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苏春雨 生机盎然
——琵琶曲《春雨》的艺术特征简析
2018-01-25徐雪岚
徐雪岚
(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和谐的美琵琶曲《春雨》,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首琵琶独奏作品,由朱毅、文博共同创作完成。这首作品显示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积淀和独特的艺术视野,尤其在以琵琶这件民族乐器上所进行的艺术表达,把琵琶演奏推向了一个更为阔达深厚的艺术境界。
一、以新颖的视角描绘春天的景象
琵琶曲《春雨》,作者的视角运用是颇具眼光的:在充满繁盛景象的大自然中,偏偏选择了”春雨”,真可谓由于艺术视角的长期积淀而勃发出的表现。作品从开始至99小节为第一部分。在这一段落里,作品采用D大调来开启春雨的表现。D大调,在音乐的调式中,饱涵着一种热情向上、顽强不息的精神特征。音乐开始,是以慢板在安静之中缓缓展开。这一手法,一下子把人带入到春雨在天空中降落的那种极其细微的状态中了。尤其是,琵琶的轻盈微弱的泛音,形态立体逼真,使春雨从细细的流动中引起人的注意,让人的眼睛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接近春雨。当人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春雨形态流动的幅度开始增大,此时音乐渐渐加快,雨落的速度也在加大。
音乐进入A调,节拍由起初的2/4拍变为4/4拍。4/4拍在这里,以宽阔的空间迎接了春雨的到来。此时,琵琶在复调的手法上表现出动人的欢呼。随着旋律大幅度的扩展、琵琶轮指的变换,一幅春雨与大地交融升腾的景象瞬间崩发出来。春雨的加速的流动,那种喜悦的垂落,与大地、与人相碰撞瞬间激发出的雨花,变幻着各种形态:有的雨花四溅有的轻盈落地、有的连跳翻转、有的直击目标。
二、以琵琶的独特表现力歌颂春雨的生命力
春雨是春天的景象,它的出现预示着大地春暖、万物复苏。由于春雨的播撒,大地上的植物和万物的生长,也还有人,都随之开启了新的生命轮回。可以说,没有春雨就没有人与大地万物生长的可能;对于大地万物的生存和生长,春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部作品的作者,从大自然的规律出发,运用美妙的艺术思考,对春雨景象做深层次的动态描写,刻画出春雨与大地浑然交融的图景。这幅美景,充满顽强生命力的,具有强烈动人的力量。
且看,当节拍又转入2/4拍,速度慢起渐快,音乐在连续的三连音中伸展起来。这一大段的三连音,在多达64拍的连接中急速而出,一气呵成。此刻,仿佛充满雨水的天空已变得越来越厚,云层由白而黑显得越来越浓,不时出现闪烁的雷电,雨量随之而加急加大。顿时,一个巨大的惊雷爆响,瞬间闪电一亮,接连是倾盆大雨急遽而至。此时音乐用密集的16分音符,在琵琶的快速弹挑划滚中急速地弹奏出来,把春雨的冲击力量表现淋漓尽至。当音乐在琵琶低声区中以短促的止与连的控制中生成时,发出剧烈的回响,表现雨水落在大地上的那种巨大的冲击力量。这里表现出的是顽强向上、生生不息的精神,是以生命的力量全力冲击的坚强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直接体现在春雨那从天空直落而下的不可阻挡的气概,显示出春雨自身生命力的再延伸和再创造。
三、以道劲的生机活力表现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美
春雨的播洒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时也有着人与春雨互相交流的过程。这部琵琶曲,表现了这个过程, 描述了人与自然两者相融合时所呈现的形态;并且以遒劲的生机和活力,盛赞其间的和谐之美。
作品在第二段的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之后,进入了第三部分,即从189小节至作品的尾声。在这一部分里,音乐采用2/2的拍子,情绪宽广而激情,仿佛是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大穹形的彩虹 ,人们用双手迎接着天空还在播撒的春雨。这时候,春雨已从刚刚的巨大冲击渐渐变细变小。当细小的雨线落在人们的手上和脸上时,人们与大地上的万物在相互亲吻,而音乐在长拍的空间中伸展开翅膀,仿佛带着人们飞向天空翱翔起来。此际,音乐在琵琶的共振中加大起来,仿佛要穿越天空飞向更远的外太空。人们互相拥抱起来, 双手都捧着春雨,激动地与春雨尽情倾诉,一任春雨在人们的心中渐渐融化,进而融为一体,呈现出崇高的和谐之美。此时音乐在渐渐减弱,进入了自由地无限留恋地情境里。
琵琶曲《春雨》,从大自然摘取春雨发生和变化过程,把春雨的表现与人相融合,既表达了大自然的美,同时也抒发了人的情感与精神意识。虽然春雨在大自然中存在紧紧是个短暂的过程,但这部琵琶音乐作品却赋予了春雨永恒的艺术生命。其突出的特点是,把自然界的春雨与人的精神、气质、意识和情感融合在一起,赋予春雨以远远超出自然的生命力量。音乐作品还成功地歌颂了春雨的生命力量与人的精神情感的融合在一起的和谐之美,这是最为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