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入语言,有效解决问题
——文本细读在应试中的效用例谈

2018-01-25贵州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窗子答题审题

贵州 饶 岸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当代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说过:“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他们都指出要对文本进行细读,而文论家南帆先生直接指出:“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文本细读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也是一种策略。它强调沉入语言,逐字逐句解读。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而是强调在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局部、细节与主题有机联系起来,通过文字读懂文章的意蕴和意境,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进而在文本内部找到答案。

我们不妨从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中来找几个典型例子。

先看林徽因的《窗子以外》。

标题的主语是“窗子”,很显然,窗子是个界限,分出了窗子内外的世界,也暗示本文视角是由内而外的。甚至可以从这四个字看到一幅画面,即“我”静静地立在窗子里默默地看着外面,思绪万千。“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则表明“我”的厌倦与压抑。“永远”表明很长,没有尽头;“不是……就是……”表并列,表示没有选择,“我”如同被囚禁,日子单调又重复,怎会不厌倦与压抑。如此情绪之下,对窗子外那“生的世界”就会充满陌生与好奇。由此可证明4题A项“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是对的。接着到第七段“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走到哪里”说明“你”已经不再局限于实体的窗子里面,已经走出去,看到了广阔的世界,本应让读者看到“你”的欢呼雀跃,可是作者又用“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明示我们,她说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实物“窗子”,也是抽象的“窗子”。因为“你”还在“窗子”以内,与表层语意不吻合。如此,第5题“‘窗子’的含意”的答案就现端倪了——可能是一种隔膜,一种阻碍等。再结合第七段的文字,譬如“不错”“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可知“你”永远无法融入窗子外的世界,“你”也无法了解那世界。这样,第5题的答题要点基本都可在原文中找到了。

再来看实用类文本两则关于垃圾分类的材料。

材料一第二段中“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这句话不但证明了第7题D项“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是错误的,还提示了考生第9题“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的答题线索。关键短语“难以有效推进”的后面解释了原因,即“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那么,要“有效推进”就要让民众看到垃圾分类带来的明显效果。怎样才能让民众看到明显效果呢?我们看材料二第二段“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也就是说做到几个环节“配套衔接”,就能“高效运行”。怎么做到“配套衔接”?后一句马上解决这个问题——“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即居民做好居民的事,政府做好政府的事。这就提示考生,注意从这两个层面去答题,同时结合下文去寻找这两者各自应该做什么,筛选信息之后,再组织答题语言。

再来看看古诗词鉴赏题——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需注意标题中的“送”和“使”这两个字。“送”说明是送别诗,“使”是子由此去的目的。送别诗一般会表达不舍留恋哀伤之情,可是首联中用“远适”点题,“那因”(哪能因为)二字却表明诗人不会因为弟弟远去而悲伤,由此可以说明诗人达观洒脱。而颔联中的“要使”表明诗人对子由的嘱咐——要让那契丹看看你如凤麟般的才能。这里洋溢着自信和骄傲,所以,第14题B项中“也不敢自居第一”和D项中“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的表述就是错的了。而第15题“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的答案自然也出来了,即达观洒脱自信。

以上是以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中的几处为例,说明审题答题时沉入语言的重要性。其实,精读细读文本不仅贯穿于审题答题始终,还贯穿于语文阅读的始终。抓好字词,品读语言,整体把握,细节入手;阅读时不要忘记字词是组成文本的根本,是作品内涵表达的最小单位,才能真正深入作品内核。

猜你喜欢

窗子答题审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把窗子打开吧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快把窗子打开
“三招”学会审题
几何概型审题技巧
七分审题三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