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理念*
——以《小提琴演奏与鉴赏》为例

2018-01-25

黄河之声 2018年24期
关键词:古典音乐通识小提琴

田 果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通识教育理念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最先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自此引发了人们对通识教育本质含义的思考。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它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指一种通才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其二是指一种人格的教育。主张以人为本,其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拓展学生视野,使其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性思考问题、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通识教育在中国自2000年之后开始兴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它已成为我国各个高校的必开课程。

公共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主要涉及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课程内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其创新性思维,促使其更加全面的发展。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强化审美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价值取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身心都健康发展。

如何在高校的公共艺术课堂中实施通识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如何结合;二,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三,通过学习,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力如何提高。下面就以高校中音乐类通识课程《小提琴演奏与鉴赏》为例。

一、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广泛性

小提琴因其优美动听的音色被人们誉为“乐器之后”,通过近些年《小提琴演奏与鉴赏》课的选课人数,可以感受到这件乐器是广大大学生十分向往和喜爱的乐器,但同时又是很多人望而却步的乐器,主要原因是大家觉得要掌握它十分不易。由于面对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教学就要区别于专业音乐教育,我们注重的就是通过学拉小提琴,让大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感受音乐的魅力。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小提琴技巧训练虽然只是乐器演奏的初步启蒙,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感受二度创造的乐趣,体验音乐表演的情感表达。我校投入了部分经费购置乐器,免费供选课学生使用,在小提琴技巧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注重强调人的创造潜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去发展学生的勇敢自信,合作意识以及热爱艺术表达情感的生活态度。将小提琴技巧用口诀化的教学,给学生进行启蒙。比如:运弓三字诀——平,稳,直;持弓要诀:中指肚,趴弓杆,与拇指成圆环;手掌松松关节动,食指小指转翘板……等,用最通俗简洁的语言让学生快速掌握要领。教学选择的乐曲也尽量避开初级教程中的儿歌,选择一些大学生喜欢的音乐素材。比如《天空之城》、《大长今》、《欢乐颂》、《樱花》等,这些乐曲简单又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当学生能够自己在小提琴上拉出一段旋律或小曲,即使动作还不娴熟,音还不是很准,但这种创造性的成就感能够激起学生对于艺术的憧憬和探索,有了这样一段音乐体验,艺术就在学生的心中生了根,很可能成为他终生的爱好。

对非专业学生我们开发的是情感表达,通识教育的理念就是注重大众教育,强调技术背后的人的创造,这正是艺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小提琴演奏与鉴赏》课深受学生喜爱的原因,正是满足了学生的参与需求及表现欲望,也是单纯的音乐鉴赏课所不能完全取代的。

二、在音乐鉴赏的通识教育中,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背后的文化历史,陶冶情操,强化审美,实现素质提升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指出:“数学语文很重要,但是体育、音乐和美术更重要,这些可以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爱因斯坦爱拉小提琴,在科研累了的时候,他就用拉小提琴来缓解压力。伟大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假如我的生命能够再次从头开始,第一件事就要学习音乐,我相信音乐能够使我获得较多的益处。”而目前中国的教育大环境还是应试教育为主,经历高考的莘莘学子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才开始有机会关注除了本专业之外的学科知识。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而这恰恰“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提供了合适的时机。大学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形成的关键期,一个没有受过音乐熏陶和教育的灵魂是残缺不全的。中国古代就一直提倡“礼乐文明”,孔子反复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在于礼和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由此可见,“乐”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音乐是伴随着时代、历史、文化而产生发展的。要想深入领略音乐之美,就必须了解相关历史和作曲家的时代特色、风格流派等。比如,在小提琴鉴赏教学部分,给学生们听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时,就会将《梁祝》创作诞生的整个过程进行概括。这首小提琴曲是西洋乐器民族化、大众化的一个成功尝试。在赏析中,将音乐的结构,音乐的体裁,交响乐队的配置、创作背景和作品分析都作进一步延伸讲解。而在欣赏一些小提琴世界名曲时,比如《沉思》、《爱的致意》、《辛德勒的名单》,也会引入介绍乐曲的时代特征,作曲家创作动机和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等,以期待学生对于音乐历史进行追根溯源的探索。将音乐还原到它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文化中进行鉴赏,可以让学生对于中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总体宏观的把握,对鉴赏对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对于世界文化的色彩斑斓和博大精深油然而生敬仰之心。

笔者曾经在公选课的课堂上做过多次问卷调查,其中有题目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音乐类型下打勾(古典音乐,轻音乐,摇滚音乐,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是学生选择最多的类型,选古典音乐的寥寥。问其原因,主要还是觉得古典音乐听不懂,没有流行音乐那么朗朗上口。而缺乏相关的鉴赏古典音乐的知识就是阻碍大学生与古典音乐进行对话的重要原因。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而公共艺术课程就可以很好的将美育教育融汇在音乐之美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爱上古典音乐。

三、艺术教育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诸方面的和谐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学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自古至今音乐都是一种最强烈的表现情感的艺术,“礼”与“乐”相辅相成的美,谦谦君子“立于礼,成于乐”。在公共艺术课堂中欣赏好的艺术作品,带领学生理解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抽象的艺术形象和传递的艺术情感,艺术能美化心灵,美好的心灵自然滋生美好的品德。《小提琴演奏与鉴赏》将小提琴这样一件高雅乐器变成了学生们走进音乐世界的媒介和载体,在琴弦上进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们甚至可以分组进行合作演奏,也可以为演唱的同学进行伴奏,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对生活的感悟力和自信心得到提升。

古人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是大诗人陶渊明的美学思想,而当前的公共艺术通识课程也正是本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新时期,公共艺术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希望在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与时俱进,更上层楼。

猜你喜欢

古典音乐通识小提琴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乐随心动与古典同行
集大成的交响乐《英雄》:兼谈怎样听古典音乐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听点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