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墨经》中的逻辑基本规律

2018-01-25李银屏

山西青年 2018年23期
关键词:谓之墨子中华书局

李银屏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古代的思想家为了能够顺利的进行理性交流,能正确地使用语言和各种思维形式而遵循的特殊规律或规则的依据,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正确思维的确定性,在传统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概念、推理、命题等思维形式中起决定性作用,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其中,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的,同一律虽未被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但在他的某些言论中已有关于同一律的思想。较亚里士多德早些,我国墨家提出的言辞交际规律与逻辑基本规律有一致性,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一、《墨经》对同一律的阐释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同一。即:A是A,A是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任何一个概念或命题。

《战国策》中记载:“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璞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①这里璞和朴同音,都可用A替代,周人的A指没有加工过的玉石,郑人的A指没有晾干的老鼠肉,A不是A,所以郑贾因谢不取。这种情况在言语交际中很常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墨经》中提到了“谓而固是”和“通意后对”的原则,指“称谓要保持确定性”和“弄通对方意思再回答”,这是对逻辑规律中的同一律应用。

《墨经》中也有对同一律的具体阐释:“循此循此,与彼此同,说在异。”(《经下》)②依循这个物的性质命名,又依循那个物的性质命名,与彼物此物的命名方式相同,理由是循此循此是为两个物立两个名,必然相异。那如何正名呢?“正名者彼此,彼此,可。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彼此,不可。彼且此也,彼此,亦可。彼此止于彼此,若是而彼此也,则彼亦且此此也。”(《经说下》)③正名是使名实相应,设彼是A,此是B,则一是,用A名称A物,用B名称B物,或用A名称B物,用B名称A物,这样称A称B都可以。二是,用A名称A物,而且只能指A物,B名指B物,而且只能指B物,这样说A是B,就不可以。即A=A,B=B,A≠B。三是,一个物既称A又称B,说A是B,也可以成立。如:狗,犬也,一物有两名,称狗是犬都可以。四是,AB之名只能称AB之物,若用此一名称AB二物,那么A将成为B名B物了,这就把名实关系搞乱了,是不对的,即AB=AB,AB≠A,AB≠B。这些都体现了《墨经》对同一律概括的正确性、合理性和普遍性。

二、《墨经》对矛盾律的阐释

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和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互相矛盾的命题必有一假,互相反对的命题可以同假)。即:A必不非A或A不既B又非B。

《韩非子》中记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④这段话中,“盾之至坚”与“矛之至利”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若当犬。”(《经说上》)⑤A是牛,A不是牛,是一对矛盾命题,一对矛盾的命题不能两者同真,其中必有一假,A是牛就不能是非牛,即A必不非A。不像“狗是犬”,“犬是狗”,可以同真或同假,因为“狗”与“犬”是二名一实的重同,两者是同一命题,不构成争辩的对象。从这可以看出,矛盾律和同一律,是从不同侧面要求保持思维的确定性和一贯性。

三、《墨经》对排中律的阐释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矛盾命题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

《墨经》中说:“所谓非同也,则异也。同则或谓之狗,其或谓之犬也。异则或谓之牛,其或谓之马也。俱无胜。是不辩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经说下》)⑥说争辩没有胜利者,那是不对的,因为不合“辩”的定义。争论的命题,不是相同就是相异。相同如:一人说:“A是狗”,另一人说:“A是犬”。相异如:一人说:“A是牛”,另一人说:“A是马”。如此没有人胜利,这就不是争辩。争辩是对同一对象,如A是一头牛,一人说:“A是牛”,另一人说:“A不是牛”,即要么A,要么非A。

四、小结

以上可以看出,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三者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正确地使用语言和思维,使理性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表达的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只是在同一事件中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例如:“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仮也。”其中,“牛”和“非牛”是一对矛盾的命题,在同一律中,牛就是牛;在矛盾律中,“牛”与“非牛”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在排中律中,或者是牛,或者不是牛,只有这两种可能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注 释:

①缪文远.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②方勇.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③方勇.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④高华平.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⑤方勇.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⑥方勇.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猜你喜欢

谓之墨子中华书局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墨子号”与墨子
钱本草
建筑史话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