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海波:踏踏实实当个好工人

2018-01-25

中国工人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庆油田海波皮带

从自学技术,到解决生产难题进行技术创新,再到成立杨海波工作室……她说:“把我的技能传授出去,带出10个,100个,1000个杨海波,这才是对油田最好的回报。”

2017年6月,青岛。

杨海波作为大庆油田首届“油田工匠”获奖者代表之一,与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签订了师徒协议。“我的偶像一下子变成了我的师傅,这是我从来都不敢想的事儿。”回忆起这段经历,杨海波至今仍难掩激动地心情。

在拜师仪式上,杨海波拿出手机,翻出了一张照片递给师傅看。原来,在2015年全总举办的全国优秀班组长交流活动上,杨海波就与师傅许振超有了一张并不清晰的合影,被她一直悄悄珍藏着。

其实,在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采油女工杨海波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

21岁荣获全国技术能手;

26岁被破格聘为采油技师;

30岁被聘为采油高级技师;

33岁成为大庆油田最年轻的采油技能专家;

36岁又成为了集团公司采油技能专家。

工作23年,杨海波将自己的成长经历清晰地划分为3个阶段,从自学技术,到解决生产难题进行技术创新,再到成立杨海波工作室,致力于培养更多技术创新型职工……

杨海波说:“我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

“当个好工人”

“最年轻”“技能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如今,41岁的杨海波已经成为油田很多青年技工的偶像。殊不知,在她刚参加工作时,也经常遇到技术上“抓瞎”的事儿。

1994年,刚满18岁的杨海波从石油技校毕业,分配到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第一油矿,成为一名采油工。在岗位上的第一个夜班,就让她受了挫。凌晨1点多输油泵密封填料突然泄露,满地的油污一片狼藉。杨海波和另一名女工手足无措,反复加了多次密封填料都没有成功,直到站长到了才处理完故障。

“那时候,站上不论遇到大事儿小事儿,只要跟技术有关的事儿,我们都给站长打电话寻求帮助。”杨海波回忆说,工作第一年,经常感到害怕,“那个时候不是梦到着火了,就是梦到爆炸了。”

一次,杨海波赶上了整个矿区突然断电,站长安排她去切换油气混输流程,面对复杂的流程她不知所措,最后还是求助于站长……

在一次次的技术问题面前,杨海波不断问自己,如何能在工作时不害怕,干活时不遭罪,有问题不求人?

2015年杨海波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学技术才是硬道理!”

从那以后,白天,她变成了站长的跟屁虫,遇到技术问题,她先冲上去解决,让站长帮她指出操作问题。晚上,她挑灯夜战,把相关专业书籍读了一遍又一遍,记了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一年多以后,杨海波悄然发现,同事们遇到技术问题时,开始给她打电话了。

1997年9月,杨海波经过层层选拔,代表大庆油田参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技能运动会,取得采油工种比赛全国第10名的成绩。她是当时获奖选手中年龄最小、参加工作时间最短的人。在使用铰板手工套制钢管丝扣的项目中,她凭借完美的丝扣和最短的时间,获得全场最高分;抽油机换皮带操作仅用6分钟就娴熟地完成。

荣誉光环的背后,没有人知道为了缩短更换抽油机皮带的时间,杨海波上百次地练习,肩膀、手臂、手指磨破渗出了血水;为了掌握更多型号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她拿着资料往返井站几百次,徒步近百公里……

26岁那年,杨海波提前9年,被大庆油田公司破格聘为采油技师。她的父亲也是一名石油工人,每当觉得苦、觉得累的时候,她总能想起父亲在她第一天上班前的叮嘱,“踏踏实实当个好工人。”

创新也要“巧”用力

“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面对《中国工人》记者提出的问题,杨海波想了很久,回答说,“成功哪儿有什么秘诀,如果说有,那就是坚持。”

坚持学习,坚持思考,她说:“每一项技术创新都是从解决生产难题开始的。”

2007年,杨海波到聚合物驱采油队聚五队工作。当时,聚合物驱采油技术在大庆油田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工艺新、技术力量弱、配套技术不完善等问题一直影响生产现场管理,而且该技术在国外也仍处于先导性试验阶段,国内没有经验可借鉴,更没有专业人员指导。

“咱们队皮带太费了,三天两头就得更换一次。”维修班长的一句无心之语,被杨海波记在了心里,她略感惭愧地想,如果连本队工作中的难题都没法解决,我这个技能专家真是白当了。

杨海波了解到,聚合物驱抽油井产量高,负荷大,皮带耗损严重,仅一年的皮带消耗就达40多万元。“不行,皮带用得这么费,烧皮带像烧钱,太心疼了!”

于是,她和队里的5名技师跟这“费钱的皮带”较上了劲儿。他们一边现场调查、分析原因,一边查阅书籍、理论计算,筛查出了皮带轮配型不合理、部分皮带轮包角小等问题,并及时进行了修整。在不断有新井投产的情况下,使全队全年皮带消耗由1053组下降到596组,仅此一项节约材料费用24万多元。这项创新成果还在全厂聚合物驱采油队推广,每年节约费用100多万元。

凭借着对技术创新的这股“拧”劲儿,截至2016年底,杨海波先后完成革新成果41项,其中12项获得国家专利。

“将两端有绳套的两根绳子互相交叉,分别套在两个人的手腕上,绳套不能脱离手腕,如何能将绳子解开?”这是杨海波培训课堂上最喜欢和大家做的趣味游戏——解绳结。“一般,大家都会采用‘钻’的方式,结果钻来钻去就是解不开。其实,只要将关注点由绳子交叉处转移到手腕处,以手腕为轴进行环绕,绳子一下就解开了。”杨海波说,“创新就像做游戏,需要打破惯性思维。”

每一台抽油机上都安装有节能设备,但因抽油机处于野外,节能设备常常被盗。如何才能预防这一现象?多数人想到的办法是,在节能设备上安装防盗螺丝,像一道“防盗门”,在设备上进行加固保护,但即便如此,其被盗率仍居高难下。

对这一问题,杨海波换位思考,“节能设备之所以被盗,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价值,盗走后能够再利用,产生利益。既然如此,我们就让盗贼们无利可图。”她和团队在不影响其使用的情况下,将节能设备“做旧”,即使被盗,也没有再利用价值,省时省力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多年来,杨海波带领其他技师累计解决各类难题208个,研发各类成果142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200余万元。

“互联网+培训”

2012年,厂里为了让技术大咖们更好地发挥带头作用,以杨海波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正式成立。她带领30名培训师,承担起1600多名员工的技术培训工作。

工作室成立之初,她和团队走了不少弯路。最初,培训课堂员工来自各基层队,学员不仅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工种、同一级别的员工,技能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技能强的人走神发困,技能差的人一知半解,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要想做好员工培训,首先要知道员工真正需要什么。”为此,杨海波和培训师们走访调研了矿内所有岗位,认真分析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员工群体的培训需求,反复论证后提出“5+4”差异化培训法,将员工细分为企业新员工、一般岗位人员等五类人群,相应举办基础培训班、技能强化班等四类培训班,实现了因人施教、因需施教。

同时,为了保证一岗一课件、一班一教材、一级一方案,杨海波编写出采油、集输等工种不同级别16套教材,制作标准化多媒体、视频、培训教材60多套,其中有10部被选定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员工技能培训教材。“5+4”差异化培训法,被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评为“全国石油石化系统职工先进操作法”一等奖。

随着培训的深入,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让员工学习兴趣不足。杨海波又敏感地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历经三年多时间,自主研发了网上自助学习系统。爱找茬、连连看、对对碰……杨海波把员工们喜欢玩儿的游戏和学习内容相结合,在学习平台上设计开发出4套“快乐学习”游戏软件,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

在杨海波的课堂上,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放眼望去,学员们都在拿着手机,当着“低头族”。其实,大家是在使用“海波题库通”APP手机学习软件。

点开软件,可以清晰地看到模拟考试、比赛模式、强化练习等6项功能,员工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培训。

这种高效便捷的学习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受到职工普遍欢迎和好评。如今,不仅在油田内部广泛使用,还吸引了石油系统其他单位的员工学习应用,受众已达10多万人。这项成果也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专利,被评为大庆油田公司重大技术革新一等奖。

近年来,油田为一线职工搭建的平台越来越多,职工参与技术革新的热情越来越高。“有热情、有技能,但不掌握方法,这让很多职工在创新中遇到了瓶颈。”杨海波说,“技术创新有成功也有失败,所以我们将自己的经验、方法进行总结。”

2017年1月,《高效革新》一书出版发行。这是由杨海波凝聚身边创新创效能手和油田革新专家汤凯劳模工作室一起合作完成的。他们总结梳理了自己多年来的技术创新经验,在理论中充实大量创新实例和典故,将复杂抽象的创新理论成功转化为深入浅出的革新原理,书中囊括4大类50种技术革新方法和5个典型案例分析。

① 杨海波现场授课

这本书在国内首次实现技术创新与TRIZ理论完美融合,一举打破产业工人在技术创新领域缺少方法论的局面,填补了石油石化行业技术创新的理论空白,成为人人读得懂、学得会、用得好的技术创新指导教材。

从一个杨海波到N个杨海波

走进第四采油厂第一油矿,大院里有一栋白色的四层小楼,“杨海波工作室”几个字挂在楼门口格外显眼。走进去,每个“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的门牌上,甚至到每一个墙灯开关上,都能看到“杨海波”的名字。

②杨海波进行设备维护

③ 员工使用“海波题库通”APP进行学习

刚开始,对这一切她还感到害羞,现在,她更多的是为之自豪。“把我的技能传授出去,带出10个,100个,1000个杨海波,这才是对油田最好的回报”

如今,大庆油田招聘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青年职工的岗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2013年大学毕业的石晓琳两次参加竞聘管理岗位,都因基础分数过低而落选,她一度想要放弃油田工作。2015年她参加了厂里组织的青工大赛,拜杨海波为师。杨海波发现石晓琳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是个学技术的好苗子。于是,杨海波一方面对她进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鼓励她多学技术,为她进行职业规划。“你将来一定也会成为一名‘油田工匠’”。师傅的话像种子一样埋在了石晓琳的心里。

2017年4月,石晓琳代表师傅杨海波登上了大庆油田首届“油田工匠”领奖台。当她看到台下人尊重的目光,听到传来的阵阵掌声时,石晓琳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自豪。她说,“虽然这份荣誉并不是给我的,但我更坚定了要走技术这条路的决心。”

对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员工,杨海波以“结对子”“传帮带”的方式,为他们量身制订2~3年成长规划,通过压担子、定课题、给任务的方法,促进人才快速成长。近年来,全矿共有17名一线职工成长为创新人才,成为了各领域创新创效的核心力量。

技校毕业的李允冲,是一名90后,参加工作仅有2年时间,在油田的青年职工队伍中缺乏竞争力。通过杨海波工作室的技术培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中石油2017年职业技能竞赛采油工种比赛中摘得银牌,被杨海波工作室破格聘为矿级培训师。

“看到这些孩子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想帮助更多想学技术的孩子们,实现他们的梦想。”通过工作室的员工培训,引领更多青年职工转变思想,投身技术学习,走上工匠之路,是杨海波最感欣慰的事儿。

如今,杨海波工作室的3名培训师当选了中石油职业技能竞赛教练员,和集团公司的石油工人在一起时,他们会骄傲地说,“我来自杨海波工作室”。

猜你喜欢

大庆油田海波皮带
山清水秀
艰难创业 气壮山河——纪念大庆油田开发建设60周年
1万多元的皮带
1万多元的皮带
这里有爷爷
我的宝宝要出生了
大庆转型正途
大庆油田企业文化创新思考
大庆油田27 985例女工生殖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一起岸桥小车拖链皮带跑偏损伤事故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