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的思考

2018-01-25徐思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间时代传统

徐思民

我国的改革开放,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断深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艺术处在这样的大潮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并承载着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影响至深,以至于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甚至加速了某些传统民间工艺的消失。如何继承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和如何进行设计创新,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1.读懂传统

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在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低下的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时代产生的,生产的产品首先是满足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物质功能性产品,必须是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再行附加较高层面的精神生活追求。随着科技的发展,纯手工的劳作已渐次退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生产,如同这种农业生产形态的转变,生产技术、生产条件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状态下,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自然就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和巨大的问题——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应用群体变了。

民间工艺美术生存环境的变化,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影响。其生存空间缩小甚至消失,很多技艺后继乏人。绵延千年,曾经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发挥巨大作用的民间工艺存续岌岌可危。自上而下,对于这种现状,在痛心疾首中苦苦探索可行的传承与发展道路。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第217号令《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2003年开始酝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于2012年起启动《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的编纂工作。2015年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技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非遗博览会频频举办、非遗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可以说,对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视大潮,汹涌来袭。

重视,无疑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轰轰烈烈的重视之下,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又成为人们面临的严峻课题。当下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如何适应新时代、新环境、新经济的发展,如何摆脱生存的困境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探索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工作原因,笔者多年从事工艺美术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关注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本人几十年来的业余爱好。本人经常进行田野调查,向民间艺人学习,从民间工艺美术中汲取营养。对目前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的现状和所处境地的尴尬,情同身受;对如何传承与发展也有些个人的肤浅认识,尤其对当今的非遗热潮,有些不敢苟同的冷静思考。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自身规律,越是在最红火的时候,越需要冷静地面对。比如夏天最热的时候就预示着秋凉即将到来。非遗热需要有这样的冷思考。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延续到今天,得益于农业社会缓慢的发展。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因为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原来的广阔天地变小了,原来的用武之地狭窄了,甚至有些民间工艺美术没有了用武之地,其传承出现了严峻的问题。

历史发展都有其延续性,民间工艺美术也不列外。但这个延续绝对不是一成不变地拿来,必须考虑时代的发展变化。拿来不去传承,只是拿来,必定难以为继。

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是其所处时代的杰作,是匠人们智慧的结晶,在它所处的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杰作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尤其作为物质功能的属性,有时代的制约。如传统的木杆秤,制作工艺再精良,称重再准确,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秤的市场需求,电子衡器自然地取代了它,如同量、斗、升被它取代一样。古代的铜镜制作十分精美,尤其是汉唐铜镜,是古代金属工艺制作和铜锡合金技术的典范。尽管如此,玻璃镜子的出现,仍然结束了它作为物质功能的生命。在今天,很少有人对此扼腕顿首,因为这是发展。如此种种,还有很多。

这样说来,是不是传统民间工艺不用传承?答案是否定的。传承是必须的,只是如何传承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在接见文艺工作者时曾说过,“我们当然要提倡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人不提倡民族音乐是不行的。但是,军乐队总不能用琐呐、胡琴,这等于我们穿军装还是穿现在这种样式的,总不能把那种胸前胸后都写着‘勇’字的褂子穿起。”不能照搬式的继续。

传承的前提是必须先拿来看看(审视),搞清楚它所处的时代(知其然),在它所处的时代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形态(究其所以然),我管这个套路叫“读懂”。也就是说,若想很好地继承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首先要做的是读懂它。读不懂,吃不透,传承就会变成生吞活剥。生吞活剥是很害人的。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得很好,他说,对于古代优秀文化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会因此就‘类乎’牛羊的。”“类乎牛羊的”事情,在今天的非遗传承方面已经有所表现,这是很不应该的。

读懂昨天是传承的基础,因为昨天的成就承载着大量的信息。

2.传承设计创新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它所处的时代,为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物质生活。它和人们的饮食起居密切相关,满足着人们的物质需求。一个锄头、䦆头,是原始农业耕作的重要工具,牛车、马车,是农业社会时期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同时,锻打、卯榫工艺又是那时手工业生产技术能力的结晶。它们的形态、它们的功能,是那一个时期人们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的真实记录。只有真正熟知了它曾经发挥的作用和它所承载的使命,才有可能清醒地认识到它在今天应如何面对、如何传承。

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是今天人们热议的话题。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从大的理念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重视。继之而起,各地会相应地制定具体的措施。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一份子,自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提上重要议程。

一个“创造”,一个“创新”,其中蕴含了深层的含义,即如何传承的问题。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如何“创造”,如何“创新”,值得深入思考。把艺人保护起来留住技艺、把村落保留下来留住乡愁、把传承人集中起来培训让其延续,都有积极的意义,但这不是目标,更不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本意,只是目前状态下的急救。有人为某种技艺的消失痛心疾首,有人为村落民居的拆旧建新大声疾呼,可以理解,但需要静心思考。作为表象的技和居,不会永不消失,因为社会是在向前发展。新的时代、新的精神,自然会出现新的面貌、新的气象。在新面貌、新气象中传递着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目的达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出的“金镶玉奖牌”“祥云火炬”“青花瓷礼仪服装”是很好的典范。它们并不是简单的金属工艺的技术延伸、瑞锦花纹的延续和青花瓷器的发展,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富艺术设计的内涵,这是创造和创新所必不可少的。不能吃牛像牛、吃羊像羊。你的头发可以染成黄褐色,但你的眼睛不可能像欧洲人那样深陷于眉弓之下。在今天,绝对不能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式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有很多种类的确在消失。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不让他消失,如同万寿无疆、事事如意等词语的美好愿望,只是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祝福。谁都清楚,它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月有圆缺、日有起落,年有四季,人有生死。唐代诗人李白在《上长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解读了作为自然规律的不可逆转和无法阻止。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况早就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虽然这些说的都是自然规律,其实也是一般事物规律。一般事物可以有主观意识的影响,但最终逃不出自然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大道思想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解读。木版年画中的“灶王爷”、泥玩具中的“叫虎”、苏州的仿宋锦、南通的蓝印花布,它们在今天的发展存续,其实已经与本源的目的意义有了很大的不同。买灶王爷的人不是为了贴在煤气灶后边,而是给灶王爷一年一次换衣裳,同时欢乐年节的气氛;买泥巴玩具的人也不再仅仅是为了幼儿的玩耍。几十万元一把的紫砂壶,虽然可以用于喝茶,但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喝茶。这就是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生活的变化。时代发展了,牛车马车作为记忆可以生产,但只能在某些旅游景区内行进,不可能推广为日常的交通运输工具。

从情感角度说,消失是痛苦的,尤其在我们所处的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加上我们儿时生活的记忆、祖父辈生活的经历,以及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为人们曾经的生活所发挥过的重要作用,难以割舍。这是本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看到诸侯列国纷纷崛起,周礼尽失,遂提出了君臣父子、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观念,即被后人梳理的“三纲五常”。要“克己复礼”,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表现出明显的排斥,要恢复周礼。鲁迅先生曾经讲到过,在他处的时代,有些老人还不愿使用玻璃镜子,认为是照妖镜,怀里经常揣着一面铜镜,不时地拿出来鉴照一番。这都是对时代发展变化后新的社会形态、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服务于新生活的技术成果难以迅速接受的表现。《庄子·天地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老人浇灌菜地,却是“凿隧而如井,抱瓮而出灌”。这时已经有了桔槔汲水,可以很省力地浇灌田园,然而不用,为此还有铿锵的理由:“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对传统的执着可见一斑。

纵然难以割舍,新的时代还必须要面对,这就是创新发展所必须要做的。接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传统文化的经典元素,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有机而自然地应用,创作出既合于时代,又体现传统文化意蕴的新品,就是最好的继承和发展。

3.衣钵相传,精神永驻

有生就有死,有死就会有生,这是规律。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产生和发展是生逢其时的必然,某些种类的消失也是时代使然。当它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生存的空间缩小甚至消失,它的消失便是自然而然,便是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死,不是荡然无存的,因为它呈现出的合于那一时代的生命力不是它的独立存在,是那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综合的承载体,是一种时代精神。所以,对事物的消失不必过度伤感,作为一种精神,会以适应新时代的多变的面貌继续——精神永存。孔子已逝世两千多年,儒学并没有消失。只要民间工艺美术服务于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属性不变,它会继续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会以新的姿态和面貌,呈现在今天和明天。我们今天提倡传承和发展优秀古代文化,并不是要大家都穿上长袍马褂,摇头晃脑地吟诗赋词,而是要传承其精神。佛家的“衣钵相传”,也不是简单地从师父手里接过袈裟和盆钵,而是要传承其思想、学问和技能。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不是简单的品类的保留、技艺的继续,不是简单的再生产,也不是建一批非遗文化商业街,造一片非遗文化产业园,频频举办非遗博览会就能够传承和发展的,应认真思考。笔者认为:需要培养一批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真正认知的人,了解它的自身属性、时代属性,弄清楚它的材料与工艺、种类与生活、形态与功能、装饰与审美取向;搞明白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深挖其所处地域的地理风貌、自然风物及所处民族的俗信习尚、不同阶层使用者的功能诉求。只有达到这样一个层面,才是真正读懂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才能正确地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其精髓、传承其优秀品质,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精品,使传统民间工艺文化发扬光大。

老子讲“天人合一”,必须要搞清楚这个“合”字的深层意义。孔子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彬彬”二字必须弄懂。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已经提出了作为工艺生产的基本原则,“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有时、地有气”,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明确地告诉我们,任何时代的生产,必须遵循它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然后才是具体的“材”和“工”的美和巧。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绝对不能例外。

读懂昨天,科学取舍,把握属性,再造辉煌。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明天会更美好。

猜你喜欢

民间时代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