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要有民族之气—论1949—1966年张文俊现实主义创作思想
2018-01-25詹勇
文_詹勇
江苏省国画院
内容提要:张文俊先生是江苏省国画院创始人之一,他的画有着爱国人士对国家、社会那种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本文从“现实主义创作观的思想来源”“现实主义创作观”等方面对张文俊先生1949—1966年现实主义创作思想进行了论述,这对当代画家如何建立自己的绘画风格仍有重要启发。
现今山水画坛提起张文俊,可能许多年轻画家已经记不起或者根本不知道其人了。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老画家在20世纪后期的山水画坛上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虽远不能和同时代同画派的傅抱石、宋文治、亚明等人在现今的影响力相提并论,但我们翻开20世纪江苏的中国画史就会发现张文俊与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张文俊对江苏画坛最卓越的贡献在于1949—1966年其和傅抱石等人共同倡导的“现实主义题材”绘画。
一、现实主义创作观的思想来源
(一)新时代的需求
社会环境对一位画家乃至一个画派的成长、风格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的剧烈变革对张文俊山水画创作观亦产生影响。1949年后中国画的改造迫在眉睫,众多著名画家和理论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如1950年《人民美术》的创刊号上发表了李可染的《谈中国画的改造》和李桦的《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这两篇是新政权在专业刊物上首先发表的关于改造中国画的文章。同一时期,徐悲鸿也发表了《漫谈山水画》一文,他指出:“在艺术需要现实主义的今天,闲情逸致的山水画,尽管它在历史上有极高的成就,但它不可能对人民起教育作用,并也无其他积极作用其中杰作,自然能供我们闲暇欣赏,但我们现在,即使是娱乐品,顶好亦能含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陈光.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伟大的现实生活[J].美术,1959,1.)徐悲鸿的这篇文章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关传统国画出路问题的主导性的思想倾向,而以现实主义的大旗统率艺术创作的思想也在此得以明确。1953年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在北京举行,王朝闻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这许多作品,内容是多样的,表现方式也是多样的。它们证明:运用传统的国画技法反映新事物,没有严重的障碍。”(王朝闻.中国画的新声:文艺欣赏随笔[J].美术,1958,10.)从1953年开始,画坛掀起一股“写生热”。
在现代国画发展史上,如果说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所带领的新山水画创作把国画的改革领上了传统国画获得新生的坦途,那么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以傅抱石、张文俊等为代表的江苏国画院则把这种改革引向了深入发展的道路,从而使表现建设题材的新山水画发展到一个历史的极致。这一年江苏画院代表作品傅抱石的《蝶恋花》、张文俊的《梅山水库》在莫斯科社展中引起了国际美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江苏中国画展览会上,宋文治的《采石工地》、张文俊的《积肥》以及江苏省中国画院集体创作的《人民公社食堂》等,给山水画赋予了新的主题思想。尽管江苏“新国画”的创作比北京起步晚,但是自这次展览后所表现出的后来居上的气势,不仅为江苏国画在全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还为现代绘画史上“江苏画派”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在这种社会气氛要求下,张文俊树立现实主义写生创作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二)傅抱石、李可染的创作观
作为张文俊的老师,李可染的艺术主张也对张文俊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李可染的写生观上。李可染坚信中国画能与时代结合,能体现时代精神。所谓魂,就是一种精神。他认为:没有魂即没有精神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李可染要在艺术中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个性精神,而这种所谓的“精神”,张文俊一直将其贯彻到他的作品中,如其创作的巨幅国画《江山旭日》等。李可染写生观直接促进了张文俊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观念的形成。张文俊绘画面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现实主义题材。写生一直是他艺术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他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梅山水库》《东山运果》到后期的黄河题材作品,可以看出实地写生在其绘画生涯中的重要地位,而这些都是长期师从李可染的结果。
张文俊后期的艺术生涯中还有另一位画家傅抱石,也对其现实主义创作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张文俊对傅抱石成就与贡献的理解比较全面,他不是仅从作品本身笔墨,而是从傅老的为人、各时期的社会实践等去理解分析。”[华夏.张文俊写忆抱石先生[J].江苏文德中国山水画研究会出版(内刊),1996,6:1.]傅抱石提倡石涛“笔墨当随时代”,使张文俊开始认识到中国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发展的。新中国诞生后,中国画一度遭到民族虚无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攻击。在这种情形下,傅抱石带领一批画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走出画室,从生活中寻找创作题材,使自己作品富于时代的气息。张文俊先生曾言:“‘艺术家的感情随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缺少情感的艺术是死的。’傅老的这句话对他影响最深。”[华夏.张文俊写忆抱石先生[J].江苏文德中国山水画研究会出版(内刊),1996,6:3.]张文俊认识到写生的重要性。他开始以现实主义为创作的宗旨,作品体现强烈的时代性。在技法上也“笔墨随时代”,不拘泥于传统表现手法,根据对象选择表现手法。
(三)革命生涯的经历感悟
张文俊重视山水画内涵的丰富性,他的作品总是或隐或显地散发着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我想这也许和他的思想、个性以及生活经历等有着密切关系。
1939年张文俊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在艺专学习的同时还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带领同学参加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1947年8月起,他先后在杭州、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美术组织,如“今艺社新民主主义艺术同盟”。1948年3月来到南京,在地下党领导下负责美术工作,他当时联系了一些思想进步的画家,如高马得、李畹等,创作了许多的漫画和宣传画,并秘密组织了画展,为南京的解放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
多年树立与培养的信念、胸怀与开拓精神,以及李可染、傅抱石的影响,让他不久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成果,即1958年所创作的《梅山水库》。马鸿增先生在回忆新金陵画派时则说:“如果我们重新梳理新金陵画派的那段历史,《梅山水库》应当是这个画派的第一张代表作。”(李可染,萧平,华夏,等.新山水画的拓荒者:众家评述张文俊[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4.)张文俊的《梅山水库》等这类作品打破了当时画坛停留在“唐宋山水加现代人物”上的困境,用中国画来反映现实,做到传统与新时期气象的结合,引起了当时中国画界的关注。
正因为张文俊恪守上述的创作原则,他的山水画才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采。其作品不光有刚劲一路,有时也采取“轻描淡写”的方式,寥寥数笔,缓缓地倾泻着江南山水的柔情。这反映出他思路开阔,不固守程式。他认为艺术个性形成之后,不应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青的生命力。但不论何种艺术表现样式,作品所反映出的“现实主义”都始终贯穿其中。
二、现实主义创作观
张文俊山水画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精神有两点最为重要:提倡现实主义绘画观和通过作品表现民族之气。
(一)现实主义绘画有必要重新提倡
如何把现实主义引入艺术创作中对于今天的画家们来说是很轻而易举的事,把它单独作为一位画家的绘画见解来说好像有些小题大做,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则非常有积极意义。就拿江苏画坛来说,江苏中国画的新传统以及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就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它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影响了一个时代,直至今天。
在现实主义的旗帜下,江苏画坛出现了一批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上占重要地位的画家,如刘海粟、陈之佛、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张文俊等,他们各有其代表作占据中国画史的重要篇章。反观今天的江苏画坛,虽然不乏当代名家,可是,其整体的影响力却远不如以前,其中缘由值得现代画家深思。以现实主义精神为内涵的新金陵画派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不是江苏一个地域的问题。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主义的美术传统,正在被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时代潮流所消解,现实主义的尴尬现实遭遇及其现实问题,是当下重新重视现实主义的原因。作为一个历史概念的现实主义,曾经与时代紧密相连,而上一代艺术家也以此为努力的目标,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张文俊在谈及现实主义时说:“现实主义画风并不是像别人所理解的那种政治题材的东西,那是误解,现实主义更多表现为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因为,艺术家在高度自由的社会氛围中,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做多样化的选择,甚至可以置社会的责任于不顾,而不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但是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人,应该尽社会的责任……在如今的这样现状之中,现实主义精神就显得更宝贵,就有必要重新提倡。”(张文俊.从江苏国画的新发展略谈创作中的一些问题[J].美术,1959,1:18.)
1960年,江苏省国画院组成国画工作团进行了历时三个多月的“二万三千里写生”;次年5月,画家们将写生中创作的140幅作品以“山河新貌”为题晋京展出,震动了当时的中国画坛。新金陵画派因此崛起并成为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重要流派。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都是画家们在创作黄金期留下的精品,在历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京城著名美术评论家和画家王明明、杨延文、刘曦林、邵大箴、孙克等人在回忆那段历史时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画坛弥漫着一股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画不能表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存在的价值。从一定程度上说,新金陵画派的出现挽救了中国画。”[马鸿增.20世纪中国画地方画派概论[J].江苏美术,2001(10):36-37.]“笔墨变了,时代就不能不变”,新金陵画派的这一创作理念,真正推动了当时中国画适应时代变革的发展进程。
张文俊作品风貌的形成与其自始至终坚持的绘画见解是分不开的。张文俊一直以现实主义为创作的主线,所创作的作品基本都是在其实地写生素材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提炼加工而形成的。以《梅山水库》为例,“它在美术史上的贡献,据目前所了解到的资料,这是运用中国画传统技法绘画出工业建设实景,并有着极高艺术性的表现。……《梅山水库》的出现,为传统型艺术家找到了一股清澈的幽思之‘泉眼’。一些老艺术家在创新的徘徊中,已然找到了那个通往非‘传统’的现实生活的山门”[石延平.气骨刚健 秀发风神:当代山水画大师张文俊艺术浅谈[J].江苏商报,2004-11-16(6).]。后期他创作的《三门峡》《延安新貌》等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虽与其他表现自然景物的新作相比,在意境与情趣的表现上似乎有所不及,但画上场面气势宏伟,造型结实生动,笔墨更为老练,新内容与传统形式的结合更为和谐。这一切都得力于张文俊持之以恒的创作观。
(二)要表现民族之气
张文俊的绘画思想理念中还有重要一点就是重视融情于景,把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现其中,而不是对自然景物的单纯描写,这点在当时是更可贵的。中国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首先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都要求作者对他所描写的对象,不是采取麻木的态度,需要从生活中有所感。同时,在表现现实生活题材时也不能太强调如实的描写,否则会看不出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
张文俊的这种创作观念多在纪念性和歌颂性的山水画作品中体现。这类作品主要运用的手法是运用传统语法借景写情。他在表现情景交融艺术效果方面的经验就是感受与理解并重。他既不是只顾如实描写对象,忽视对生活、自然的感受,也不是单纯进行感受而不进行理解。他是在对生活、自然进行感受的同时,同样重视对其进行理解。
一切自然景物都是没有生命的,而以这种没生命的景物为题材的作品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首先要求画者在画前有意识地移景于情。这种效果是那种满足于如实写生而不致力于意境创造的作者所难达到的。张文俊先生在当时获得较高评价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只是局限于如实摹写客观物象,而是以现主义创作理念为宗旨,辅以自己摸索出来的表现手法,去探求新的意境、情趣。正如画家自己所言:“我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是饱含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的。……画山水不是为画山水而画山水,而是画民族气。”[张文俊.略谈国画的表现生活[N].文汇报,1959(4).]
综观张文俊的创作,他早年的画“以形写神”,晚年则“以神写形”。如早期创作于1947年的《绿杨画船》等。张文俊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晚年那些具有强烈生命情怀的作品,如《高山仰止》等。就画面形式上来说,他追求磅礴的气势;就内涵而言,他追寻的人生理想中人格的崇高的精神家园。他的画有着爱国人士对国家、社会那种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如《高山仰止》《众志成城》最为典型。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精神中“为人生而艺术”精神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