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绘画到影视摄影“着色”技法探析

2018-10-23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色温着色波长

杨 骥(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图1 野牛,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

世界上最早的绘画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0-40000年前,在今天法国的肖维岩洞①肖维岩洞(Grotte Chauvet)是位于法国南部阿尔代什省的一个洞穴,其中包含一些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象征性洞穴绘画。[1]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②阿尔塔米拉洞窟(The Cave of Altamira;西班牙语:Cueva de Altamira)位于西班牙坎塔布里亚历史悠久的桑蒂拉纳·德马尔(Santillana del Mar)镇附近,以其众多壁画作品而闻名。这些人类手绘的彩色绘画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创作的。内,早期人类用赭石和黑色的颜料将日常生活和观察到的动物描绘在岩壁上,通过不同色彩的颜料甚至是岩壁自身不同色泽,呈现给我们一幅幅美妙的作品(图1[2])。

从史前绘画到现在各种纷杂的美术流派,色彩一直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时至今日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电影,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受到美术,特别是绘画作品的影响。虽然彩色电影自20世纪40年代才开始在商业上普及,而如今,色彩的运用更是被电影创作者们发挥到了极致。然而,色彩从哪里来的呢?

一、“光”与“色”

色彩来自于光,光是呈现这个缤纷世界的必要条件。甚至曾凭借《现代启示录》《赤色分子》《末代皇帝》获得过三次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和终身成就奖的著名意大利电影摄影大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③维托里奥·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A.S.C.,A.I.C.,生于1940年6月24日)是意大利电影摄影师,因其在许多经典电影中的作品而广受赞誉。“用光来写作”(Writing of Light)是其名言之一。都曾说过,创作电影就像写作,而自己就是用光来写作。[3]

光充斥在我们身边。光,对于现代人来说太普通不过了,太阳升起,我们能看清楚缤纷的世界;回家打开电灯,我们能看见周围的环境;甚至走在霓虹灯下,灯光为我们的夜晚带来了绚丽的色彩。但是这些摸不着的光,到底包含着什么信息,我们肉眼是如何感知的,在电影创作中该如何利用光?

图2

首先,我们肉眼是如何通过光来感受色彩,判断物体的形状的呢?对于人类的眼睛来说,能感受到光的光敏细胞分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图2[5])

锥状细胞对感光灵敏度不高,主要是感知色彩,是感色细胞,所以当白天或光照比较强的条件下,对色彩的分辨是非常灵敏的,因此,我们能很快地在绿叶中找出红色的花朵。而杆状细胞只能感光,不能感色,也叫做感光细胞,所以当夜晚的时候或光照强度很低的条件下,通过杆状细胞我们肉眼能很快的感知物体的形状,但是对于红花绿叶这样带有明显色彩的物体,我们肉眼是无法很快分辨出来的。而电影摄影的创作其实就是在利用光线和摄影机模拟我们肉眼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优秀的影视摄影作品。

无论绘画或是电影摄影,都需要光,光到底包含了什么信息?光的本质是什么?

在当今的电影制作用光上,分为自然光与人工光两种类型。自然光是我们最容易得到的光线,主要就是太阳所带给我们的光线;阳光是自然界能得到的最大光源,对自然界的再现是电影摄影艺术的基础,所以对太阳光的探究是对光线研究的标准。太阳给地球带来了温度,给植物带来光合作用。在摄影创作上,太阳给了我们最基础的曝光,我们通过太阳光让摄影机接受光线,将画面留了下来。当我们分析阳光时会发现,光是一种电磁波,通过波的长短、强弱形成不同的光色,称为光源色。其中,根据波的长短、强弱又分为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对于摄影来说,除特殊需求外,主要研究的是可见光,也就是380纳米至780纳米波长范围的光,从红色到紫色,也就是人们常可见到的彩虹的颜色。(图3)

图3

色彩是由光波形成的,在电影摄影中,颜色却千变万化,深浅亮暗的颜色组成了绚丽的画面,定义这些变化的基本物理属性是色相、明度、色度,称为色彩的维度,摄影师通过对色彩维度的变化,来组织出画面的色彩。

通过对光的波长的理解,我们得到了可见光的波长和代表不同波长的颜色。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①艾萨克·牛顿(Sir Isaac Newton PRS;1642年12月25日 - 1726年3月20日)是英国数学家、天文学家、神学家、作家和物理学家,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他生前被称为“自然哲学家”),也是科学革命的关键人物。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6月 - 1665年11月19日)是古典法国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画家。在1666年将可见光的颜色通过圆环的形式等分成六等分,发明了“六色色环”。在此基础上,后人又发展出“10色色环”“ 12色色环”等,这个平面的二维色彩空间就是色相,色相也称为色调,指的是色彩的倾向,在二维色环里就代表着一个颜色,比如红、绿、蓝、黄等。(图4)

图4

图5

图6

印象派画家以能捕捉环境光色的瞬息万变而著称,以莫奈的《日出·印象》(图5)为例来分析,当我们提炼出这幅画作的主要颜色时,已经无法在12色色环中找到相对应的色彩,由于创作环境里光色的千变万化,画家不可能只用色相这个平面二维色彩空间来展示画作,因此在色环的垂直方向上加上一个维度,形成一个三维色彩空间来解释色相、明度、色度。

明度是物体接受光照后表面色彩的明或暗的程度,取决于物体的照度和自身的反射率。

色度也称为色彩的纯度或色彩饱和度,纯度越高,表现的色彩越鲜明,纯度越低,色彩越暗淡。

从三维色彩空间来看,加入白色,色彩明度提高,色彩纯度降低,加入黑色,色彩明度降低,色彩纯度也降低。(图6)

二、绘画与影视摄影的“着色”原理

电影摄影的创作借鉴了大量的绘画作品,特别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油画,以古典主义绘画奠基人尼古拉斯·普桑①艾萨克·牛顿(Sir Isaac Newton PRS;1642年12月25日 - 1726年3月20日)是英国数学家、天文学家、神学家、作家和物理学家,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他生前被称为“自然哲学家”),也是科学革命的关键人物。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6月 - 1665年11月19日)是古典法国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画家。的画作《卡密鲁斯和费里伊校长》为例,我通过对色彩属性的分析来印证当今电影摄影创作的方法。

图7 《卡密鲁斯和费里伊校长》

在《卡密鲁斯和费里伊校长》这幅画作(图7)中,人物整体以暖黄色色调为主,天空为蓝色的冷色调,通过色调的差别将画面分为两个层次,在人物暖色调的大层次中,画家通过对色彩明度与纯度的控制,又区分出两个不同的前后层次,前景层次为离画面最近的四个人物,分别用了高纯度的红色、黄色色块并在人物受光面使用了高明度的色彩,而画面中其他的人物和土地,则同样在暖黄色的色调中使用了低纯度和低明度的手法,将次要的层次隐藏在主要人物背后。画家明智的通过明度和纯度,将整幅画作分为远、中、近三个层次,既突出了主体,又不失色彩丰富的表现。

在电影摄影的创作上,创作者同样以色彩的属性作为基本的创作手段来表现故事情节,渲染氛围。以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为奴十二年》②图8:电影《为奴十二年》,2013年上映,导演:史蒂夫·麦奎因。中的一个场景为例,我们为摄影师肖恩·博比特③肖恩·弗朗西斯·博比特(Sean Francis Bobbitt,B.S.C.,生于1958年11月29日)是出生在美国的英国摄影师。在影片的后半段,通过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表现被绑架的奴隶所罗门为了争取获得自由,而委托同伴将写有自己不幸遭遇的求救信件送到妻子手里的桥段中的高超摄影手段而折服(图8):摄影师用整体大面积的冷色调(蓝色)为主,而人物处于暖黄色的暖色调中,从而将画面分为前后两个层次;蓝冷色调使用了低明度和低纯度的手法,表现出奴隶所罗门所处的现实环境是压抑与恐怖的;而前景中被挤压至画右小面积的烛光照亮了奴隶所罗门面前的信件,使用了较高的明度与纯度;摄影师根据剧情的需要,通过这样的色彩对比,表现出所罗门对自由的急切渴望,并预示着渺小的希望迅速被同伴告密而破灭的残酷现实。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对于绘画和电影这样的视觉创作,色彩的控制是决定作品好坏的标准之一,但是如何控制色彩达到创作者对画面色彩的所预期的效果呢?

图8 电影《为奴十二年》

图9

图10

对于绘画来说使用的是色彩的减色法系统,美术上的三原色为黄、品红、青色,当使用一种色彩颜料时,实际上是吸收了光波里除自身反射的波长以外的所有波长,因此红色是反射特定红色波长的颜料,绿色是反射特定绿色波长的颜料,如果将黄、品红、青色的颜料相混合,理论上能得到黑色。(图9)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曾经拿三棱镜做过物理实验,通过三棱镜将阳光分为紫蓝青绿黄橙红,这些不同波长所产生不同的颜色相加,就是我们肉眼所看到的“白光”,这就是加色法系统,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这三种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图10)

我们在这个充满“白光”的世界中,总能看到不同的物体带有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任何物体都能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并反射其他波长的光,我们所看见的颜色是来自被反射的波长组合而成的。比如当我们用一束“白光”照射绿色的玩具,玩具绿色部分吸收了除绿色波长的所有波长,只反射了绿色波长,所以我们能看到绿色的玩具,但是当我们用一束红光照射到绿色的玩具上,还能得到绿色的玩具么?我们只能看到一个近似黑色的玩具,因为玩具的绿色部分吸收了所有的光波,而绿色的光波在红光中是几乎不存在的。(图11)

而摄影机记录下的就是光与物体的反射这两个方式所带来的色彩,因此,在电影摄影的创作中,加色法系统和减色法系统是相对混合使用的。

三、影视摄影“着色”技术

图11

当理解了摄影的色彩系统后我们就能对色彩创作做出我们预期的色彩诉求,也就是在创作的画面上做出色彩的平衡。

首先,我们要在光源上做色彩调整,我们知道,可见光是由电磁波组成的,波长的长短、强弱,决定着光的色彩倾向,由于人的肉眼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对于不同的光色都能较好的适应为“白光”。但是对于电影摄影机来说,它只会机械的记录下不同波长下的不同颜色,这时候就需要做光源的白平衡调整,也就是将光源的颜色还原至摄影机正常接收的白色光的条件下。

对于白平衡调整主要在两个色彩度量标准下进行,一个是红/蓝方向上,也叫冷暖色温的调整,另一个是在品红/绿上做调整。

色温的高低影响着画面色彩的冷暖变化(红/蓝方向上),在摄影中,环境光源色温与摄影机记录介质的色温值不匹配会产生画面颜色的偏差以至于不能正常还原物体的颜色,而色温是照明光学中用于定义光源颜色的一个物理量。这是早在19世纪,由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①威廉·汤姆逊(William Thomson),凯尔文一等男爵(1st Baron Kelvin,OM,GCVO,PC,FRS,FRSE;1824年6月26日- 1907年12月17日)是出生于贝尔法斯特的苏格兰爱尔兰数学物理学家和工程师。提出的原理,由于他的杰出贡献,英女王授予他凯尔文勋爵,而色温的单位就以凯尔文命名,单位:“K”。在物理学上,色温具体是指绝对黑体从绝对零度(-273℃)开始加温后所呈现的颜色,黑体在受热后逐渐由黑变红,转黄,发白,最后发出蓝光;当加热到一定温度,黑体发出的光所含的光谱成分与某一光源的光谱成分相同,就以黑体在这一温度时的“K”来定义光源的色温值。(图12)

图12

根据色温的不同,可以判断出白天日光平均色温在5600K,钨丝灯色温在3200K,日出日落时色温在2600K,不同的色温在各自的光谱中有波长的偏向:日光偏向短波,颜色偏蓝;钨丝灯偏向长波,颜色偏暖;日出日落时由于受大气厚度的影响,偏暖的长波更能穿透大气层,所以我们总觉得朝霞和夕阳是暖暖的红色。在电影摄影的拍摄过程中,除了特殊需求外,基本根据拍摄环境的色温情况选择相应的色温胶片,在现在流行的数字摄影机上,选择相应的色温值进行拍摄,以达到摄影机和环境光源的色温匹配,来还原正常的环境与物体颜色。当需要加入主观的颜色变化时,会将摄影机记录介质的色温与光源色温做相应的改变达到画面颜色的变化,当摄影机记录介质的色温值高于环境的色温值,画面呈现暖色,也就是偏红色调的画面;当摄影机的记录介质的色温值低于环境的色温值,呈现冷色,画面偏蓝色调。

以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收藏的东方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吉约梅②古斯塔夫·阿奇列·吉约梅(Gustave Achille Guillaumet,1840年3月26日 - 1887年3月14日)是一位法国艺术家。以北非绘画而闻名。的绘画作品《沙哈拉晚间的祈祷者》(图13)来看自然界的色彩倾向可能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此绘画作品所描绘的天空来看,明显能分辨出蓝色和红色的色彩倾向,也就是在天空中有高低色温的变化,远处天际线上的太阳色温偏低显现出红色的低色温特征,而大面积的高色温让近处的天空呈现出蓝色的倾向,这样自然界的色彩变化,在电影摄影中也运用的是极其普遍,电影画面模拟自然界的色彩,使观众能够很快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接受电影呈现的画面。

图13 《沙哈拉晚间的祈祷者》

自然界的色彩倾向主要是在红/蓝方向上,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影视灯光器材的更新和电影摄影理念上的转变,当今电影画面在色彩的平衡上也会在品红/绿方向上做调整,这种方式也叫色彩补偿(Color Compensation),就是将一个光源校正到感光材料能正常还原白色时,需要添加或减少多少单位的绿色或品红色的光波成分。现今的电影拍摄会使用大量的人工荧光灯或LED灯等,大多数人工光源的光谱会缺失某种光谱成分,比如从家用荧光灯的灯光谱成分上不难看出,绿色的光谱成分比重大,而红色的光谱成分比重小,甚至缺失;(图15[10]292)这样的灯具在拍摄时,势必造成画面颜色偏绿色,为了还原正常肉眼所能看到的正常色彩,就需要对这样的画面做色彩补偿,将缺失的成分补充进去,在电影拍摄的灯光使用中,用加色法系统,也就是红、绿、蓝系统,此三原色通过不同比例的混合,理论上可以模拟出任何颜色的光,而在人工光的条件下,会通过加绿和减绿来实现色彩补偿,红色和蓝色相加产生的品红色,也是绿色的对比色,所以减绿就使用品红色来代替。

图14 电影《搏击俱乐部》

我们通过《搏击俱乐部》(图14)这部1999年的经典电影的画面来分析人工光源的色彩倾向,影片大量使用了未经减绿色彩补偿的荧光灯而使得影片弥漫着绿色光影的气息,由于此片讲述的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主人公,所以摄影师通过绿色来表现人格分裂后古怪的人物性格和视觉特征,绿色的光在自然界极少存在,特别是在这部影片里人物的皮肤在绿色的光照下淡淡的反射着绿光,预示着主人公与常人的不同,正常情况下,人的皮肤由于红色血液的流动是不可能产生绿色的,但是在现当代的电影创作中,创作者经常反其道行之,表达影片的主题,正如此片中使用偏色的灯具表现性格分裂的人物一样。

色彩是电影在视觉表现手法上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无法回避也是最具表现力的方式,是电影摄影所必须具备的创作思维。电影是西方文明科技发展的产物,现在,电影成为全世界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并且,由于现今的拍摄器材的小型化和普及化,创作电影或拍摄视频也可以变得更个人化,千奇百怪或新颖或奇特的视频创作也越来越多。但是,电影摄影追根溯源无法避开西方美术发展的影响,也为电影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电影诞生到现在才一百多年,还是个非常年轻的艺术门类,相信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电影创作才能看得更远。

图15

图片来源:

图1:野牛,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见:修·昂纳、约翰·弗莱明.世界艺术史[M].第七版修订本. 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28.

图2:杨钧.眼科学彩色图谱[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

图3:(美)哈里·C.博克斯灯光师圣经插图[M]. 第4版.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141.

图4、图6:林韬.电影摄影应用美学[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94.

图5:Daniel Wildenstein.Monet[M].TASCHEN,2010:106.

图7:《卡密鲁斯和费里伊校长》(Camillus And Schoolmaster Of Falerii),笔者拍摄于巴莎迪那诺顿西蒙美术馆.

图9-10:(美)赫伯特·泽特尔.图像 声音 运动:实用媒体美学[M]. 第三版.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彩页E、D.

图11:(左)白光拍摄、(右)红光拍摄。由笔者拍摄.

图12、图15:(美)布莱恩·布朗.电影摄影:理论与实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284-292.

图13:古斯塔夫·阿奇列·吉约梅,《沙哈拉晚间的祈祷者》,笔者拍摄于法国奥赛美术馆,2017年.

图14:电影《搏击俱乐部》,1999年上映,导演:大卫·芬奇,摄影指导:杰夫·克隆维斯。

猜你喜欢

色温着色波长
HPLC-PDA双波长法同时测定四季草片中没食子酸和槲皮苷的含量
蔬菜着色不良 这样预防最好
苹果膨大着色期 管理细致别大意
学生台灯色温 不宜超过4000K
10位画家为美术片着色
双波长激光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基于DALI协议的色温可调节LED照明控制器
日本研发出可完全覆盖可见光波长的LED光源
便携式多用途光波波长测量仪
Thomassen与曲面嵌入图的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