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员工思想危险点辨析谈促和谐企业建设
2018-01-25曹敏辉
曹敏辉
(西北电力建设第四工程公司,陕西 西安 710038)
一、施工企业员工思想危险点的辨识与评价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内外市场和区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施工企业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员工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正经受着强烈的冲击,一些影响企业和员工自身发展的不安全思想隐患若隐若现。
“昏昏噩噩、得过且过”型。有的员工认为机遇是成功的唯一砝码,不主动设计、经营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守株待兔,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他们认为:“时间还很多,有的是机会”,再等等看上面怎么改,再说吧”,“学那么多东西有什么用,也没见怎么样”,“别人混得好是人家命好,自己就这样了,认命吧”,于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应付着工作,应付着自己的未来。
这些员工没有一个明确的生存发展目标,缺少激情与活力,缺乏事业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具有一定的依赖思想;对待企业的改革发展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思想有可能危及“集体主义”观念,导致员工责任心丧失。
“墨守陈规,不思创新”型。有的员工因为害怕变革带来的变化,固守着旧有的思维模式,不肯主动适应变化,探索求新。他们认为:“整天摆弄那些新技术、新工艺有什么劲,万一出差错了怎么办”,“还是照抄老办法得了,至少不会出大错”,“这新办法、新规定有什么好,实施起来肯定得罪人,个人利益也会受损失,咱可不出那头”,“原来一直就这样干了,为什么现在偏偏就要这么干”,于是不肯接受企业新政策、新办法的出台,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因循守旧而裹足不前。
这些员工表面上拥护企业的改革,内心却是极为严重的恐慌,他们惧怕改革,害怕改革引发竞争,或是自己可能会因为没有什么过硬的技术及技能,失去赖以生存的“铁饭碗”,或是自己无法应对新岗位的角色变换,不能在新环境中得心应手,或是因为岗位的更替导致收入下滑,伤害到个人利益。这种思想可能会演变为“利己主义”,导致员工失去创造力。
“愤世嫉俗、自以为是”型。有的员工“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企业这不好那不好,却无视机遇和挑战。他们认为:“在这得不到重用,简直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别人有什么能耐,才干了一两年就能得到提拔任用”“工地条件太差,待遇又低,简直就不能和有钱单位比,没法让人呆下去”,于是注重心理差距,心中时常生出不平衡感,无心关注企业的改革发展状况。
这些员工对企业的政策规定以及人文环境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他们或是把自己所谓的挫折看作是外界的影响、人为的干扰所致,对企业不抱希望;或是将某些人的不作为扩大为企业的不作为,对企业失去信心;或是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归宿感,把经历作为跳板,始终拒绝融入企业的改革、发展之中。这种思想有可能演变为“个人主义”,导致员工脱离个人或企业实际思考问题。
“固步自封,盲目乐观”型。有的员工沉浸在自我的空间里,总感觉形势一片大好,前途没有荆棘。他们认为:“这个单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工资不多,到也饿不死”,“再怎么改革,我的国企职工的身份绝对改不掉”,“系统内的工程不给我们给谁”,于是不会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认识、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无心于打造自主品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员工无视市场风云变换和激烈的竞争,容易被企业和自身一时的风光所麻痹,缺少危机意识,不考虑防患于未然。他们“坐井观天”,自我感觉良好,不思进取,追求安逸,小富即安,就如同放进冷水中慢慢加热的青蛙,感觉很舒适、很安宁,没有什么危险可言。这种思想容易发展为“享乐主义”,导致员工失去抵抗力。
“自我放纵、极时行乐”型。有的员工投机取巧,放任自流,一心钻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完善、不健全的空子。他们认为:“怕什么,大家都这样”,“这规定、那规定都是哄人的,专吓唬胆小鬼”,“企业的光不沾白不沾,现在不沾,更待何时”,“这么大的单位,丢点少点无所谓”,“花企业点钱不算什么”,“人生苦短,千万不能把自己亏了”,“企业的事算不了什么,自己的事无小事”,于是“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醉心于享受个人私欲膨胀所带来的乐趣。
这些员工缺乏应用的是非观念,藐视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这种思想的危险性最大,它是对企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挑衅,即具有“排它性”又具有“利它性”,也就是说这种思想不仅仅只影响个人的良性发展,还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良性发展,影响到企业的良性发展,如果放而任之,其导致的严重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内外兼修,促和谐企业建设
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采取有效措施对员工“思想危险点”进行预控,是促进和谐企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第一、教育引导法。一是以“培养优秀员工、塑造一流业绩”为目标,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培育凝聚力高、团队意识强的“四有”员工队伍。引导员工从国际国内态势、改革开放格局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正视企业的变革和出现的各类问题,增强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自觉加强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与业务技能综合修养,为企业出谋划策、多做贡献;二是强化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教育。如针对施工企业员工的特点,进行《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公司法》、《安全生产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专项学习,教育员工遵纪守法,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和文明有序的行为参与社会和企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好自身形象和合法权益。
第二、情感融入法。一方面要用心倾听员工呼声,用情化解矛盾,解疑释惑。从小处着手,细微之处现真情,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实施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谈话制度,以及“一助一”活动等形式与员工互动交流,赢得理解,保持上下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另一方面要注意调查研究、分析论证,为员工的成长与成材,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和观念支撑,防微杜渐、舆论先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宣传策略和应急处理措施,并根据员工的反应、意见和建议,主动做好各项疏导和解释工作,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企业的发展同步。
第三、体系完善法。一是增强“生命线”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在党的领导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干部相结合的工作格局;二是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抓好四个“强化”,即: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引导员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素养。强化自觉弘扬正气、驱除歪风,顾全大局,敢于担责任的政治素质。强化能够用心倾听员工心声,乐于为员工排忧解难,不怕吃气、吃苦、吃亏,甘于无私奉献的情操。强化懂业务、懂经济、懂法规,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知识等博学多能的水平,做到教育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第四、载体介入法。一是广泛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创建文明单位,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技术练兵等活动。应用典型示范法,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努力使广大员工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二是充分利用好网络传媒工具。通过网络载体,实时发布先进的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政策导向,及时了解掌握基层情况和员工思想动态,实现上下信息畅通。此外,通过网络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进行合理化建议征集,进行网上学习互动等都会使企业和员工受益,达到双赢。
“思危而知进”,只有认真辨析员工的思想危险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有效预控,企业才能确保和谐稳定,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