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分析研究与趋势预测
2018-01-25关凤峻沈伟志张志防
关凤峻,沈伟志,张志防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北京 100812)
一、总体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防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明方向、提供遵循。仅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就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40多次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国土资源系统积极努力,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调查评价取得重大进展。
在全国完成全年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1 517个县(市、区)的1∶5万详细调查和30 644处隐患的勘查。形成了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的汛期“三查”工作机制。基本摸清了全国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情况,为防灾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全国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87 918处,其中崩塌68 421处,滑坡142 377处,泥石流33 524处,其他地质灾害隐患43 596处。
(二)监测预警得到明显加强。
全国31个省(区、市)的309个市(地、州)、1 660个县(市、区)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2017年,制作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产品158份,通过中央电视台发布35次。各地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发布预警信息6 000余条。全国30多万名群测群防员,基本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全覆盖。在三峡库区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建设专业监测示范区10处,建立专业监测点8 467处。
(三)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240多亿元,地方各级财政投入300多亿元,对众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了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措施。2017年,地方各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完成4 74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保护83万多人的生命安全,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32万多人实施了搬迁避让,共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15 551处。
(四)应急防治体系逐步完善。
全国建立了31个省级、205个市级、1130个县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建立了31个省级、276个市级、1 023个县级应急技术指导机构。125名国家级应急专家和3 423名省级应急专家在各地分区驻守指导。18个省份形成专业队伍包县、包乡提供技术服务的防灾机制。从2017年起,中央财政将地质灾害救灾资金纳入支持范围。
(五)综合防灾能力全面提升。
编制出台《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明确防灾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重要任务。在完成全国1 765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建成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1 404个。在全国集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全年组织演练6.2万多场,参加演练382万多人,组织各种形式宣传教育培训3.5万多场,培训440万多人次。
从灾情数据看,一方面,全国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死亡失踪人数显著降低,从“十一五”的年均约1 000人降至近几年的400人左右。2017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7 122起,造成352人死亡失踪,与2016年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均有所减少,分别减少26.7%和13.1%。另一方面,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数量显著提高,年均避免人员伤亡人数从“十一五”1万多人增加到近几年的3万多人。2017年,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 016起,避免人员伤亡39 869人。
二、存在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2011~2017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8万多起,造成近2 700人死亡失踪。每年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死亡失踪人数占地震、洪涝、台风等全部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的30%左右,是造成人员伤亡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隐患调查排查急需深化
受经济条件、技术手段、人员队伍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当前地质灾害调查排查广度、深度和精度不够,识别能力不强,有很大一部分隐患尚未被发现。特别是近年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大部分在已知隐患点之外,或者比原来预计的危害更大。
(二)监测预警科技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地质灾害隐患主要依靠群测群防来监测预警,但群测群防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依靠拉皮尺、贴片法和敲锣打鼓等简易办法,只能对房前房后很小范围进行监测预警。很多重大地质灾害从高位启动,后山推前山,具有高速、远程滑动的特点,瞬间掩埋山下的村庄,由于山高林密,人工难以监测预警。例如今年发生的四川茂县“6·24”特大山体滑坡、贵州纳雍“8·28”崩塌和重庆巫溪“10·21”滑坡,都属此类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缺少国家和行业标准,设备仪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防灾效果。地质灾害信息化严重滞后,国家、省、市、县互通互联的信息平台建设处于空白阶段。
(三)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力度仍需加大
唯有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等综合治理措施,才能彻底消除隐患,从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目前隐患情况看,全国仍有12 000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着400多万人和1 300多亿财产的安全,包括很多受威胁村庄、集镇等人员密集区的重特大地质灾害隐患,亟待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
三、下步打算
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极端天气以及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复杂性和破坏性,今后一个时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考察唐山时强调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的重要精神,坚持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完善机制、加大投入,有效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御能力,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事件明显减少。
一是在深化调查排查和坚持群测群防基础上,对三峡库区、西南山区、秦巴山区、湘鄂桂山区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重点地区已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以灾害体变形、地下水动态变化、应力场变化和降雨量为目标的一级现场监测预警,对全国1 000多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已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以灾害体变形、地下水动态变化和降雨量为目标的二级现场监测预警。
二是对西南、西北等地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的高风险地区实施区域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利用星载、机载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激光雷达、三维倾斜摄影成像等多种对地观测技术,结合实地调查核实工作,圈定潜在风险源(区),对地表形变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和风险预警。
三是充分利用和集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成完善统一、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指挥调度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地质灾害数据的汇集、管理、分析、应用和服务,以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远程会商、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
四是加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投入力度。按照轻重缓急,统筹脱贫攻坚、土地整治、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分类逐批推进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及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地区群众的搬迁避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