例谈掩蔽启动范式下语言转换的ERP研究*
2018-01-25吴际
吴 际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一、前言
语言既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亦是人类思维的核心经验。掩蔽启动范式是当前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典型范式,借助这一范式可以研究语言的加工机制,包括语言的产生和语言的理解。
二、语言掩蔽启动范式示例
在掩蔽启动实验中,让被试坐在隔音室内一张舒适的椅子上,两眼注视屏幕中心点,做好实验准备。被试眼睛距离屏幕1.2m(汉字视角0.54°)。实验过程中会明确告诉被试接下来的Block中需要对哪种语言进行反应。每个Trial以一个1500ms的空屏开始,接着呈现一个前掩蔽“######”,接着呈现启动刺激50ms,启动刺激(可以设置不同的语言条件,如汉语、英语等)与目标刺激(可以设置不同的语言条件,如汉语和英语等)之间有10ms的后掩蔽“?*$+^&()”,然后呈现目标词300ms,要求被试者在目标刺激消失后的空屏做出生物性判断(按G键进行反应),接着呈现一个900ms的空屏和2000ms的眨眼界面(--),告诉被试可以在眨眼界面眨眼,其他地方尽量不要眨眼。紧接着继续进行下一个trial。在每个材料组之前会有一个练习block,以使被试熟悉实验程序和了解实验要求。
Chauncey,Grainger和Holcomb(2008)等人采用了掩蔽启动范式来对转换消耗下语言的激活机制进行探讨,他认为该范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额外词汇信息的影响,即减少线索的影响,排除任务转换的干扰。如果仍然发现了转换消耗,那么语言控制机制的确起到了作用,非目标语言也确实能够自动激活。结果的确发现了语言系统是会自动激活的。该范式会呈现一个启动词,这个启动词前后各有一个掩蔽刺激,然后会呈现一个目标词,被试者只需要对目标位置的目标词进行反应,判断它是不是生物词,而对目标位置的其他的非生物词不需要反应。
Chauncey对于所发现的ERP成分,遵循Holcomb和Grainger研究中的解释,Holcomb和Grainger记录目标语言与启动语言完全相似,部分相似或者完全不同时目标语言的ERP。在4种ERP成分中都发现了启动效应,峰值在刺激呈现之后的125ms-550ms之间。与之相关的是他们发现的两种负波,第一种负波峰值在250ms,并且表现出在波幅和潜伏期上的差异,当目标词与启动词没有任何相同的字母时,波幅和潜伏期都最大和最早,而当完全重复时,波幅和潜伏期最小和最迟,目标词与启动词相差一个字母的情况下获得的波幅和潜伏期处于中间状态。这种波暂时被定义为N250效应,并且代表了系统将字母按照其应有秩序结合加工的活动,是为了进一步的实现词汇音韵表征的产生(Grainger,Kiyonaga,&Holcomb,2006)。N250可以反映前词汇编码与整词正字法和音韵表征的整合(Grainger and Holcomb,in press)。第二个负波波峰在450ms,与启动刺激不相关的目标词的波幅最大,部分重复处于中间,完全重复的波幅最小,这一效应被认为是典型的N400,并且其对重复启动的敏感性被解释为反映了形式-语义的接口上词汇表征和它的语义表征(由启动词开始)之间的匹配,这一接口能够易化或者阻碍后续这些表征的激活(由目标激活)。
在该研究中,作者认为掩蔽启动范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额外的词汇信息的影响,如果在该范式下仍然发现转换消耗,那么就可以证明转换消耗并非来自于一般的认知控制,语言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而证明在实验中让被者试忽略的那种语言,即非目标语言也能得到激活。
三、掩蔽启动范式的研究优势
(一)探讨内隐条件下的语言加工
掩蔽启动范式,启动词呈现的时间非常的短,在如此短的启动时间下,来探讨语言转换效应的机制,区别于前人多采用外显的研究范式。外显形式下的研究方式容易触发大脑的语义加工机制,使实验结果产生混淆,而内隐条件下则能更好地对数据进行解析。
(二)与当前先进的技术结合
在掩蔽启动范式下,反应时数据无法发挥作用,可以采用了当前先进的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更敏感的指标来探讨语言加工过程中语言激活的各个阶段,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脑加工语言的特点。因此,将掩蔽启动与脑认知技术相结合,这在研究方法上是一种创新。
[1]Chauncey,K.,Grainger,J.,Holcomb,P.J.Code-switching effects in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A masked priming study with event-related potentials[J].Brain and language,2008:161-174.
[2]Grainger,J.,Kiyonaga,K.,& Holcomb,P.J.The time-course of orthographic and phonological code activation[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7:1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