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博物馆的角色变化探微

2018-01-25邱爱艳

齐鲁艺苑 2018年3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美术馆博物馆

邱爱艳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一、艺术博物馆作为艺术作品演绎者

艺术博物馆其中一个重任是判别哪类美术文物值得保存和收藏,然后通过不同的方式演绎藏品,以配合研究、展览和教育等目的。费曼提顿(Freeman Tilden)认为:“演绎是一项教育活动。仅仅如实客观地介绍文物其实并不足够,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及借助各种说明媒介去深入发掘作品的涵义和关系”[1]。透过出色的演绎,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其文物藏家的本色,每一件艺术作品自身的价值也因此能吸引人们观看和欣赏。传统的博物馆学基于文物的收藏和展示,在完成第二个角色方面注重呈现艺术作品本身的珍贵性,成为一个如同殿堂般的场所,使得观众自然地带着敬仰的心情去观看。

展览观看的传统方式离不开对展览历史的研究。1675年12月19日,意大利罗马教区主教德乔·阿佐利诺(Decio Azzolino)发起纪念圣徒萨尔瓦多的圣萨尔瓦多美术展览。展览细节的要求与布置呈现在这个最早的展览中,除了作品作为观看的主要内容,展览空间的呈现与设计也作为观看的一部分。同时,作品独立性观看也是筹备这个展览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此次展览作品的来源基本是贵族收藏品,所以展览对于这些贵族也是一次炫耀艺术财富的机会,有的贵族便会对所藏艺术品提出特别展示要求。布置展览的相关人员为了满足贵族的展示条件,不得不将个别作品展示到教堂的前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展览的展示方式,也给观看提供了独立的观看与思考空间。拓展新的展览区域,从而拓宽了观看作品的位置与角度。

一直到18世纪后期,这个时期的展览开始呈现出新特点,在法国巴黎举办美术展览逐渐成为公共领域的一大盛事,1778年策展人布朗切利(Mammes-Claude Pahin de La Blancherie)组织了“友谊沙龙”并成为“科学和艺术交往的代理”。布朗切利于第二年创立《共和文艺新闻》周刊,通过杂志探讨艺术、文字、科学、音乐等领域的成果,将展览和杂志宣传结合在一起,通过展览上升到学术研究,让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美术作品,而是观看作品里的图像意义,观看沙龙讨论里的各种先锋思想,观看杂志中多种跨领域的实验研究,把展览以多种观看的方式呈现给世人。博物馆展,沙龙讨论,杂志出版这种方式一直在持续,19世纪法国大革命到20世纪初一直在持续这种展览方式,展览强调的是如何“展”,作品和展示空间相对具有独立性。进入21世纪,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与展览模式,作品与展示方式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系统的展示与观看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博物馆发展到现在,随着当代艺术的兴起,美术馆的作用开始产生,当代美术馆扩展着博物馆的角色,使得二者具有了以下角色与身份。

二、艺术博物馆作为艺术教育的实施者

博物馆由于藏品越来越丰富,所以这些藏品发挥教育的作用越加重要,这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博物馆发展的显著特征。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由一些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率先针对其展示功能开始革新性的系列探索,并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代艺术上来,通过选择、展示具有前卫探索精神的当代艺术作品,作为早期艺术的陈列场的博物馆便转变成了当代艺术的实验空间和孵化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让21世纪不断发展的博物馆与19世纪世界博物馆的发端时期相比有明显的差异。长期以来,在博物馆发展中形成的众多复杂关系里面,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一直成为展示与观看问题的核心。博物馆及其公众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方法便应运而生。博物馆与公众关系问题成为热点,在任何世界性、地区性博物馆文化研讨中都是如此。在当今更是如此,勿庸讳言,针对公众观看、公众态度、公众责任的再认识,博物馆、美术馆学研究者、决策者、管理者,都应该重视观展协调和改善这些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

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在结构转型的当代语境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纵观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就可看到,从17世纪到18世纪,西方上层社会的皇室贵族和教会所收藏艺术品逐渐从私人展示向公众开放,这便形成了美术馆最初的起源。从18世纪伊始,西方哲学的发展促成的平等主义加上民主思潮和启蒙运动,导致了法国大革命,而卢浮宫的开放便在这个期间实现。在西方博物馆发展的早期历史之中,博物馆在某种意味上可以说是具有神圣意味的美术殿堂。但是,从教化到教育的变化,凸现博物馆在当代公共文化生活中的形象转变,其落脚点便在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方面。象征着国家文化成就的博物馆通过艺术的呈现与观看,在人民中潜移默化地促成民族精神价值的象征系统的形成。

1880年,美国学者詹金斯(Jenkins)在著作《博物馆之功能》一书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应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时就宣言“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2]。确定了博物馆教育是西方知识传播和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美国博物馆协会1990年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并列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美国博物馆协会的首席执行官小爱德华·埃博(E.H.Able)认为:“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3]

博物馆如此,纷纷而起的收藏展示当代艺术的画廊和美术馆也是如此。当代艺术的重要展馆,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PS1馆在2015年公开发布,该艺术馆将会对纽约五个大区市免费开放。新政策得到了安娜·玛丽亚和史蒂芬·凯伦基金会(Anna-Maria and Stephen Kellen Foundation)的资助。很显然,这是现代艺术馆向观众表明的一种姿态。在2015年,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宣布:去年有570万人次参观了泰特现代美术馆,总参观人数高达790万人次,显示出艺术馆对观众有巨大的吸引力。

所以,如何更好地履行教育的职责,吸引和服务观众,形成一种新博物馆与观众关系,已成为所有世界艺术博物馆面临的问题之一。笔者注意到近些年来,有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积极应对,正在制订有效的吸引观众策略,究其动因,很显然,其中之一与普遍的社会民主和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紧密关联,第二则是市场竞争促使经费短缺的博物馆不得不深入开发,以一系列新的观展活动活跃其作用,证明其价值。与更广泛的观众打交道,已形成了博物馆和美术馆经营层其管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的现象也在中国出现。但是在国内,国家级博物馆仍是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陈列技术的改进上,尚未能以更积极的姿态和理念制定措施,解决其博物馆定位和公众关系问题。

三、艺术博物馆作为学术研究与展示

博物馆一向非常重视研究,因为有详细而深入的研究才可以支持高水准的展览。这一点也是传统博物馆角色的缺失,传统博物馆侧重于作品的收藏、整理和史料研究,缺乏对作品本身的学术内涵和文化比较研究,更缺乏从其他领域介入的学术研究,当美术学转为艺术图像学甚至是视觉文化学的时候,艺术品的研究就有可能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美术馆和博物馆就有可能从学术的角度延伸到艺术作品的展示与观看。在当代,即使是对已盖棺论定的艺术家和作品,出于学术思考的目的所进行的策展,也给观众带来更为开阔的思考和视角,例如以收藏印象派绘画著名的奥赛博物馆,曾经做过一个《米勒与凡高》的学术展,因为凡高在阿尔居留的时候,在冬天无法外出写生,常常就临摹巴比松画家米勒的绘画,展览通过比较,让观众看到了先后两个艺术家,有着类似的人性情怀,以及潜在的脉络联系。中央美院教授周至禹先生在其著作《丰盈与永恒》一书中专门在描写参观奥赛博物馆时对此展览进行了描述。

2015年,正值凡高逝世125周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策划了一场《蒙克:凡高》的大展,爱德华·蒙克和文森特·凡高两位艺术巨匠的作品在这次大展中同场展出。2015年9月25日,这个展览同时在巴黎奥赛博物馆开幕,这是继将米勒与凡高进行学术比照之后的另一个对两位艺术家进行深度探究的展览。他们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倾向,这形成他们毕生作品和艺术理想的展览主线。同时,他们从另一种视角提供给观众一种比较的审视,让人们看到两位艺术家的相似及不同之处。但这种学术比较式的艺术大展则相对较少。这次展览不单是呈现作品,更多的是让我们去思考他俩共同的内心世界,让观众看到他们的创作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每张画所倾注的情感,并比较两种情感的相似与差异,由此加深了对两位艺术家独特个性表达的细微体会。类似的学术展览,需要有对艺术史和对艺术家系统了解的专家进行策划,方能够超越表象,提供另外一种观看线索和视角,让观众发现艺术河流之下潜流。

以研究为依托的策展实践,从当代意义上讲,对于策展人而言乃是将展览作为一种创作媒介的学术探索。国内的教育也开始对此重视起来。比如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于2015年11月联合举办了系列讲座,乃是美术馆专业领域的系列对话。主题之一便是当代美术馆的社会角色,中国和英国一些艺术机构从业者以及艺术教育的专业人士,一起探讨美术馆实践在中英两国社会环境里的进化生态,三场研讨会形成了三个关键主题:美术馆的社会角色;研究在藏品建设、项目开发中扮演的角色;艺术家和公众的角色。中央美院作为最高美术学府,其美术馆也扮演着重要的学术角色,因此加强展览观看的学术研究十分必要。

四、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的娱乐中心

作为社会公私文化机构,博物馆和美术馆不仅有责任为大众提供各类有趣的教育及推广活动,培养市民对社会变迁及艺术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今的博物馆、美术馆已不再以藏品展览为本位,而改以服务观众为目标。让美术馆和博物馆成为市民活动的中心,让观看展览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即使是号称做“有态度的美术馆”的红砖美术馆也会精心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例如《蛇杖II—黄永砅国际巡回展》,这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展览,现场实际上更像是市民带着孩子游玩的场所,作为美术馆参观体验和建筑结构的延伸,取自中式园林景观概念而进行设计建造的公共休闲空间山水庭院也是特色之一。而黄永砅先生的各种割去头颅的动物雕塑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纷纷合照。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大厅举行的艺术家卡斯特·奥莱(Carsten Holler)的《试验场》,作品以螺旋管状滑梯充斥涡轮大厅,滑梯延伸至下层大厅,参观的人们充满兴趣地排队等待,想要尝试一下滑下来的感觉。而艺术家会告诉人们,这种迅速的滑落会让你有种类似跳下悬崖的感受。这使得观众可以痛快地释放童真并且带来自由欢快。当作品兼容了游乐器具,艺术的形式就发生了变化,艺术家也因此做到了极致的发挥,互动和体验在此变成了日益时尚的艺术概念。

有鉴及此,美术馆和博物馆将会在轻松舒适的观看空间方面深入研究,尽量满足观众和服务对象的需求、重视他们的反应,修订其藏品范围、展览内容、研究区域和宣传策略等,就此公开咨询,收集公众的意见,研究如何观看的问题,并延伸设计观看。这一点,是传统博物馆的缺失所在,而之所以成为当代的重要问题,同样是由背后的社会文化发展导致的。根据凤凰艺术报道:荷兰国家博物馆获得2015年“欧洲年度博物馆”奖项。这个关于博物馆的奖项创立于1977年,每年评选一次。笔者注意到此次获奖评语特别指出了博物馆吸引观众的有效措施:“改建后的荷兰国家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多语言导览,并在展厅内设置了许多构思巧妙、具有启发性的设施,博物馆一流的网站也满足了线上观众的访问需求。”这座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参观体验,并为各年龄层的观者提供了丰富的外延活动。由此可见,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功能在当代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博物馆的观看传统彻底被颠覆。

结语

博物馆是“现代”与“过去”共同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机构,要将过去的藏品呈现于现代的时空之下,就需要做适当演绎。传统上,博物馆被视为所有知识的权威,因此,博物馆展示设计一般遵循一种中性价值观来探索和发掘对象的价值。人们常质疑博物馆展示的客观中性与真实呈现,这更加凸显出传统博物馆展示中的中立性问题的重要。但是,在当代这种情景发生了变化,中立显得不再重要,博物馆展示很容易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架构与政治的本质影响。有学术态度的积极演绎多了起来,这种演绎形成了一种当代性特点,使得传统艺术的呈现特别具有学术价值,而不再是作品本身。

参考文献:

[1]MaryBomar,FreemanTilden,R.Bruce Craig.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M].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8.

[2][3]王宏甲.张骞与中国近代第一城[J].文化月刊,2007,(7).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美术馆博物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博物馆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去美术馆游荡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美术馆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