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2018-01-25王炜炜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王炜炜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当前国内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长足发展受到影响,美术学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岗位及人才需求的现状。在强调“人才就是竞争力”的新形势下,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如何结合美术学专业的特点和院校办学特色,建构起一套形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美术教育从业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开设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美术院校开设的美术学专业,如八大美院内的美术学专业,在生源、师资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二是综合性大学开设的美术学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三是专业的师范类高校开设的美术学专业,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这三类高校的美术学专业办学理念不同,学科基础、生源、师资、关注点也各不相同。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大众受教育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文化艺术的熏陶,各大高校美术学专业报考者也越来越多。整体来看,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有序、发展平稳,但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反馈以及社会反响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显著[1]。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高校由于发展类型不同,在美术学专业的办学定位上也各有差异,普遍存在追求大而全的倾向,期望成为一所综合性的高校,因此各校的办学特色并不突出,专业定位把握不准确,在专业建造模式上较为雷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并不紧密,针对性不强,最终导致学生经过四年大学学习后,在美术教育知识和美术技能上不适应当前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造成企业招不到满意人才、学生找不到满意岗位的状况。
(二)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优秀的教学课程是好专业的发展基础。目前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普遍不够完善,一方面缺少专业特色课程,内容通常是以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为主的史论课和以国画、油画、版画等为主的绘画基础课,毫无针对性、特色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够清晰,课程的先后顺序、学时安排不够合理,针对学生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时间太少,不利于学生深入掌握美术技能。
(三)教师投入力度不够强
当前高校美术专业师资紧张,老师授课压力大,在专业教学上投入力度不够强,存在一部分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放松、随意、要求低,只讲最基本的知识,造成学生偷懒、散漫,无法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未来社会中失去竞争力。
二、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一)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开发针对性强的特色课程体系
现行的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社会对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想培养出美术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综合性优秀人才,必须优化美术学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出合理高效、个性化明显、针对性强的特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倾向于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取向[2]。
高校在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可采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特色课程+毕业课程”的多方位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是指不分具体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美术类别方向,而统一进行通识文化教育、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对美术学专业产生循序渐进的概念认识。专业课程是指学生在充分了解各专业方向的具体情况后,根据自身的专业状况及兴趣志向,选择专业课程进行学习,接受更加专业、细致、深入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提倡小班化教学,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特色课程是指增设与高校所在的当地文化相关的特色课程或学术讲座等。毕业课程是指要重视美术学专业的毕业考核,通过严格的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评分制度,促进学生重视对四年学习成果的吸收、消化、思考和展现。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的热情和质量
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升高校毕业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各个院校大量扩招,包括美术学专业在内的众多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要想提高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重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例如,高校美术学专业要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优秀教师的作用,搞好传帮带,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真正掌握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要实行合理完善的师资激励机制,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做一个长期的针对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进行再教育、再提高的规划,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由此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教育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三)增加实践实习项目,辅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美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大多面向教育、编辑、研究行业,主要是中小学美术老师、出版行业的美术设计、杂志报社行业的美术学编辑等,这类岗位往往要求就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掌握扎实的美术学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绘画艺术创作、艺术设计、艺术鉴赏等能力,要求是文化素质高、绘画技能强、懂得美术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应用专业型人才。
基于此,高校美术学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避免一味进行课堂书本教学,多增设多元化的实践实习项目,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就业方向,拓展与提高职业技能。通常高校学生在大四时会进入中小学或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项目,联系相关单位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单位负责人进行指导、考察,在项目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返校后进行再提升、再完善,最终在真正面临找工作时,能够迅速明确就业方向,满足就业单位的能力要求[3]。
结 语
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跳出发展盲点,结合院校特点和地域特色,明确办学方向,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和实践实习项目等方面入手,建构出一套形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美术学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出文化素质和美术技能素质兼具的现代化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