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与上林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比较研究

2018-01-25林柏杨

北方音乐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中音马山歌者

林柏杨

(广西艺术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广西壮族三声部民歌主要存在于壮族聚居地马山上林一带,壮语称之为“三顿欢”“喜欢”“波列欢”“蛮欢”“加方调”“欢悦”等,属于同声合唱的支声复调性质,典型特征为歌腔悠扬悦耳,艺术风格独特、富有旋律性。笔者深入两地壮族聚居地采风并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研究,试图探究同根同源的两地壮族三声部民歌有何不同,并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一、壮族三声部民歌浅析

一九八二年四月,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部分省、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上,广西壮族音乐学家范西姆发表了《壮族三声部民歌初见》(调查报告)之后,引起了国内外的热烈反响与广泛关注。壮族的三声部民歌,集中存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大明山区东麓的马山、上林、忻城等三县交界处。壮话称之为“欢哈”。壮语标准音为“wuen ha”,汉语译为“合声”。演唱时一人为主唱(一声部),第二人“哈”为二声部,另一个人或多人“哈”为三声部。据研究资料表明及专家学者推断,壮族三声部民歌始于唐宋,盛于明清。

二、两地壮族三声部民歌差异对比

(一)调式调性差异

广西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调式多为羽调式和徵调式。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以羽调式居多,即以羽音为中心音并作为结束音。从调式构成来看,壮族三声部主要为单一调式,常见有四声羽调式和五声羽调式。上林壮族三声部则多以徵调式为主,常见的有“四声徵调式”“五声徵调式”。

(二)声部组合差异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演唱过程中,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仅由一人演唱,第三声部则多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演唱;歌者认为主旋律声部是合唱中最重要的声部,歌腔高亢明亮,该声部音乐富有旋律性与演唱性,歌唱过程中需要演唱的清晰、生动、富有情感,往往会挑选嗓音条件优秀、歌唱水平过硬的歌者担任该声部;中音声部旋律、歌腔较为平稳,演唱时声乐浑厚有力,作为主旋律声部的音乐色彩填充及润色;低声部歌腔、旋律婉转悠长,常以悠扬舒缓的呼声“哼”“啊”或用鼻音哼鸣(或用主旋律的低八度哼唱),从而与一、二两声部形成对比,以烘托作品主题。在演唱顺序上,一般来讲三个声部都是齐唱齐收。而上林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声部组合则不同,一般演唱人数在三到五人,以上林地区著名的三声部民歌“三顿欢”《旱田怨》为例:主旋律声部(高音声部)一人,中音声部二人,低音声部一人,以口哨演奏中音声部旋律的伴奏声部一人,与现代合唱团高中低音各声部轮流演唱主旋律相仿,三个声部在演唱过程中的地位同等重要。主旋律声部(高音声部)由最有经验、演唱水平最高的歌者担任,且该声部往往在演唱中先于其他两声部起唱,以确定歌曲的标准音高及速度,旋律的发展、运动往往在以“So”为核心音的五度范围内,节奏较为活泼、流动,曲调富有装饰性。中音声部较主旋律声部晚起一小节(第二乐句晚起一拍),旋律起伏很小仅用“So”“La”两音,与主旋律声部分分合合(以和为主),由于对主音“徵”音进行强调,主旋律音乐得到有力支撑,该声部在上林壮族三声部民歌中由两人演唱,且同时有口哨伴奏声部加入,足见此声部在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中的地位。低音声部以演唱“衬词”为主,旋律起伏较小,往往在一个大二度 , 同中音声部形成严格的平行音程关系,演唱难度较大,也需要有丰富演唱经验的歌者担当演唱,低音声部是基于高、中音声部的平行和旋产生的,利用严格的和旋关系,很大程度上加浓了三声部民歌的合唱色彩。

三、结语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与上林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两地壮族同胞千年来的民族习俗与传统审美在音乐作品上的集中反映,拥有成熟的艺术形式,是两地壮族同胞千百年来生活实践、思想精神与艺术智慧的结晶。

猜你喜欢

中音马山歌者
苟征戈 马山作品
次中音号在小乐队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苟征戈 罗一 马山作品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乡村振兴的藏马山样本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中音号的基本吹奏法分析
歌者和履痕
青海湖游记
亲爱的中音兔,出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