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为例
2018-01-25王立影
王立影
浅谈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为例
王立影
(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纪录片以反映真实世界为本质的艺术,主创者运用好镜头语言不仅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作品的真实感,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本文将分析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如何运用丰富精彩的镜头语言,达到与其表述的人文情感思想内核交相呼应,为观众呈现一部艺术韵味浓厚,多机位多角度、综合运用长镜头与蒙太奇的美食纪录片。
纪录片;镜头语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
纪录片的镜头语言指纪录片创作者通过摄像机拍摄出来的画面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即受众可从镜头所拍摄主体及景别的转变、色彩的构成、运动镜头、空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以及蒙太奇的编辑手法等,感受到拍摄者透过镜头所传达的思想内容。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剧组运用航拍技术,动用水下摄影机、摄影摇臂,高速与延时摄影等拍摄手段, 用丰富精彩的镜头语言,与其表述的人文情感思想内核交相呼应,为观众呈现一部色彩斑斓、机位多变、具有艺术韵味的美食纪录片,从而造就该系列片的成功。
一、 用色彩成就精彩画面
色彩是纪录片镜头语言关键的视觉因素,既可以真实的还原色彩斑斓的世间万物,选取不同的事物表情达意,更好地服务于纪录片的主题,更能够增强观众在收看节目时得到的艺术冲击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表现地大物博的中国大地上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好吃,更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最容易、最首先感受到的便是“色”——食物的颜色以及食物的色泽。《舌尖》系列表现美食时对色彩的妙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收视兴趣。镜头中诱人的食物在刺激观众视觉神经的同时,也刺激着他们的味觉神经,从而观众看到镜头中食物的那种晶莹剔透的美感“口水不止”。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精选展现中国大地上的各种美食,因此,也展现出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面貌。如渔民出海时波澜壮阔的大海与蔚蓝的天空;中原腹地,收获时节,一片片金黄的麦穗;四季常青的云南,随处可见的翠绿竹林;江南风光,盛夏时墨绿的荷花鱼塘;山水画式的徽派古民居建筑以及丘壑纵横、广袤的陕北黄土高原,都给观众展现了一幅幅色彩优美的自然景观风貌。再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宣传海报均艺术的运用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来制作,广受大家好评。《舌尖1》的宣传海报远看画面似崇山峻岭横布,河流蜿蜒,一叶小舟荡漾其中,而实际却是一双筷子夹着的腊肉呈现的纹理效果;《舌尖2》的海报亦似缥缈仙境中的山水,实则是青花瓷碗装的乌鸡汤。但黑色乌鸡与白色的雾气,加上一点红色的大枣与黄色的人参,用青花瓷碗盛装,色彩搭配,令人惊艳。海报的设计者运用中国传统元素,不同的色彩符号合理出现,创造性地展现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吃”这件俗事和大事,构成了整部影片画面诗歌般的意境,并以斑斓的颜色成就精彩的影片画面。
二、 创新地运用主观镜头及全景延时镜头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拍摄大量使用主观性镜头。摄影师以另观众耳目一新的主观手法,展示中国各地美食的不同制作方法。所谓主观镜头把摄像机当做某一角色的“眼睛”,直接“目击”场景中的其他人和事。这种镜头运营拟人化的视点运动方式,因此更能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参与感。例如,在《舌尖1》的《馈赠》中,摄制组正式开始拍摄前,把特制摄像机放进水桶,之后跟随水桶由井下吊出来,这样得到了水桶一点点探出井的精彩场景。再如把摄像机放入菜篮中,当家庭主妇捡好菜以后往篮里扔,摄像机拍到的是菜叶飞向我们眼睛的镜头画面。《舌尖2》的《时节》一集中展现了江苏省千岛湖围网捕鱼的场面,这一过程中不仅有网中鱼群不停翻动,渔民满载的画面,更重要的是摄像机入水,以鱼群在水下的主观视角,展现了被渔网一点点收紧,网住,再至被拉上岸的画面。这样效果鲜明的主观镜头让观众感动震撼,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舌尖》系列纪录片中大量的运用了全景与延时镜头。全景延时镜头在交代环境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为在这种镜头的拍摄下,在压缩的较短时间内,展现出在时间的流逝过程中,自然界事物的点滴缓慢变化。让观众看到用肉眼很难亲自观察到的奇异精彩景象,画面更具观赏性。例如《舌尖1》的《馈赠》一集中,用全景延时摄影镜头,展现中国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先是云卷云舒,飘过的高原;再是不同时间下光影变幻的山林;然后,如镜面般平静的湖泊以及潮起潮落,一波波海浪冲击的海岸线。与纪录片解说词——中国地貌丰富多样相呼应,并且表现在亘古以来的时间变化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人们从不同地貌的大自然中获得自然馈赠的食物,得以生存繁衍。
二、 用特写镜头展现美食细节
摄像中的特写镜头是指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强调,起到放大局部的效果,造成强烈的视觉体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拍摄食物时多采用近距离的特写镜头,用大光圈,浅背景,突出主体。用特写镜头展现每一道菜品,充分展现了菜品制作过程中,食材的细微变化;以及刚完成的菜品,蒸汽缭绕、色泽光鲜,让看的人食欲大开。例如《自然的馈赠》一集中,画面展现了松茸在高级餐厅碳烤加工成食物的过程。厨师将松茸切片,配合精致的厨具,下锅酥油煎。《舌尖》摄制组用一组特写镜头展现了这一过程。画面中,首先黄色的块状酥油慢慢融化,浸入片状的松茸,松茸则在受热以后,慢慢的卷起来,煎成金黄色。整个展现的精致画面,引发了人们对松茸这种食材欲罢不能的食欲。
除了对食物的特写,《舌尖》主创者在表现讲述每一个美食背后的人物时,大量运用近景和特写镜头表现他们因为劳动而晒黑的脸、弄糙的手、皱纹丛生的皮肤、满是泥土的手指甲缝等。《舌尖》系列纪录片中挖掘食材的是遍布于中国各地的各民族农民、渔民、山民、牧民,他们都是普通劳动者,靠着地理上的大自然的馈赠,依着几千年来的传统方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家人,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促成社会其他人甜蜜生活的食粮。因此,本系列的纪录片不仅展现食材的种植、采集,精美食物的制作,也是对生产劳动的礼赞。正因为这些农民、渔民、山民和牧民的提供,才有千家万户饭桌上的美食,体现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我们广大受众会因此对他们的付出和提供,表现出应有的敬意和爱。
四、 用空镜头体现艺术情感
空镜头指只有景物没有人物的镜头,又称景物镜头。空镜头可以交代故事环境。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每一集的开始都有大量的空镜头出现,飘云的蓝天,一望无际的碧绿麦田,海底游来游去的密集鱼群,夏天满湖的荷花等等,用丰富的画面语言表明了食物的原材料与大自然间的密切关系[1]。除此以外,空镜头是本纪录片时空转换的重要手段,例如一个长镜头中,景物由冬季的萧条变成夏季的繁茂,完成了时间跨度上的组接;再比如同是竹林的空镜头,可以从浙江老包的带到柳州的另一片竹林,完成了地域跨度上的组接。同时,空镜头与解说词结合,补充信息,可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例如《自然的馈赠》中,表现云南香格里拉山的旱季,用两个原始森林树木缺乏生机的空镜头,表现人们对旱季缺雨的忧虑。但是接下来的雨后各种菌类生长的全景延时镜头和特写镜头,则让观众观看时,伴随着菌类生长的空镜头,有欣然欢喜的乐感。最后,空镜头有隐喻的功能。例如,摄制组用一个水雾弥漫的湖面,再接诺邓火腿上霉菌发酵的镜头,隐喻深山里的美味在时间的流逝中正在慢慢形成。
五、 用长镜头真实记录
长镜头,是用一个持续时间相对长的镜头,连续对一个场景、一组内容进行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它的时间值在30秒以上,是真实电影的基础。因此,在以真实著称的纪录片中常常应用。长镜头保持整体效果,保持时间和空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强可信度、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长镜头时,更增强对内容的真实感。同时对内容中的某一事物或事件发挥自己的思考和评价。《舌尖2》里《心传》一集,拍摄陕北黄土高原一户人家制作挂面。摄制组最后以一个长镜头收尾,镜头从这户人家掀门帘端出新的挂面走出来开始,扫过一排排挂在院子里的挂面,到正在吃饭的一家人。摄制组使用飞行器进行航拍,缓慢升高,人物变小,小院、村落也慢慢变小,之后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真实再现了陕北黄土高原的地理状况和风土人情,显示了长镜头的美学魅力。
六、 用蒙太奇组接韵艺术
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的基础。蒙太奇是指在影视作品拍摄时,首先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根据影视片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观众的心理预期等顺序构思组接起来,是电影制作中常用的手法[2]。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充分运用蒙太奇手法,给观众展现了充满艺术韵味的真实记录。《舌尖》系列的每一集都是由数个美食的故事一起构成。但它不是一个接一个的单线条讲述,而是故事的并列交叉剪辑,从而使每一集的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脚步》为例,本集中共有这样几个人物故事,西藏青年白马占堆执着的山上寻找天麻和灵芝,以换取弟弟读大学的不菲费用;四川乐山市“养蜂大户”谭光树追溯到刚刚改革开放初期开始的养蜂,恋爱时向妻子承诺的“甜蜜事业”,实际是20年的风雨劳顿,一年是一个月在外奔波,以此来养育一双儿女等等,所有的这些故事穿插其中,在展现中国美食的同时,是这些并且交叉的故事撑起了观众继续收看的热情,让观众在关注美食的同时也关注着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让不少观众看得泪水涟涟[3]。再以《主食的故事》为例,陕西麦黄馍馍的老黄夫妻拒绝住在城里儿女的邀请,住在悠闲自得的农村传统窑洞中。此时下一个镜头组接了小猫伸懒腰的镜头,运用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引得观众会心一笑,因为小猫的状态正体现了老黄夫妻两个的平淡以及悠闲生活,观众由此得到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享受。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运用镜头语言不仅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影片真实感,还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是对中国食文化的影像记录,也是国内外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认同与探寻。
[1] 吴晓东.《舌尖上的中国》一个民族的共鸣[N].中国青年报,2012-05-22.
[2] 陈林侠.文化视域中的影像叙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 邓子君.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国产纪录片的成功之道[J].中国电视(记录),2012(7).
[责任编辑:传馨]
2018-05-02
王立影,女,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公共艺术研究室主任,讲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编导研究
G222
A
1672-8122(2018)06-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