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走出课堂
2018-01-25潘忆寒
潘忆寒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前言
什么是经典?所谓“经典”,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摆脱了具体时空限制并能够针对一切时代诉说的精神产品。经典触及了人性的根本命题。“经典音乐”作为艺术之一,是“人文”的一份子,并具有别的艺术无法替代的独特“人文”价值。西方美学中“人只有通过艺术才成为人”的观点影响深远。音乐教育就是要贯通音乐世界与人的世界,使人的心灵在音乐审美方式的引导下,在音乐人文精神的熏陶下,领悟人生真谛,达到生命质量的创造与升华。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世界,就是心灵世界,也就是人性的世界。经典音乐是自足的,它的力量作用于听众的灵魂;而现代摇滚音乐和流行音乐是开放型的,它的力量作用于人的肉体。因此,经典音乐比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更有力量。所以,要让经典的优秀音乐作品走出我们的课堂,走进孩子的世界。
一、经典式微,高山流水知音稀
经典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居基石的地位,其作用无可替代。但历史发展到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是,音乐教育在社会文化生活上还受到作为商品文化而存在的流行音乐的冲击,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学生普遍表现出对流行音乐的狂热喜爱,对于经典音乐则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他们认为经典音乐就是一种“过去时”的文化,流行音乐才是一种“现在时”的文化。音乐教本所涉及的内容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欣赏兴趣,几乎很少有人能够有性子耐心地听完一首完整的作品,我上音乐欣赏课时,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你放的音乐难听死了,放点流行音乐给我们听听吧。”最让我伤心失望的是我上《梁祝》欣赏课的时候,我所在的学校一个年级有15课,15节课中,几乎每上一个班,我都能看到学生听音乐时作呕的表情。然而我却发现,一些流行音乐人的歌声并不动听,曲调也不悠扬,歌技也不纯熟,音质也不完美,甚至吐词都不清晰,但却能够吸引住我们的好大一批学生,经典式微,高山流水知音稀,课堂上的经典音乐欣贯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
西方有一种说法:好的诗歌接近音乐,好的音乐接近宗教。这里的“音乐”,当然指的是经典音乐,而非流行音乐。经典音乐作品是艺术教材必须要选择的课程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排斥经典的情形,不仅是所有艺术教师经常碰到的课堂教学问题,也是艺术课堂教学中发生频率极高的常见现象。
二、审美趋同,众声喧哗谁人醒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父母和学生普遍面临着审美趋同困境,消费主义是一种把消费,特别是物质消费作为生活宗旨的生活方式。人类可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当今在世界上普遍崇尚的以消费主义为导向的生活方式,正在把人类引向一种可怕的境地,有人甚至说,这样继续下去,过不了几个世纪,人类就要走向灭亡。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还使得广大父母和孩子普遍面临审美趋同困境,导致他们对于音乐审美的偏顾,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也使得现代人心理浮躁、急功求利,不重于内涵和修养,青少年之所以狂爱流行音乐,就是消费主义导向下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发育成长过程的出现的社会问题,当我在课堂上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要求学生听完说感受的时候,学生只知道节奏是缓慢的、抒情的,但始终不知道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因此创建一种与消费主义有别的新的生活方式,是当代中国人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要。
三、让丰盈充实的人生,从经典开始
拯救人的精神性存在,在一个科学主宰的时代,尤其需要的是培养一种历史的眼光,一种审美的习惯,一种人性的关怀,音乐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变得更好。音乐要解决的,是对生命的热爱,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留下美好的名言:“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经典的音乐艺术精品会使人获得美好的审美享受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促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当你沉浸其中,你会领悟到音乐与艺术的真谛。普及高雅艺术,从小做起;丰盈充实人生,从经典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