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造物方式的“源”与“元”研究①
2018-01-25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张 明(南京艺术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柳冠中先生在《事理学论纲》一书中认为,我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遵循的是两条路径,一是“源”,这是历史的路径;二是“元”,这是人类思维抽象的轨迹。认识具象的现实能看到的历史的轨迹,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历史上的经验总结。“源”不是一条路走下来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源”会分支为很多不同的“流”,但殊途同归。人类思维抽象的轨迹是指导我们当下设计实践最重要的来源,这是我们对于设计本质形而上的思考。
一、东西方自然条件与思维方式的形成
1.西方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多高山,少平原,冬季寒冷,夏季少雨,土地贫瘠,这种自然环境难以发展农耕经济,人们自然而然的转向了狩猎和畜牧。狩猎的过程意味着与动物搏斗的过程,难度大风险高,只有集体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捕到猎物,生存下去。这无疑增强了人们的集体合作意识,淡化了血缘关系。最终,形成了以人为本,对抗自然,注重人的力量,弱化血缘姻亲关系的社会意识。在西方神话中都是人们虚构出的“天神”。其特点是法力无边,与人类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完全凌驾于人类之上,自上而下创造人类、保护人类。人类为了显示对“天神”的无限崇拜和至高无上,修建了神庙、教堂等一系列建筑物作为纪念场所。与东方建筑大开间的特点不同,西方的宗教建筑完全在纵向维度上发展,所有的宗教建筑高大巍峨,顶天立地。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万神殿高43.5 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厅穹隆顶高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自文艺复兴开始,思想家们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宣扬人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其他一切包括自然只能是为人所用的客体。西方人的自然观可以做如下总结:第一,主体和客体具有明确的界限,人与自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第二,人类能力至上论,人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科学和理论方法,一定可以达成目的。即使当下不能成功,以后也一定会成功。
2.东方
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几大水系将周围的居民连接在一起,周边的天然屏障将人们的生活限制在这一区域内。广阔的地域和根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会让人们产生错觉,以为这就是“天下”。天然的地理和气候优势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逐渐学会了农耕,经济活动和缓,春种秋收,顺应自然和节气变化。无需与自然做过多的激烈争夺,反正要顺应自然,“靠天吃饭”。人们习惯于群居,大家族的居住形式是中国古代居住史上最主要的居住形式。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群体、血缘、宗族的思想是农耕经济下的主要思想,人们习惯于安土重迁,突出家族性和群体性。
就中国人的信仰意识而言,与西方自上而下的“天神”不同,中国人信仰的皆是“祖先神”,即“人神”。这些“祖先神”包括统治者的祖先、家族的祖先、古代历史上的圣贤或英雄等等,他们并不是虚构的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神明。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每家每户供奉的“人神”是不一样的,这受到宗族和血缘意识的影响。与西方高大的宗教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的宗教建筑的高度往往与周围的建筑没有太大差别。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过分高大的建筑太突兀且不“宜居”。“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圣人弗为,适中而已矣”[1]。中国人往往不通过高度,而是通过建筑群的聚集,凸显宗教建筑的其实和尊严,比如故宫太和殿。
农耕经济下的民族性格具体表现为,人们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顺应节气变换,按时播种,注意灌溉、防虫、施肥等操作,自然会获得不太差的收获。在这样安逸的生活方式下,人们必须顺应自然才能获得好收成,人们逐渐形成了崇拜自然、臣服自然的自然观念。同时,由于传统文化古代儒道两家关于人与自然等论断的盛行,受此教化的人民,更加坚定了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顺应自然天意,不要破坏自然环境,不要与自然抢夺,安安稳稳的在自然的庇护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儒道的教化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无形中也造成了中国人内敛保守的民族特性。
二、东西方思维方式影响生活方式
1. 西方
西方人偏好科学与理性的思维方式,不管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艺术领域。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古代哲人始终将自然宇宙作为人类的研究对象,文艺复兴之后,科学家们开始对自然学科进行分类研究,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相继独立出来专门的学科门类,有利于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对事物。在艺术上,对于客观自然的模仿一直是西方艺术家们研究的重点所在。古希腊时期,两位画家比试画技的标准就是——看谁的画作更“像”,更能让观众信以为真①布瑞森,Bryson,《视觉与绘画——凝视的逻辑》(耶鲁,1983),以宙克西斯与帕拉塞斯之间的竞争,作为他对模仿为西方艺术的核心宣言之分析的出发点。;直到古典主义时期,艺术家们仍然关注于画作光影的变化,人物的逼真,景深的前后关系。西方艺术家们千百年来一直关注并纠结于逼真与模仿的现实主义问题,并将其上升到美术学研究的高度。
逻辑(logic)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外来词。最早由严复传入,但由于整个中国词汇里都没有能与词义对应的中国词,所以采取音译的方法。由此可见,逻辑的思维来源于西方,中国人的认识远不如西方发达。另一方面,西方普遍采用合逻辑的思维方式与他们的生活模式也是分不开的。西方几乎没有农耕经济,无论是航海时代还是后来,都是商业经济主导下的经济模式,这无形当中促进了个人主义和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西方人思考问题往往从个体出发,从小到大,形成了对外部事物判断靠逻辑思辨的思维模式。比如在建筑学领域,我们能真真切切看到西方建筑大师们利用“数”的和谐关系,而不是感性的意向审美,构件现实存在的审美。古希腊巴特农神庙,堪称完美建筑,高和宽的比是0.618,即黄金比例;罗马万神庙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43.3米球体;提取米兰大教堂的基准线,是一套颇有秩序的图形……西方的审美,经过了精确的数学计算,用数学的方式保证其和谐有序,与中国建筑体系之下“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模仿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2]
2. 东方
中国古代特有的农耕文明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一定意义上造就了中国人思维的艺术性和灵感性。在文学方面,从汉赋,到唐诗,到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从诗仙、诗圣,到三苏,再到唐宋八大家、建安七子,每个时代都有热衷于文学的文人骚客寄情山水,抒发胸臆,这都是灵感思维的呈现。再到艺术领域,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向来是世界的文化瑰宝,行书,狂草,写意,向来不以写实的“相像”为艺术追求,与西方的理性绘画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由于建筑是一项严谨、需要数理逻辑支持的造物活动,不是单靠主观感觉就能完成的,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建筑一直变化不大,发展较慢。
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史上,一直不太注重逻辑分析。“逻辑”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外来词。中国人甚少对事件进行“合逻辑”的分析,在中国人看来,他们最关注的是是否“合理”,这是中国人惯用直觉经验的思维思考的结果。我们不能说直觉思维是不理性的,事实上,直觉思维是可以和理性思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但从思维的精确度上来说,直觉思维是一种模糊思维,这一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较明显。中国人的很多概念命题,歧义丛生,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中国人看待宇宙看待自然,没有能力通过分析演算获得,只能靠直觉顿悟。意向的审美情趣,其实是中国人艺术感性的思维和直觉思维在美学观上的体现。书法作品草书,结构俭省,笔画连绵,由隶书发展变化而来,难以辨认,其作为文字文化的传播功能十分有限,但我们主要欣赏其审美价值;写意画作品,不管是风景、花鸟亦或人物,寥寥几笔,大气勾勒,神韵毕现,虽没有逼真的再现现实世界,但作者的情怀跃然纸上;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集色、香、韵于一身,善于寓意造景,但很少传承具体的建筑数据和上升到理论体系,而是“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3]
三、东西方生活方式指导设计方法
1. 近现代的西方设计文化
(1)斯堪的纳维亚文化与北欧简约朴素的功能主义设计
北欧设计,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追求民主,功能朴素,不浮华不喧嚣,是功能主义设计的典范。这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独特的自然观、人本观、经济观是分不开的。北欧自然景色优美,森林资源丰富,远离欧洲大陆喧嚣,使北欧的传统手工业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家居设计上,设计师青睐木材、棉、麻等天然材料。天然材料的使用无毒无害,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好的亲近自然的体验,传达着自然意味和传统积淀。北欧民主的社会制度反映在设计上就是设计的以人为本,关注普通人的日常需求,使产品设计带有深深的人情味,不再是冷冰冰的金属工业风格。阿尔托、艾洛阿尼奥、汉斯魏格纳、保罗汉宁森等一系列北欧设计大师的作品更是使北欧设计享誉全球。
(2)德国理性严谨的民族特质与产品设计
德国人的理性和严谨世界闻名。德国的产品,历来就是坚固耐用好用的代名词。重质量、重功能、重技术,从来不以产品外表的装饰为核心,形成德国人独特的功能技术审美体系,在理性主义的设计道路上独占鳌头。大到厨房家电,西门子、博世等德系品牌甚少有绚丽的外表,朴实的不锈钢之下是力求可靠质量的品牌影响力;小到日常用品,LAMY德系钢笔,兼顾严谨工艺的长久书写体验和优雅设计的视觉效果,低调不张扬,是被“大众”熟知的“小众”钢笔;就连珠宝首饰的设计,在德国人的手上,也做到了极尽理性,德国珠宝品牌Niessing,运用数学、几何学和结构学原理,以高科技手法打造首饰设计,结合高品质的金、铂金、不锈钢材料,呈现出比钻石更高端的个性品质。徐善伟指出,德国的设计哲学是“清除我们生活中的无序和混乱”[4]。德国设计品质精良,将所有的要素统一于德国人的秩序观念内,但也有些人指出,由于过于注重机械感和技术美学,德国制造缺失了一份温情的感觉。
(3)风格即生活——意大利设计的浪漫主义
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重视创造性和趣味性,浪漫优雅是意大利设计的特征。1950年代初,爱好浪漫的意大利人就开始了“实用加美观”的产品设计原则。1951年,米兰三年展开幕,向世界传达意大利本土设计风格,“艺术化生产”成为意大利设计师的新口号。阿莱西(Alessi),20世纪后后半叶世界闻名的意大利家居产品设计公司,被冠以“设计工厂”之名。阿莱西从根本意义上改变了我们对家居产品关注实用性的看法,在保证实用品质的同时,阿莱西将普普通通的家居用品,融入多彩的、巧妙的、浪漫的设计元素,给普通平实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个个惊喜的小瞬间。同时,阿莱西公司在对产品设计文化要素的关注所具有的前瞻性也令我们叹为观止,文化特色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正是我们当今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4)移民造就的多元文化与实用折衷的美国设计
美国是一个纯粹的年轻移民国家。移民文化、殖民文化、民族的大融合,文化的多元性直接影响了美国商业设计的发展。美国式的设计真正遵循的却是“形式追随市场”。在美国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商人们为了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赢家,不会考虑设计中是否具有文化意味,是否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正态的循环作用,衡量产品成功与否的标准只会是商业销售。在这一现实下,美国设计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出现了大量的“过度设计”“眼球设计”。就产品和品牌方面,美国的商业社会所打造的一系列消费品牌站在国际上来看都是成功的范例。宝洁(Procter& Gamble)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旗下大量品牌深入人心;快速食品方面,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遍布全球,汉堡、炸鸡、薯条、可乐的美国文化也被带入全球;电子通讯方面,全球市值最大的苹果公司,在个人电脑、消费电子等产业方面带给全球美国商业式的产品理念,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商业气息[5]。
2.东方设计的影响力
(1)和风禅意在日本现代设计中的延伸与流动
日本在将中国传去的禅宗哲学内化后,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禅宗体系,更多的将禅宗融入到文学、艺术、设计、建筑、茶道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新的发展。不管你是什么职业,不管你信教与否,只要身处日本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下,禅宗对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日本的禅深沉忧伤宁静,受其影响,小巧简约、静谧平实的工艺设计风格长期在日本占据主导地位。同样,设计的禅意则一直是日本设计师们毕生追求的。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横跨多领域设计活动,以“白”为设计理念,不仅是视觉的,更是关于“静”与“空”的感知体验;深泽直人作为日本产品设计大师,家用电器和日用杂物设计品牌“±0”的创始人。深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设计哲学,提出“Super Normal”的设计理念;佐藤大作为日本新生代设计师,设计工作室nendo创始人,带领日本的产品设计走出“冷漠”“性冷淡”的感官评价,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展现和风禅意的现代流动。
(2)顺天谋事的中国人与中国式造物
中国古代是没有“设计”一词的,“设”与“计”分开使用。古代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分别对其进行了解释:设,施陈也,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摆设、陈设;计,会算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计算。如果要描述我们现代具有实际用途的设计物,古人用“器”,泛指各种器具、用具,《考工记》中有云:“审曲面势,以伤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6]如果要描述我们现代没有实际用途,只是用于观赏陈列的陈设物,古人用“玩”,文玩,供赏玩之物,《国语·楚语下》中有云:“若夫白布,先王之玩也。”无论是“器”还是“玩”,在我们当今看来都算是设计的范畴。
纵观中国古代几千年的造物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设计第一件石器工具的制造。由于朝代更迭,历史悠久,传统造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所以我们难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中国传统造物的风格。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风貌传达出庄重的威严;春秋战国时期,器物装饰清新华丽,表达人间情趣;秦汉时期,中国人已能在造物中表达出丰富的科技原理;南北朝时期的清雅飘逸,唐代的富丽堂皇,宋代的简约俭省,元代与异域文化的交流融合,明代家具的经世致用,清代的繁复堆砌,不同时代的造物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姿态与面貌。如果非要给中国人的造物历程下一个直接的定义,那结合我们之前对于中国传统自然条件和思维方式的分析,中国人一直以“顺天谋事”的方式来造物和制器。文质彬彬、师法自然、器以载道、材美工巧等一系列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基本精神,顺应天道人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组成部分。
四、本土文化全球解读对当代中国设计发展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持续进行着激烈碰撞,而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从产品研发的各方面越来越重视地域文化的作用,从而及时调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方法策略并广泛加强合作,在这种态势下,中国设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全球制造业基地与消费市场正向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转移,产品的质量与价格不再是市场竞争中的不二法宝,创意与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成为决定设计竞争生死的关键因素。不难发现,越是能体现地域文化,吸纳传统特色元素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越是能赢得本土消费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与品牌在“本地化”策略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目前,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成功不是依靠单纯的产品输出销售,而往往要结合市场需求,在产品中充分考虑销售地的地域文化与习惯需求,适时地纳入本土文化特色与传统情怀元素,进而成功地提炼适合当地的设计资源策略。这些潜移默化的改变表现出这部分企业在产品开发与推广竞争中正努力做到市场扩张与文化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无疑,这些成功的案例模式必然成为中国设计在全球化趋势下走向国际市场的丰富的经验与可借鉴资源。
当今,信息化、数据时代的全面推进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全新的经历与生活体验,这些经历与体验也必将带来更多新的灵感与创意。而很多情况下,传统的设计理念与工艺已经不能完整地将这类由新时代催生的设计想法表达。因此,设计必须在已有的文化形式上进行一次彻底的蜕变,与此同时,也要坚持现代设计的方式,以保持产品的传统文化特征与精细制造的原有优势能得以延续,即在纯粹中寻求裂变。纯粹与裂变,二者看似矛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好似传承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也是必然规律。纯粹离不开裂变,在全球设计意识国际化大趋势下,中国设计只有经历巨大变革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从而保护本土文化与民族工艺的延续;而裂变同样离不开纯粹,因为唯有坚持了传统工艺与本土文化内涵的设计,才能保证中国设计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立于不败之地。虽然在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二者往往会此消彼长,但却不可缺失,否则必将带来落后与消亡。因此,如何在中国设计中做到统一与多元并重,在个性创新的过程中保护好传统文化,从而营造具备中国民族特色的国际化多元设计是每一个中国设计师的责任与义务,确立设计中的民族身份也是中国设计能推向国际市场所必须探索与研究的问题。
五、正确把握设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
文化的全球化和地域化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设计属于文化的范畴,只有正确把握文化全球化和地域化的关系,我们才能看到设计全球化与设计本土化之间的辩证属性。第一,设计的全球化是以本土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现代主义设计后期的国际主义风格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文化趋同、设计趋同,看不出个性差异,很快遭到了人们的抛弃,转而投向后现代,注重本土文化的多元、共存、交流、融合,才是设计全球化发展之道。第二,设计的本土化是对设计全球化的回应,是一项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体现在全球化进程中本土化必然受到冲击,即使发达国家,固有的文化优势也大幅锐减,为了使自己的本土文化能实现综合创新转化,本土文化设计复兴是很好的一条路。所以总的来说,设计全球化和本土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全球化不排斥本土化的个性发展,本土化也不影响全球化的交流融合。过于强调地域特征或过于强调全球趋势大同,都忽视了这两股力量之间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