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基层组织建设模式下的党建品牌化建设*

2018-01-25覃瑜潇林宇鹏林丹纯

山西青年 2018年23期
关键词:品牌化基层组织组织生活

覃瑜潇 林宇鹏 林丹纯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520)

一、基层组织建设品牌化研究意义

当前,党课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方式,在组织生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类似这样的党课形式是党的理论基础学习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1]。然而,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自由主义、价值主义思潮以社会化知识体系的形式进行多样的传播,学生自主选择的动机越来越大。他们已不再仅仅满足、拘泥于对理论知识与思想的学习,而是希望在社会认识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方法与思想。这对党性的固有要求形成了冲击。

传统党课的教育效果持续性较差,例如一些党员没有对党的感性上升到理性,将入党的光荣感,自豪感转化为责任感,使命感,在园区不能较好的履行党员的义务[2],有的党员入党动机仅为了就业。相对于这些功利而言,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因此,组织生活的教育功能的作用发挥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如何将“无力”转为“给力”,一方面要科学设计内容,另一方面要去除一些应付、形式化的思想学习现状。而这两方面都要依靠品牌竞争意识的优胜劣汰。

二、基层组织建设与品牌化

党建品牌是由基层党建领域中的特色亮点、成熟经验和优秀成果组成的,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先进性、推广性、影响力[3]。品牌化建设,顾名思义,便是通过把精选出来的组织与活动进行宣传,将精品活动与其它普通活动区分开来,并使其教育功能最优化,宣传力度最大化。党的基层组织能否得到党员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真诚拥护,取决于组织生活的内容的选题与活动形式是否能吸引大家的关注。围绕发展这一中心工作做文章,求实效,基层党建工作才能实现领导方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大量的党建品牌[4]。

好的党建品牌建设需要接地气,成为系统性工程。在选好立足实际,聚焦基层党建工作重点和难点,同时注重创新,紧抓时代脉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党建结合学生特点,不能只把目光放在狭义上的党建工作范围内,而是要扩大品牌的传播速度与范围,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同度为辅,积极研究党建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联系[5]。

学院拟采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基层组织建设为主要措施,以“学”打基础,以“做”为关键,避免党建组织活动形式化,不让学生感到厌倦,解决党建教育“无力感”现象,变“无力为给力”。

三、学院基层品牌“三型化”建设

(一)建设基层组织学习型

建立培训链,因材施教。学院共分为三层培训:学校党委负责党支部干部培训,教职工党支部对接学生党支部负责培训,学生党支部以党小组形式分别对接各个党章学习小组进行培训,通过这种多层次、阶梯化机制,给予组织生活充分的师资平台与培训时间,提高教育传播的质量。另外,为了使学习更贴近生活,学院还细化党小组建设,选取学生宿舍为细胞单位,建设党建宿舍工作站,让党的形象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建立品牌形象生活化。

(二)建设基层组织服务型

建设实践基地,加强践行力度。一方面,充分发挥周围社区服务资源优势。学院开展以3名或3名以上的党员组成临时党小组实践队,以党员实践基地凤凰街道为根据点,配合社工开展重阳节、看望老人等志愿活动。另一方面,努力做好普通同学的服务工作。建立以教工党支部为牵头,学生党员为成员组成的生活小组,教师利用上下课时间、师生面对面等访谈机会与校内学生交流,学生党员身为思想观察员,在平时同学生活中深入接触,为校内学生解决困难,做好思想引导与讨论工作。

(三)建设基层组织信息化

充分发挥无形教育力量。紧抓“互联网+”时代潮流,开设微信公众号平台,一方面,抓好信息源。积极更新定期推送文章,介绍国家重大新闻、政策等,深入学生视野,促进基层组织对党内政策落实的“给力”。第二、把好考核关。同时开展各种活动线上考核,提高考核形式的灵活性。第三、提高示范度。定期评选公布“每月之星”“优秀党员事迹”等,形成评比氛围。

现阶段品牌化建设经验尚未成熟,借鉴企业品牌理念与推进党建品牌建设之间的关系[6],基层党建品牌建设不应该只是只关注于党内的影响力,更应该将党建与社会建设结合,与社会的多元人才培养、围绕学生需求发展相结合,借鉴企业品牌打造的长期性与持续性,打造亲民、积极、科学的党建品牌形象。

猜你喜欢

品牌化基层组织组织生活
山西省功能农产品走向品牌化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会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主持人品牌化建设
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