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媒介暴力视角下的网民道德培育

2018-01-25李晓劼

山西青年 2018年1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道德行为网民

李晓劼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1731)

网络媒介暴力视角下的网民道德培育

李晓劼*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1731)

网络媒介暴力是网络媒介作为“施暴者”所建构的虚拟暴力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或者群体产生身体、心理上的伤害的行为,同时也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给网民道德培育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网民道德,可以根据网络媒介暴力给网民道德培育所带来的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一是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培育网民责任意识;一是提高传媒专业素养,陶冶网民道德情感;三是提高网络监管水平,引导网民道德行为。

网络媒介暴力;网民;道德培育

随着网络媒介的迅速崛起,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长,据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与此同时,如“优衣库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等网络媒介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网络媒介暴力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很大程度阻碍了网民道德培育,因此,要想加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在网络媒介暴力下打造理性网民,可以依据网络媒介暴力所产生的危害,梳理出网民道德培育的基本思路。

一、网络媒介暴力的概念

关于媒介暴力的内涵界定,目前学界基本认同两种观点,一种是从传播内容上来解读这一现象,“媒介暴力一般来说是指出现在书籍、报纸、电视、电影、电子游戏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并且,这种暴力内容可能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另一种则站在媒介本身的“暴力施虐”角度,“媒体暴力,即媒介利用议程设置和话语霸权造成的对个体或是群体的伤害”。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第二种“媒介暴力”,据此笔者认为,可以将网络媒介暴力理解为,网络媒介作为“施暴者”所建构的虚拟的暴力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或者群体产生身体、心理上的伤害的行为。

二、网络媒介暴力对网民道德培育的危害

网络媒介的传播强制性、对暴力的美化以及对权力的滥用是研究网络媒介暴力的重要方面。网络媒介暴力不仅会对受众个体或者群体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同时也会影响到网民的道德培育,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危害。

(一)强制传播难以摆脱造成网民道德意识缺失

难以摆脱的强制传播是网络媒介暴力化的主要特点,如果网民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自身辨别和判断能力,则会导致网民以责任意识为主的道德意识的缺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媒介的发展一派欣欣向荣。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里,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网民每天都承受着各种信息的轰炸式传播,从网页弹出窗口到手机APP开场动画,面对网络媒介的“施暴”行为,根本无力招架。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部分网民媒介素养低下,缺乏独立思考和深入思考的能力,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受事物认知水平局限的影响,对于网络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判别能力不足,往往听风就是雨,很容易陷入盲目跟风的境地,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忽略自身在网络社会中的责任,甚至一步一步践踏道德底线,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网络媒介美化暴力使得网民道德情感削弱

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对网民培育道德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网络媒介正是利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描绘和美化暴力,必然会使网民的道德情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甚至逐渐走向极端。

网络媒介的暴力是一种隐形的暴力。与现实暴力比起来,虚拟暴力对于网民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渲染程度要强的多。被美化的媒介暴力主要通过描绘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正义英雄等正面偶像,将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价值观融入其中。网络媒介对暴力的美化,使得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变得更容易被网民接受,不仅仅是接受,还可能造成一种以暴制暴是正义行为的错觉。以暴制暴是一种可怕的“正义感”,选择用暴力的方式抒发正义感的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古语云“冤冤相报何时了”,以暴制暴会导致源源不断的暴力与仇恨。另一方面,网络媒体为了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通常有目的地选择和美化暴力行为,营造出一种暴力氛围,一旦长期以往下去,会导致网民对于暴力行为产生恐惧,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从而弱化以爱国主义情感和正义感为主的道德情感。

(三)网络媒介滥用权力导致网民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媒介依靠不正当手段获取素材或者自身话语权优势滥用权力,过度公开私人信息,来满足网民的“知情权”,达到争夺眼球的目的,从而实现自身的商业利益,是存在于网络媒介暴力中的普遍现象。而网民的道德失范行为既包括发布虚假信息、侮辱谩骂、传播谣言、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等“线上”网络语言暴力,又包括现实评头论足、侮辱谩骂、电话骚扰、人身攻击等“线下”现实暴力。

在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一些网络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过度追求所谓的“独家报道”、“内幕消息”,利用公众对私人事件的窥视欲积极配合炒作,这种行为很可能会导致网民进行效仿,做出人肉搜索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进而从网络媒介暴力转化为网络暴力,造成网民的道德行为失范。

三、网络媒介暴力下网民道德培育的基本思路

网络媒介暴力是一颗“绊脚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网民道德的培育之路。为了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打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急需“踢开”网络媒介暴力这颗“绊脚石”。应对网络媒介暴力,培育网民道德,需要注重培育道德意识、陶冶道德情感、引导道德行为。

(一)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培育网民责任意识

网民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是现实社会和网上社会中人的交织融合的产物。在网络社会中,网民以虚拟化的方式存在,可能扮演着多种角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民的虚无或虚假,发生网络行为的依然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其网络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也是不容忽略的,自然要对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负责。在网络媒介暴力下,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使网民在网络社会中成为头脑清醒的媒介使用者、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有助于网民责任行为的合理实现。

一方面,网民应该提高筛选信息和过滤信息的能力。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媒介信息,网民需要具备理性批判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管面对多么强大的舆论压力,始终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责任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网民在利用网络媒介时要增强自律意识,不能因为处在虚拟空间里就降低负责任的心态,要自觉遵循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规范自己在网络社会的一言一行,以免对网络媒介环境产生破坏。

(二)提高传媒专业素养,陶冶网民道德情感

网络媒介从业者直接影响了媒介暴力的社会控制,也间接影响着网民的道德培育。比如在2016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之后,全国各地的火灾事件在网络上的报道接踵而至。对此,网络媒介从业者作为网络信息发布的“把关人”,要严守自身角色,不能去单纯地追求所谓的点击率,否则网络负面新闻过于集中,很容易造成网民群体的恐慌。因此,提高网络媒介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助于促进网民陶冶道德情感。

第一,媒介从业者要正确利用网络媒介,传递网络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出一种文明和谐的网络媒介生态氛围,向上向善的网络媒介环境对于网民陶冶道德情操起着重要作用。第二,媒介从业者要防止受主观感情和道德正义的影响,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心态,将事件的真实面貌还原出来,防止出现网络媒介越权审判的行为。媒介审判一旦出现,与司法搅在一起,不但会对司法公正造成很大干预,网络暴力也会随之而来,造成网络环境乌烟瘴气,严重破坏网络社会生态平衡。

(三)提高网络监管水平,引导网民道德行为

面对网络媒介暴力的扩散,培育网民道德、引导网民行为,仅仅依靠网民媒介素养和传媒专业素养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网络的监督与管理。

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网络社会中活跃着一群“意见领袖”,他们总是更频繁地接触网络媒介,和普通网民相比能够更加快速地获取更多信息,在网络舆论场里拥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政府可以在网民中扶持和培养部分意见领袖,尤其是在网络媒介暴力下,积极引入主流话语,引导网民的道德行为。与此同时,在网络行为监管方面,可以建立网民行为活动监管机制,比如对于网民的网上信息活动进行保存、对于上网信用值累积较低的人多加留意,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一旦出现问题快速解决。通过对网民网络行为活动的监督和管理,有利于促进网民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同,从而引导网民做出理性的网络道德行为。

[1]邵培仁,范红霞.媒介暴力、信息伦理与传播民主的议题建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6).

[2]彭晓芸.被混淆的和被忽略的—关于校园惨案的媒介伦理[J].南方传媒研究,2010(24).

李晓劼(1993-),女,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G206

A

1006-0049-(2018)01-0105-02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道德行为网民
城市老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基于网络媒介的中医药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有感“网民节”
2.9亿
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行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