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钢琴作品《邀舞》对古典乐派创作技法的突破
2018-01-25郭子琼
郭子琼
(龙岩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德国第一位浪漫主义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歌剧《魔弹射手》确立了他在西方音乐历史上的地位,而《邀舞》就是与《魔弹射手》同时创作而成的钢琴作品,因独特的创作技法被世人所熟知。
一、曲式结构方面的创新
由于受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韦伯的音乐创作风格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曲式结构与古典主义时期相比更加自由,更加的庞大并有意识的带有片段即兴,由于这首作品的首部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复三部结构,所以被称为双重复三部曲式结构。曲子由序曲,四段圆舞曲和尾声构成,通篇不断出现第一段舞曲中的主题旋律,所以它还具有一定回旋性,不断与其他舞段形成对比,呈示出宫廷舞蹈的风采。同时作品中采用引子后接舞曲,再接序曲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在当时是鲜有的,极大程度启示了后来的作曲家。
二、多主题音乐的探索
音乐主题指的是表达音乐的主题思想、基本情绪或主要人物性格。在古典主义时期,多数的作品有一或两个音乐主题,而这首曲子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伴有多个主题旋律的出现。
第一主题音乐(26-59小节)是曲子中出现最为频繁的乐段,全曲反复出现了四次,此乐段活泼欢快,以及高潮主题部分速度极快加上切分节奏的大舞段,增加现场的紧张度,随着音乐舞蹈技巧的复杂化,使得场面更为精彩纷呈。两个主题都加厚了和声织体,并以跳奏呈现,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辉煌。较为特殊的一段主题就是从98小节开始很长篇幅描述的华尔兹舞段,音乐婉转动听,摇曳身姿,充满情调。另外在61-89小节和338小节至舞曲的结尾,作者运用线性的波浪式旋律,不断迂回、辗转起伏,带来一种清新优美的气息,渲染舞会的气氛,呈现出舞姿回转的画面。
三、标题音乐的沿革
标题音乐一词是由19世纪浪漫乐派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首创。标题音乐是一种与诗意的描绘性、叙事性的音乐主题相关的器乐作品,它的特征在于试图用音乐描述物体或事件,从中推导出逻辑规律来,希望用音乐再现事物。
在古典主义时期多无标题音乐,而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注重个人情感抒发,多创作带有标题的音乐,以更好表现内心真实情感。李斯特与柏辽兹是标题音乐重要贡献人,同时期的作曲家韦伯,在他们基础上创作了这首曲子。曲子的标题是“邀舞”,暗示了作品的音乐内容,再结合历史的记载,这本就是韦伯送给他妻子的曲子,所以可从曲子中联想到男女优雅的舞姿,华丽多彩的舞蹈场面,再根据音乐的语言,使人们在听觉中身临其境。
四、叙事风格的探寻
叙事风格指的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使用的,使作品呈现出各样特色的方法的倾向性。以一个故事或是场景做背景,运用特定音乐形态来表达每一件事,使得音乐更加有画面感。
这首曲子具有强烈的叙事风格,从曲子中感受到舞会故事线索以及作者内心的真切情感。在序曲开始部分,由不断向上的低声部线性旋律引入,高声部由下行的音程构成,呈现一幅男士邀舞,女士婉拒的画面,从力度和音区走向表现出男士心中的失落,为表达邀舞时男士的绅士与小心翼翼,使用了一系列手法,造成较为单薄的和声效果。紧接着通过和弦和旋律声部的交织,营造男女主人公对话的场景,并伴有部分装饰音,增添了和声色彩,同时出现不规整的节奏,暗示此时主人公谈话的热络,为之后成功邀舞做铺垫。乐曲中有大量力度和表情记号,暗示作者心理与场景的变化,进入圆舞曲舞段中,暗含着隐伏旋律配合上旋律声部的交替,可以看出他们在跳舞中的低声细语。
五、结语
本文从对曲式结构创新、在音乐多主题的探索、对标题音乐的延革和对叙事风格的探寻这些方面对《邀舞》作品中古典乐派传统技法的突破做了浅析,这些突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究,既有对古典主义的延续又有时代的创新,对韦伯之后的创作甚至是后来的作曲家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希望能够启发读者或作曲家在继承传统音乐技法的同时也要大胆探索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