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18-01-25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材文化发展

江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提法源起

现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已经成为非常响亮的热词,回溯其源起,还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指出文化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全会公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一说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重申——“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前夕,第15、16、17期《红旗文稿》连载一篇宏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作者云杉(应该是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的笔名)深刻而系统地阐明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的关系,对文化建设重大创新成果提供了直接的实证依据和理论铺垫,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本文尝试对“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作勉力解读,一方面“借力打力”,将专家学者的理论观点融合进来,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维阐发教材编写意图;另一方面“移花接木”,力图挖掘和打通“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教材其他知识点的关联。

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理论阐释

文化自觉的定义,新版教材这样给出:“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这个说法蕴含着新时期对文化自觉的较高格次的要求。著名学者费孝通在其著作《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中曾有过阐述: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简言之,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这个观点通俗易懂,学生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为什么要有新时期的文化自觉?云杉的文章(即前文所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下同)指出: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和文化自觉紧密相联的三个关键词是:觉醒、使命与担当。国家和政党的文化自觉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其二,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文化自觉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文化构成的多样性和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不断深化认识、科学把握的过程。其三,文化自觉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能否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切实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责任,是衡量一个政党文化自觉与否的标尺。

和文化自信紧密相联的三个关键词是:传承、开放与超越。来自《红旗文稿》的另一作者启煊撰文表达了对云杉文章的认同——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在《文化中国》网站,有一篇中南大学欧阳文风教授的文章提到,“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应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应深刻认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排斥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欧阳文风教授的发声应该说是和《红旗文稿》的意旨遥相呼应的。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二者关系如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的问题。自觉和自信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只有坚持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拥有文化自信,才能够激发和深化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指向的目标,是文化的自强与文化的繁荣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源自于深厚的历史积淀。党领导人民推进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力量和源泉。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新版教材对“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共同要求。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熙国教授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 以时代实践为本,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以外来文化为具,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和融通,才能真正实现当代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和繁荣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这是一个具体且饱满的有“技术含量”的说法。

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教材内联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就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因此,把握文化自觉,首先是对文化自觉主体的要求。自觉,是自发地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有所向往、有所探求。要形成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离不开人们对文化的“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教材第16页,本文所指教材为2014年4月第5版,下同)。通过“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的文化感悟,才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才会形成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才是我们所讲的“高度文化自觉”。

其次是对文化自觉客体的认定。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和“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教材在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均有涉及。实际上,对高中生而言,能够建立起来的文化自觉,就是要懂得:

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教材第9页);

文化的作用就是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教材第9页);

文化的意义和地位落脚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教材第 10、11页),“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教材第11页);

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材第96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教材第106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教材第104页)。

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文化自信,既要“不忘本来”,紧紧抓住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也要“吸收外来”,越是自信,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越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丰富发展;还要“着眼将来”,因为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历史的辉煌,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的蓬勃生机,来自于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基于这样的认识,寻找教材的链接,需要我们高中生在树立文化自信中厘清和把握的是:

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第62—70页),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应当引以为自豪、礼敬对待;

红色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教材第76、77页),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优势,应当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民族民间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教材89页),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支撑,应当“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当代中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材第96页),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应当矢志不渝、高歌猛进。

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要辩证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教材第31~33页),我们应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现代文明成果——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教材第54页),我们应当“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猜你喜欢

教材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