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目标提升课堂实效

2018-01-25姜秀珍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外祖父思乡梅花

姜秀珍

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学课堂。教师应精心设计,启发诱导,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性、探索性的活动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只有在教材解读的基础上确立课堂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对课堂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所以,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如果一节课没有教学目标或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那么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会偏离方向,就会像射箭没有靶子一样。我们评价一节课的好与不好,是否“有效”,也是通过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衡量的。

下面,我以《梅花魂》为例,交流一下自己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些做法。

一、提炼目标,挖掘教材内涵

我们手中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就是课本,充分利用这一现有的课程资源,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课本的内涵,充分扩展课本的外延,不失为挖掘课程资源的一个好方法。所以,拿到一篇文章,我首先静心深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本进行对话。《梅花魂》这篇文章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一共写了五件事:读古诗词落泪、珍惜墨梅图、哭不能回国、赠送墨梅图、送梅花手绢。这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一位热爱祖国的海外赤子形象,而我们的情感也随着外祖父跌宕起伏,品味着外祖父浓浓的乡思乡愁。其次是在反复阅读中对精彩语段进行细细琢磨,特别是外祖父送莺儿的那段话,让我领悟到外祖父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更赞美具有梅花精神的、有气节的中国人。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如,我通过上网查阅了解到外祖父洪镜湖先生是一位爱国华侨,曾经在新加坡倡导成立光明基金会,创办光明学校,让孩子学习华语;捐款45万元,为家乡修路,修建水利工程,体现了海外华侨的赤子之心。这样结合背景资料进行深入的思考与钻研,就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

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我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下了一番功夫,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并结合自身特长,我提炼出本篇课文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因素:读写生字,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理解外祖父在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会用借物寄情的表达方法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二、制订目标,注重学生实践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有效的教学以制订明确、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首要条件。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中,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的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

这篇课文原来《教师教学用书》 上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我认为这样的目标太笼统,指向性不强。根据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以及“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的目标,我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订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的教学目标:(1) 认识12个生字,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住文章所讲的几件事,结合重点词句,联系华侨在海外的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以感情朗读、播放音乐等方式,体会人物思乡之情,以及他的一颗中国心;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领悟梅花不畏“风雪欺压”的品格。(4)学会用借物寄情的表达方法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之所以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进行这样的修改,是因为我认为原来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内容分析”式的目标,在这种目标指导下,我们的课堂将走向教师主控的问答式课堂。修改后的第三个目标,从学生的行为出发,明确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所要体会的感情,需要进行的语言实践。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的主体性,能够自我定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性课堂。

三、解构目标 设计学生活动

1.合理拆分目标,设计课堂框架

如何使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得到和谐统一的实施呢?我把教学目标分解到具体课时,按目标安排学生的活动。不是目标规定的内容要忍痛割爱。每个课时安排2~4个教学板块,每个活动板块可以整合多种语文活动,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

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练习书写;梳理课文脉络,了解主要内容。因此,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 认识12个生字,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大致内容。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朗读训练,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情,并进行语言积累。因此,第二课时的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文章所讲的几件事,结合重点词句,联系华侨在海外生活的相关资料,以感情朗读、播放音乐等方式,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及他的一颗中国心,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领悟梅花不畏“风雪欺压”的品格。(3)体会本文借物寄情的表达方法,并学会用借物寄情的表达方法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4)拓展阅读《奇怪的圣诞礼物》。

在设计《梅花魂》教学的过程中,我在感情上以体会外祖父的思乡情、民族魂、爱国心为主线,能力上以学会借物寄情的表达方法为主线,在目标的引领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想象、补白,整堂课就是紧紧扣住品读乡思乡愁展开想象,个性补白进行教学,把语文听、说、读、写、感、悟等语文实践活动和心灵体验过程整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真正对课文产生独到的体验。

2.课前精心预设,思考应对策略

一堂好课,少不了课前的精心预设。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识水平皆不相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估计学生在每个板块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预设相应的对策,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

例如:《梅花魂》 一课交流“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的预设:

预设1:概括故事抓不住重点,交流内容不完整。

对策1:让学生再读课文,将脉络厘清楚。

预设2:学生交流太啰嗦。不简洁。

对策2:小组讨论交流,尝试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预设3:只从表面去概括,不能挖掘蕴含其中的含义。

对策3:教师引导深入思考。比如第二件事,学生只看到外祖父因为莺儿弄脏墨梅图发怒,引导学生体会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惜。

正是因为课前我未雨绸缪,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将要出现的情况做好了预设,才在课堂生成的问题中展示出了充分的智慧。

由于我课前潜心研读文本,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精心预设,所以这节课精彩纷呈。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充溢着浓浓的温情。当然,目标的实现,绝对不是仅仅靠某一节课、某一周的课程就能完成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利用课程资源,准确把握目标,提升课堂实效。

猜你喜欢

外祖父思乡梅花
昭君思乡
灵感不是等来的
你希望外祖父怎样做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思乡与蛋白酶
梅花
梅花引
梅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