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以“微故事”讲好身边的“精彩”——以湛江微纪实节目为例

2018-01-25

今传媒 2018年6期
关键词:英模典型人物微时代

林 瑜



“微时代”以“微故事”讲好身边的“精彩”——以湛江微纪实节目为例

林 瑜

(湛江市广播电视台,广东 湛江 524044)

中国社会全面进入了“微时代”,学习宣传阵地向方寸屏幕转移。2014年,湛江市广播电视台与湛江市文明办联合开办了电视微纪实系列栏目《平凡·力量》,将传统的专题片变为微纪实片,用新载体、小故事、塑造了一批“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身边典型。本文结合创作具体实例,认为“微时代”以“微故事”讲好身边的“精彩”,必须把艺术创作规律和媒体传播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观众乐意收看、点赞和传播的电视作品。

“微故事”;打动人心;原生态创作;宣传新载体

在讲求效益、效率的当下,人们消化信息的时间有限,长篇大论、一板一眼、照本宣科式的传统电视专题片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微纪实片应运而生。微纪实片短小精悍、灵活新颖、具有方便快捷,容易“入耳、入脑、入心”、适合快节奏生活、手机收看等特点,实现了大众“指尖”的传播,已经日益成为传递文明的一种重要方式。2014年,湛江市广播电视台、湛江市文明办联合开办了电视微纪实系列栏目《平凡·力量》,栏目以发现真善美,湛江正能量为主题,为平凡的好人立传,树立让人们能看得见、学得来的榜样。栏目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喜爱。作为《平凡·力量》节目的总编导,结合创作的具体实例,笔者就“微时代”如何以“微故事”讲好身边的“精彩”做了如下几点的探索.

一、 用微小的故事打动人心,让先进人物走进人们心灵

传统意义上的电视专题片,在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上过分强调主观宣教功能,常常把先进模范人物描写得不近人情,让观众觉得这个人是个大好人,哪儿都好,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超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回避缺点塑造完美;二是拔高、凸显人物伟大;三是一味罗列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典型人物是主流媒体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要求,更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随着媒体形态越来越多元,典型人物报道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时代,为了更有效地传递正面声音,我们积极创新思维,将传统的专题片变为微纪实这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用符合传播规律的新载体、小故事、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塑造了一批“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身边典型。

1.视角转向基层,镜头对准身边。在题材把握、内容选择、形式创新上下功夫,从“小”处发现,着力挖掘和培育一批看得见、摸得着、活跃于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充分发挥榜样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微小的故事和微镜头,记录群众身边先进模范平凡中的“不平凡”,挖掘“闪光点”,传递“正能量”。《平凡·力量》微纪实系列片人物覆盖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这里面有爱岗敬业的“中国好人”陈康贵、有助人为乐的“裸官书记”陈光保、有忠诚履责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柯海珠、有照顾邻里孤寡的“广东好人”陈华才、也有为国争光的中国蹼泳队……在《平凡·力量》里面,这些先进人物不是“超人”也不是“完人”,有着平凡生活样态及其朴素真实的情感[1],真实亲切,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情有爱有感动。节目播出后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观众普遍反映,这些道德模范就在隔壁就在身边。

2.让“高大”的典型人物还原为“普通”的社会人。典型人物基本上被新闻节目、平面媒体反复宣传、“轰炸”过,在社会上广为人知,基本上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在笔者的微纪实作品中,有“感动中国”人物李文波,“南粤楷模”陈光保、“中国好人”陈康贵、陈华才。笔者在作品中摈弃夸张地放大典型人物的功绩和成就,找出典型人物鲜为人知的故事点,能够表现人物性格魅力的故事,还原其作为社会普通人的身份。

在《好人才叔》中,陈华才想用自己的退休金帮助孤寡老人,又怕妻子不同意,平时不做家务的才叔主动帮妻子做起了家务。笔者通过记录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的生活片段,赋予了人物亲和力,使观众感觉这个先进典型人物就生活在自己的左邻右舍,他有着普通人一样的情感,也像普通人一样是个“妻管严”,让观众看到了先进典型人物真实可爱的另一面。

抛去英模头上的光环,用平视的角度报道英模,把英模当作普通人写,还原生活,展现英模“真我”本色,使之具有亲和力,也更具感召力和影响力[2]。例如《南沙守礁王——李文波》中的一段解说:守礁期间,李文波先后有6位亲人去世。每次噩耗传来,李文波只能隔着茫茫大海遥望北方,默默祈祷着为亲人送行。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此时画面呈现的是李文波在永暑礁独自一人面朝北方放声大哭,哭声在海边久久回荡。这样的画面表述非但无损李文波的英模形象,反而让电视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他在守礁期间所经历的痛苦和孤独,更能表现李文波的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变得可亲,可信,从而产生了较强的感染力。

同样,在《小岛电力守护者 陈康贵》一片中,在表现特呈岛艰苦的生活使得岛上“留不住人”,很长一段时间,保障小岛电力运行的只有陈康贵一人的时候,陈康贵的同期声是这样表述的:以前还有两三个人,跟我一起来到这里,他们个个都调回市区了,他们觉得在这里熬不住啊!那个时候就剩下我自己了,心里很难过。这段情节真实地讲述了陈康贵走出苦闷战胜困难的感人过程,在反映亲情与责任的冲突之间,衬托出陈康贵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也正是有了这样真实的情节、细节,这些英模人物才显得更加不平凡。

二、 用原生态创作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平凡·力量》全部选择现实场景拍摄,摄制组深入海岛渔村、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车间厂房、操场教室和部队营地跟踪摄录典型人物,通过讲述他们平凡朴素、生动感人的鲜活故事,原汁原味地展示典型人物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为观众提供可学可仿、鲜活生动的教材范例。

1.减少人物在背景板前的采访模式,采用跟拍、抓拍、长镜头等纪实拍摄方式。在《小岛电力守护者陈康贵》一片中有这样一段解说:一个人,一辆自行车、一个工作包,就这样坚守了25个春秋。陈康贵走遍了全岛1100多户住户,与每户人家都结下了深厚友谊。现在,全岛上的人都知道一句话 “没电找贵叔”。这里的画面采用跟拍方式记录人物在巡查线路途中的情景,推着自行车边走边说,利用途中采访的同期声,真实地贴近人物在偏僻小岛的工作状态。此外,泳池边采访中国蹼泳队教练和队员、锅炉内采访维修工、红嘴鸥聚集地采访大学生义务护鸥队,这些现场采访强化了作品的可信度,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

2.大量运用镜头语言和同期声、现场声等表现手法,增强真实感、现场感。《平凡·力量》系列片的大部分作品没有解说词,而是大量采用同期声、现场声,通过许多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讲述事件、塑造人物。在典型人物采访中,笔者不搞人为美化,营造轻松气氛,突出人物的朴素言行,帮助人物本色出镜、娓娓道来。同时,深入挖掘先进典型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以主人公自述的方式进行解说,但同时注意避免主人公通篇自述,在表现主人公事迹的时候,采访与其相关人员,由相关人员讲述,让观众觉得可信可学。这样的微纪实作品不需要优美的文采、华丽的语言,用故事吸引人、感染人、激励人。

3.通过生动具体的细节刻画丰富人物形象。细节刻画能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创作微纪实片的过程中,笔者注重捕捉细微的生活点滴,多采用以人物特征、人物物品等活生生的微观镜头带出故事,以故事引向人物,以人物深化思想。如讲述中国蹼泳队为国争光的故事,片中多次出现世界冠军背上贴满膏药仍坚持高强度训练的画面;又比如《诚信之星叶奕锐》小店柜台上的小小本子,上面有困难群众密密麻麻的赊账纪录,我们用这样的细节画面传达一种人与人之间高度的互相信任;另外,陈康贵结满老茧的手,陈华才布满皱纹的眼角,这样细节的刻画不仅给观众以感官冲击,更是有无限深意,将微纪实片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 用“微故事”创新党建宣传、党员教育新模式

“微故事”看似微小,却易于理解、便于交流和传播,能够引导党员干部自我对照,有效缩短理论与大众的距离,使人见“微”而知著[3]。《平凡·力量》里的每部作品长度控制在5分钟以内,这样做有利于通过手机收看和传播,适合当前快节奏的生活。那么,如何让群众真心点赞,乐于转发、传播,又兼具艺术性和真实性,笔者认为创作微纪实片要注意以下几点:1.事先撰写好脚本,提前做好完整的策划方案,反复推敲内容细节,推陈出新,少用套路;2.要以点展面,以小见大,让故事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吊住观众的胃口;3.节奏感要强,要快得有节奏、快得自然,重点突出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内容。讲好“微故事”,编导除了需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精彩的策划水准和高超的编导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一是要吃透紧跟党中央发布的各类政策信息和召开的重要会议,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去分析、了解、掌握所要宣传的要点、重点、关键点,梳理归纳出选题;二是紧密联系省情、市情,做到工作重心是什么,微纪实的主题就反映什么;三是要提高新闻线索的辨别能力以及对事实的分析能力,做个有心人,注意和留心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及时挖出新闻线索,在身边的小事中发现“大”新闻。

四、 结语

微时代无人不微、无时不微、“无微不至”。微时代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如果还是一味地板起脸来说教,结果必定是刻板、僵化,就会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渐行渐远。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加强新闻传播规律以及受众特点的研究分析与把握,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从平凡中挖掘诠释先进,用微小的故事打动人心,凝聚民心,用最鲜活最直观的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群众教育群众的巨大效应,凝聚起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1] 吕益都.英模题材影片艺术表现得失[N].文艺报,2011-08-10.

[2] 李欣励.从《感动中国》看英模人物报道创新——从《永远的雷锋》论英模人物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J].中国记者,2010(3):56-57.

[3] 宣言.创新“微时代”的理论传播[N].人民日报,2015-12-30.

[责任编辑:传馨]

2018-05-25

林瑜,女,湛江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编辑,主要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G222

A

1672-8122(2018)06-0149-02

猜你喜欢

英模典型人物微时代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江西寻乌:三举措开展英模教育
吴天祥亲给拾荒助学老人送大米和鲜花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