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视域下“新课标”的解读与思考

2018-01-25张穗宁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音乐课唱歌新课标

张穗宁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教学的历史发展

自学堂乐歌起,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已逾百年。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体内容和基本理念来看,笔者认为这一百年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1901—1920)、初步发展阶段(1921—1930)、迂回曲折的50年(1930—1980)、改革开放快速发展阶段(1980—2000)、里程碑式的21世纪(2001—至今)。这五个阶段无疑均与当时的社会时局、政治意识和经济水平紧密关联,特别是最后两个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民经济飞速增长,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与国际密切交流,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始迈向国际化的新征程。以下对这五个发展阶段作简要论述。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萌芽时期,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即唱歌。1901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在国内首次开设音乐课。1907年清政府颁布《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第一次正式将音乐课列入学堂的课程之中。

《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规定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及教学程度。“音乐其要旨在使学习平易雅正之乐歌,凡选用或编制歌词,必择其切于伦常日用有裨风教者。……在女子初等小学堂,宜不用表谱,授以平易之单音乐歌,在女子高等小学堂,先准前项教授,渐进则用表谱授以单音乐歌。”*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73页。这一章程内容虽然简略,却是我国第一个“音乐课标”,其意义不言而喻,章程从内容和形式上均对音乐课作了相关规定,并兼顾了初、高等学堂学习音乐的难易程度。191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了小学唱歌课的教学目的是“在使儿童唱平易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教育部《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载《教育杂志》第4卷第10号,1913年1月。转引自马达:《中日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第3期。同年12月又以《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的形式,将乐歌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加以规范。

第二阶段是初步发展阶段,大约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仍以唱歌为主,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习识谱、乐理、乐器(选修)的要求。1923年颁布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要求以小学生的天性和情感为出发点,教授简单的歌曲和基本的识谱技能。同年颁布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则将乐理、歌唱和器乐编入初中教材,前两者为必修,后者为选修。要求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和识谱技能是这一阶段音乐课程的特色,这也是对纯粹唱歌课的基础性补充和强化。

第三阶段时间跨度较大,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小学音乐教学在唱歌、识谱、乐理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欣赏。1932年颁布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欣赏”,包括对声乐和器乐作品的欣赏。1940年《修正初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增加声乐、器乐的欣赏,教学内容涵盖了乐理、视唱和听音、独唱与合唱、欣赏声乐和器乐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之音乐欣赏的规定更加具体。1956年颁布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指出:“小学唱歌课包括唱歌、音乐知识和欣赏三部分, 主要是要教会学生能够有理解有表情地唱歌、围绕着唱歌的教学来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和鉴赏能力以及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并且增进儿童的爱美情感。”*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文献1949—1995》,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0页。1957年教育部编订的《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草案)》指出:“初中音乐课包括唱歌、音乐知识和欣赏三部分。……欣赏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了解音乐语言, 领会歌曲内容, 从而达到能受音乐的感染和影响的目的……”,*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文献1949—1995》,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27—328页。这一草案不仅强调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具体目标,还提倡大力弘扬民族音乐,增强学生对祖国艺术的了解和热爱。

第四阶段大约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唱歌、乐理、识谱、欣赏的基础上, 增加了器乐教学。1988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明确规定:“小学音乐教学包括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读谱知识和视唱、听音。”*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文献1949—1995》,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该大纲对器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对教学乐器的选用,比如多选择节奏性乐器和简易的乐器;器乐教学中还应该注重演奏姿势、基本功和音乐的表现力。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不仅包含小学音乐教学的相关条款,还特别强调了器乐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意识到,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乐器教学不仅对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增进音乐表现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还对培养中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具有熏陶作用。至此,中小学音乐教学比较完整地囊括唱歌、器乐两大部分,音乐实践教学的完整版块已经形成。

第五阶段为21世纪初期。2001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规定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主要内容在唱歌、乐理、欣赏、器乐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它明确规定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领域:

领域一:感受与鉴赏。包括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领域二:表现。包括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识读乐谱。领域三:创造。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实验稿”从10个方面阐述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具体内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实验稿规定中小学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和音乐活动,使学生获得充分的音乐体验和欣赏音乐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音乐素养,陶冶情操。实验稿在课程设置方面,明确规定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入我国民族音乐优秀作品以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成果,并注重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原则,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独特性,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兴趣热情和积极参与置于重要地位。

与前四个阶段相比,实验稿规定的主要内容、课程性质、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显然,实验稿的颁布和实施,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01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面世是实验稿的继续推进。“新课标”分为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个部分。新课标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主要做出如下修正:第一,在课程性质方面,“新课标”将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并列为音乐课程性质三大方面。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验稿经过10年试行的基础上,新课标首次明确提出“实践性”作为音乐课程的性质。第二,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音乐的总目标进行了重新表述,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审美情趣,以及创作、表演和欣赏的能力作为重点。第三,在课程价值方面,新课标将实验稿“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四个价值浓缩后重新解释,音乐课程具有启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创作力,传承传统文化和交流互助、和谐共存的意义。第四,在教学主体和教学方式方面,依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并更加具体地强调课堂从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转向师生双方体验、互动、探究、模仿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将音乐教学过程转变为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享受音乐美的过程。相比之下,新课标是实验稿更加成熟的版本,明确而具体地表述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性质、总体目标、课程价值、课堂主体、教学方式,更加契合了时代的诉求。

二、对“新课标”的解读与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与日俱增,在音乐教育领域,来自国外先进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深刻影响了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比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综合音乐教学法等。提倡国际化、现代化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内容和基本观念必定需要契合当今世界音乐教学观念的基本主题,这是新课标修订的国际音乐文化背景。

通过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主要内容和基本理念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21世纪初的实验稿,尤其是以此为基础修订的新课标,彰显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和基本观念的重大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教学内容从“为了音乐”走向“为了人文”。在20世纪中小学音乐教育前四个发展阶段,主要教学内容均在“表演-欣赏”的“音乐实践层面”上完成。各阶段主要教学内容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学唱歌;第二阶段,在唱歌的基础上要求能识谱和会简单乐器;第三阶段,加上了音乐基础知识和欣赏;第四阶段,在前面的基础上整体要求提高,还加入了视唱听音等音乐基本功。也就是说,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在20世纪初学堂乐歌“唱歌”的基础上,依次加入读谱、欣赏和器乐。2001年实验稿突破了音乐实践内循环,打通了音乐与其他各门学科的壁垒,主张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其他艺术学科交融,促进综合性艺术能力的发展。新课标在突出音乐艺术及其教学特殊性的同时,明确提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新课标还进一步明确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和人文性,主张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回顾历史,能够明显看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从“音乐性”走向“人文性”的路线。尽管各个阶段的“课标”均由当时的政府教育部门制定,但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人文教育学科之一,似乎并未遭受政治历史的风雨变幻,而实践着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走出一条“音乐—人文”的教育之途。

其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新课标明确将“学生为本”的原则放置教材编写的第一位,明确表述了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并以此规范与引导教材编写,既有利于“教”,更有利于“学”。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强调音乐体验、音乐表现和音乐创作,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音乐审美能力。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无疑是教材编写最重要的理念和原则。

其三,遵循音乐艺术的规律进行教学。主要表现为新课标意识到音乐艺术及其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两条规律:(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听觉活动,充分体验和感受音乐。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教学应该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之中。脱离听觉感知的音乐教学不符合音乐艺术的特征和音乐教学的规律,学生也很难获得对于音乐的理解。(2)音乐艺术的“实践性质”。新课标将“实践性”明确规定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我国传统教学方式和大班型教学形式有关,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方式长期以来以“教师教授”为主,没有特别顾及音乐课的实践性质,学生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热情和行动往往需要服从井然的课堂秩序和纪律。新课标明确提出“实践性”,反映出教育行政部门意识到音乐艺术以及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特殊性。此外,“实践性”的提出,也和国际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背景相呼应。有人认为,“将实践性和审美性并列提出是受到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之‘审美经验’的影响,因为此概念具有对‘审美’特性与‘实践’特性进行包容与通约的品质。”*王秀萍:《中小学音乐教育应重视审美性与实践性的融合——基于对杜威“审美经验”的内涵的理解》,《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实际上,纵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无论是德国音乐教育强调的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文化性,还是英国在《音乐宣言》中所提出的以音乐体验为宗旨的音乐教育,都无一例外地重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性”。

然而,新课标也有它的局限性,笔者认为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技能的教学重视不够。音乐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艺术门类,它依托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等实践技能而存在。应该承认,人们对以往的义务阶段音乐课教学曾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音乐课以教师传授音乐知识技能为重心,使得完整而生动的音乐艺术被肢解为机械而枯燥的音乐技能学习,从而使音乐实践课降格为音乐技能课。以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为唯一目标的音乐课堂无疑是应该摒弃的,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往教师教授音乐技能的方式和方法没有遵循音乐艺术的规律,使得教学过程乏味、枯燥,以及将音乐技能的学习僵化为唯一的教学目的。也就是说,授课教师讲授音乐知识技能的方式方法,以及授课教师视音乐知识技能为唯一目的的音乐教学目标造成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而不是音乐技能本身导致了这一局面,因此,新课标对音乐技能的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是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

结 语

综上,新课标的制定体现了国家教委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视。与以往课标不同的是,新课标强调艺术教育的人文性,这是对传统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升华,是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小学艺术教育是培养我国新时代接班人的重要基石,在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和提升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是文化强国的重要体现,是振兴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艺术教育之纲要,它将简单的艺术育人提升到更高更广阔的文化层面,旨在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对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索和改进,是当前中小学音乐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因此,知识技能不仅不能淡化,而且应该加强。新课标中提出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技能性,如何更好的贯彻实施、融会贯通在音乐教学中,是实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猜你喜欢

音乐课唱歌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遇见他们在唱歌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唱歌猪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一只大狼想唱歌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