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改革
2018-01-25黄诗雨
黄诗雨
(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教育部,广西 桂林 541001)
引言
当前的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直接生搬硬套西方音乐教学模式的现象,忽视了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传扬,民族民间音乐得不到高校的高度重视,此举降低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界的地位。如何将民族民间音乐引入课堂,加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与了解,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是现今音乐课堂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现状
现今在我国的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乐理教具多以钢琴或者电子琴为主。这种键盘乐器既能和声伴奏,又能弹奏主旋律,是学习乐理的最佳辅助教具。然而由于钢琴是个“舶来物”,其作品大多为国外作品,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占比较少,导致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多数将西方现有的教学体系生搬硬套,使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地位始终无法提升。
二、促进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这些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不少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地区的风土人情,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带入课堂,在音乐课堂中引入优秀的民族音乐,可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对弘扬中华民族音乐传统文化,提高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地位,保护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振奋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营造民族音乐学习氛围
如前文所述,我国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乐理教具多以钢琴为主,而钢琴作为一种从欧洲传入中国的键盘乐器,相关的教学体系在国外已经较为完善,音乐作品也以国外作品居多,国内音乐作品只有极少量。而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生搬硬套,直接套用国外音乐教育体系,过于强调理性化的音乐教学。尤其在现今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教育改革,增加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所占比例的现今,继续使用西方教学方法会使整个教学呆板无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了一种土气、古板、陈旧的负面印象。为了引起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改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负面感官,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营造出一种“美”的欣赏氛围,领悟民族民间音乐所描绘出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
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和其中蕴含的情感只有在欣赏过程中才能感受到,而学生由于年龄小经历少,无法充分了理解作品内涵。在播放音乐前,音乐教育者可以先结合多媒体影像资料,对该作品的社会背景、作者事迹和创作背景进行介绍,然后在播放作品的同时播放与作品内容感情相符合的影像,并适时插入讲解,使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结合。在这种优美的音乐学习氛围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会有所增强,更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的发挥出来。
(二)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发挥特长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由于艺术的特殊性,单靠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育方法是无法达到教育目的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情育人,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与学生一起感受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以江苏民歌为例,江苏民歌主体多欢快活泼,体现了江南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歌曲中含有丰富的感情。在教学时可以由教师对歌曲进行介绍,讲解歌曲背景和当时社会风气,再由老师富有感情的演唱,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再教学生怎么唱[1]。在教导学生演唱时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当学生可以流畅的唱出这首歌曲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找出几首自己家乡的民歌,将自己家乡的民歌和江苏民歌进行对比,使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掌握知识,达到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中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应用到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保护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还能提高我国音乐课堂的教育水平。在将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融入到音乐课堂这个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当在重视音乐教学独特性的同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音乐学习效率的提升。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音乐课的良好作用,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