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南边疆城市旅游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以广西崇左市为例分析
2018-01-25邹优凤
邹优凤 庄 严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同志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引发中国各个地区乃至全球的广泛关注。随着花山岩画的成功申遗,祖国西南边疆城市崇左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崇左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就催生了边境旅游、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新潮流。
众所周知,崇左作为中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在我国沿边开放开发中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研究崇左的边境旅游与跨文化传播,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其作为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通过旅游与跨文化产业把崇左从边陲“末梢”发展成为面向东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前沿,从而推动沿边开放开发经济带的建设;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对自然生态、历史遗迹和民俗民风等文化资源的再挖掘,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崇左作为边境城市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所独有的城市文化精神。
一、旅游与跨文化涵义的界定
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在《旅游学一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旅游与跨文化”的概念,认为“旅游与跨文化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1]。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与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先后从学术研究领域、旅游行业发展等不同立场和角度给出了一些代表性的意见。但到目前为止,各学界对“旅游与跨文化”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完整的定义。但综合分析,基本来说都处于“内在是文化,外在是旅游”的发展模式。因此,本研究更倾向于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与跨文化作的定义:“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即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的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2]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崇左边境旅游与跨文化资源的特征及前景
(一)崇左边境旅游与跨文化的特征
1.旅游与跨文化资源丰富多样
“研究旅游与跨文化离不开对旅游的研究。研究旅游与跨文化资源自然也离不开对旅游资源的研究[3]。”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崇左市素有“骆越古韵,神奇边关”的美誉,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曾游历扶绥、江州、天等、大新等左江流域一带,对这里的秀丽山水风光赞叹不已,饱览左江胜景后曾留下“不特石山景胜,而石石岸尤奇”的佳句,对这里的秀丽山水风光赞叹不已并记录在游记中。据有关资料统计,崇左市至今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 处(花山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处(弄岗自然保护区、白头叶猴生态公园、恩城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花山岩画、中国工农红军红八军军部旧址、边城要塞遗址和友谊关),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大新下雷、大新、隆安交界大明山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 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7 处,旅游景区31 处,其中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8个,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21个,稻作文化、边关文化、壮家文化魅力独特。崇左市的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是发展边境旅游与跨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
2.旅游与跨文化资源独具魅力
(1)以花山岩画为代表的古骆越文化申遗成功焕发新的生机
1988年,花山岩画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花山风景区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8月第29届中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晚会曾展现宁明花山岩画为背景图案,进一步把花山文化推介给了全世界。2016年7月“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申遗,成为我国第49处世界遗产,也是广西第一处世界遗产。这些古代岩画在宁明、龙州、大新、江州、扶绥等县境内的江河附近的悬崖峭壁上均有分布,至今已发现有38个点,109处193组4050个图像,是中国南方乃至亚洲东南部地区规模最大、图像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赭红色岩画群。作为祖先在石器时代留下的无字天书,其画像的秘密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由于宁明花山地处大石山区,几千年前人迹罕至,当时的人类是如何作画的,作画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图像的含义等等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但是,“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左江流域岩画长廊,以其岩画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都是国内外所罕见,具有很强的艺术内涵和重要的考古科研价值。[4]”游客如果沿江乘船观赏,将能了解到古代壮族的社会生活生产丰富内容和体现骆越先民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独特的画工,神秘的图像,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赞叹的文化奇观,是构成崇左边境旅游与跨文化资源的品牌代表。
(2)以纪念龙州起义为代表成为红色革命旅游与跨文化圣地
崇左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片红色而神奇的土地上发生过著名的镇南关大捷、镇南关起义,留下了侬智高屯兵遗址、大小连城、平而关、金鸡山炮台、抗法古战场遗址和大清国英烈墓地(万人坟)、法卡山烈士陵园、法国领事馆等许多名胜遗址,不仅凝聚了壮丽的边关民族革命历史文化,也构成了祖国西南神秘的边塞风光。
1930年2月1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龙州起义爆发,成功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和左江革命根据地,与百色起义相呼应,将士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用宝贵生命和坚定信念,铸就了“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龙州起义精神,留下了珍贵的红色文化。其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彰显了中国红色文化的精髓。
(3)以德天瀑布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文化传递跨国风情
德天跨国大瀑布景区位于中国广西大新县硕龙镇和越南高平省重庆县潭水社交界的边境线上。瀑布横跨中越两国,是亚洲最大的第一大跨国瀑布,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德天瀑布景区的主要包括中越跨国山水景观、边关历史遗迹、跨境壮族风情及中越边境集市四个部分。德天瀑布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发并接待游客,是《花千骨》、《酒是古香醇》、《本草药王》等多部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地,一方面展示了德天瀑布景色确实优美迷人,同时在侧面给景区作了宣传,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此观光旅游。瀑布景色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冬季,瀑水纤秀,多束水流悠然飞落;春夏季,河水溢涨,激流排山倒海奔腾而下,响声如雷,水雾遮天,与周围峰峦俊秀的群山、葱茏古树和碧水蓝天相辉映,四时之景不同而各有千秋。乘筏下到谷底欣赏瀑布, 这才叫真正领略德天瀑布的雄伟气势水浪裹挟着层层雾气在十几米外扑散开来,水珠四溅,以万马奔腾之势齐声震吼,水花溅处,挂起一道道绚丽无比的彩虹,赞叹之余美不胜收。
(4)以天琴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展示城市传统文化新名片
天琴,又称“鼎叮”,是壮民族古老的弹奏乐器,是骆越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代表之一,主要流传于宁明、龙州一带,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记载道:“天琴,壮族弦鸣乐器,弹拨类。主要用于一种叫“天”的文艺活动,故名。低音区粗壮厚实,中音区甜美圆润,高音区尖细紧张[5]”,天琴有双音、打音、顿音、滑音等弹奏技法,可独奏、合奏或歌舞伴奏,音阶稳定、音色完美,节奏鲜明,是当地百姓进行祭祀、说唱及日常文化娱乐活动必不可少的乐器。
龙州天琴形质独制,纯手工制作,琴头、琴杆、弦轴主要由当地红木制成,极具收藏价值。琴头雕成龙凤头状,琴筒呈半球状,由葫芦壳制成,正面开方形弦槽,设尼龙弦轴,整个造型大方自然,优雅古朴,民族特色浓郁。从2003年起,龙州县努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打造了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天琴艺术名声大噪。在琴声中,壮族独特的民族艺术从山里走向都市,从民间艺术走向国际艺术舞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欣赏天琴表演、见识天琴艺术风采,天琴民族文化品牌也不断提升。2016年9月3日,由文化部公告文化司指导,在宁夏银川举办的第十四届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大赛上崇左市龙州县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凭借《唱天瑶》一举夺得原生态组金奖,龙州天琴已成为代表崇左、广西壮族文化一张闪亮名片。
(二)崇左边境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
早在2015年,中央赋予广西极高的“三大定位”: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中西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崇左地处中越“两廊一圈”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是“一带一路”中连接东盟各国旅游与跨文化不可或缺的纽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三大国家倡议”覆盖崇左全境,更为崇左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近年来,崇左市跨国旅游合作不断得到深化、先后与越南谅山、高平、河内等市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中越边境旅游经济共同体,友谊关口岸弄尧(浦寨)边境贸易区已成为中越边境线上最大的边贸城;中国浦寨—越南新清国际旅游合作区的先行区正在稳步推进。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有了更进一步的密切交往,相互之间旅游与跨文化愈为频繁。在机遇和政策利好面前,崇左的“朋友圈”不断壮大,知名度也在不断地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商会组织都把目光关注崇左。在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崇左文化产业也将迎来个历史的新纪元。
三、当前崇左边境旅游与跨文化发展SWOT分析
1.旅游与跨文化资源独特,但挖掘力度不足
崇左边境旅游与跨文化资源独特,极具原始生态原貌。但其发展阶段却是“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状况,没有深刻挖掘资源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缺少游客参与、互动的体验旅游模式。虽然崇左市近年来注重挖掘开发旅游与跨文化资源,但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推广上缺乏深度,特色景点与周边景区研究和利用的层次低、文化氛围不浓,文化+旅游的融合服务相对滞后,出现旅游与跨文化氛围比较淡薄的现象。例如顶尖级的花山岩画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科研、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旅游功能,但由于设施、宣传、服务等方面原因,很多外地游客千里迢迢慕名来到此地游历花山,结果并没有如预想般震撼。由于近年来一直进行花山修复工作,游客只能乘船沿江面看风景,到花山岩画前的江中心,游船停留约20分钟让游客现场游览花山风采后折回,整个游览过程约为2小时,周边小景点零星散落,观赏性不强。旅游过程中多为走马观花式游览,没有深刻渗透花山岩画艺术文化和价值。
2.旅游与跨文化市场活跃,但公共服务设施亟待完善
旅游业作为崇左的一大支柱产业,开发市场广阔。特别是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后,更增添了崇左市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增强了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尤其是花山岩画申遗成功、《花千骨》等影视剧拍摄的带动下,虽然客流量稳步上升。但总的来说,目前崇左市旅游公共服务配套不够完善,旅游拉动消费的作用不明显,其旅游与跨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典型的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的观光型初级发展阶段。
3.旅游与跨文化资源的类型多样,但精品产业链明显缺乏
崇左作为南疆的边境城市,坐拥极其丰厚的自然生态、山水、红色历史、骆越等旅游与跨文化资源类型多样,但其分布较散、规模较小、开发模式较为单一,表现出文化特质的精品不多,特色旅游品牌缺乏,旅游名片意识不强,加上特质文化挖掘不深,品位不高。尤其在旅游开发上表现出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科学设计,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一站式旅游消费和文化娱乐区,旅游与跨文化产业链的战线没有拉长,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得不到有效提高,旅游经济与相关的跨文化产业缺乏有效的互动与整合,精品产业链还没有形成。
4.跨文化传播的力度、营销模式与其魄力不匹配
世界各地的旅游胜地都有一个响亮的旅游宣传口号,如享誉盛名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使桂林名扬四海,昆明“春城无处不飞花”唤起了人们对昆明市的向往。而崇左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整体性的旅游与跨文化主题形象宣传口号。在旅游与跨文化项目和产品包装方面创意不足,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机制尚未建立健全,没能树立起一个区域性的品牌。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崇左边境旅游与跨文化发展路径探究
(一)准找定位,精准投入
崇左市应积极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落实各项文化政策保障,全面推进边境旅游与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加速崇左市经济中高速增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努力做好口岸经济、旅游与跨文化产业发展“两篇大文章”。凝心聚力打造边关风情旅游带、花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左江山水生态画廊等大型综合项目,围绕 “大旅游、大发展”的思路,通过引进社会、民间资本投资,逐年增加对旅游发展的财政投入,用于旅游宣传促销、重大节庆活动、旅游商品开发等相关链条,特别是对成功创建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的旅游名县、名镇、农家乐、景区给予开发激励政策,拓宽振兴边境发展旅游与跨文化产业的途径。
(二)放大跨文化传播的亮点,最大限度吸引游客参与度
旅游业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身旅游资源或产品包装、策划的层次上,而是一种文化主线的凝聚。针对红色资源要把历史题材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针对人文景观,要以现代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把文物静态展示与文化风俗动态表演结合起来,以加深游客的体验和感性认识”[6];针对自然景观,要突出观光大自然(动植物)纯天然美的享受,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与游客的心情愉悦达成完美统一。为此,应极力打好“特色牌”。崇左是中国著名的“糖都”,大力宣传到这里举行婚礼“一生甜蜜”;崇左是白头叶猴之乡,到这里举行婚礼寓意“白头偕老”;崇左是中国木棉之乡,到这里干事创业象征木棉花红红火火。
(三)整合资源,打造精品路线
崇左边境旅游与跨文化产业的发展应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陆路东盟商务文化艺术节、“桂商崇左行”等重大活动机遇,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在加强自身资源开发的同时,整合周边省市的旅游资源,扩大中外跨境合作范围,开拓海内外客源市场,积极推进老区的跨文化产业从 “走出去”到“融进去”。
(四)加大宣传力度,彰显南疆旅游与跨文化的独特魅力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宣传是旅游与跨文化发展的先行者,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此地旅游,就得通过多种宣传、营销的方式对南疆边境的整体旅游与跨文化形象进行宣传。注重突出特色名片,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输出其经典的文化软实力。为此,可切合节庆契机,开展多样的旅游与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尤其应借助举办壮族“三月三”文化节等综合性的节日文化节庆时机,在歌舞中精心推介边疆的旅游与跨文化资源,将壮族的歌圩融入浓浓的现代气息之中, 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
(五)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旅游与跨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力度
当前从事西南边疆旅游业管理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人才队伍紧缺,建设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刻不容缓。因此,有如下几点建议:一是吸引各界文化名人、收藏家、艺术家等入驻崇左,创建浓郁的文化气息;二是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与校外企业加强合作,把特色景区建成文艺创作基地和旅游院校的科研基地、实习基地,为老区红色文化、花山旅游与跨文化深度开发储备专业型人才;三是加强对现有人员(如导游、文化传承人、文化局人员等)的业务培训,扩宽发展的思路和知识面;四是大力引进既懂文化又熟悉市场运作规律的复合型旅游与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六)保护与开发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发旅游与跨文化产业的资源,一是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定位开发、合理保护利用,开发具有文化品位,雅俗共赏的观感资源;二是遵循原真性保护开发。不能为了眼前的经济效益,违背国家相关规定和旅游整体规划破坏文化资源盲目进行旅游开发,而应立足未来、尊重现在、有序开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旅游开发;三是加强民族融合,发展文化后台保留策略。多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因地制宜建立民族生态旅游村,与壮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形成文化认同感,带动当地人共同保护文化资源。四是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通过制定各项政策和措施对文化资源加以珍惜保护,在保护中适度开发。例如在参观花山岩画过程中,应该科学限制游览人数,避免大量的游客涌入岩画观赏区带来过量承载力,破坏资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