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南矿带金矿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
2018-01-24张昆李建军周新锋韩芸陈炜华
张昆 李建军 周新锋 韩芸 陈炜华
摘要:阐述了西秦岭南矿带成矿特征,分别分析了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对金矿的控制作用,依据该区域的成矿带划分,明确了找矿方向,有利于指导区域找矿工作。
关键词:西秦岭;成矿特征;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4-0217-03
1 引言
西秦岭南矿带通常指秦岭褶皱系之礼县柞水北淮阳华力西褶皱带、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西段。该矿带矿产类型多,分布地域广泛,主要矿产为金、银、铁、铅锌、锑、汞、铜、黄铁矿、雄黄、磷、水晶。已发现金矿床(点)百余处空间呈帶状分布、分片集中的特点。
2 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域北部地层较新,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为主;南部地层较老,以元古界、古生界为主,基本呈东西向展布,地层间以断层接触为主,其中古生界地层较为完整。
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其深部和浅部的构造比较协调一致,为一复杂的纬向构造体系,又被其它方向的构造尤其是北东向、近南北向构造复杂化,形成以近东西向构造为主,并与北东向、南北向交织的格子状构造,复杂的格子状构造控制着区内的地质发展和有关矿产的生成与分布。该区主要构造:褶皱及隆起构造有白龙江复背斜、摩天岭和吴家山隆起;深大断裂有武山 唐藏丹凤商南深断裂、夏河-临潭-岷县-宕昌-西和-凤镇深大断裂、益哇-舟曲- 徽县大断裂、玛曲迭部-武都-略阳深断裂、文县-康县-略阳 - 勉县深断裂,深大断裂起控制构造单元作用,常作为一、二、三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多数深断裂在时间上具多阶段、多旋回长期活动性,其性质在不同发展阶段拉张与挤压反复出现,控制着本区侵入岩体的分布,深大断裂与岩金矿带有着不可分离的空间关系。
由于本区多次构造运动,岩浆活动也显示多旋回性特点,从元古代新生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岩浆活动,其中以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最为强烈,也是本区主要成矿期,各期岩浆活动所形成的各种类型的侵人体共计110多个,喷出岩主要形成火山碎屑岩,其分布受构造和断裂控制。岩浆侵入以中酸性岩浆为主,其分布上有重迭性特点,对多次成矿创造了条件,金矿成矿与泥盆系 三叠纪中酸性岩体,尤其是小岩株、岩脉关系密切。
3 地层岩性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该区金矿的赋存,对地层及岩性具有选择性。很多金矿床的生成受地层岩性控制,表现在金矿床产于特定的岩石或岩石组合中。这是因为这些地层岩石含有丰富的成矿元素金,如寨上-马坞-李坝一带的金矿床(点)受中泥盆统、二叠系的砂质、泥岩板岩,千枚岩控制;碧口——阳坝一带的金矿床受中元古界碧口群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和硅铁建造控制。再者由于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各时代的花岗岩及其它脉岩的侵入和火山活动,经历多次热事件和构造活动,使地层中的金元素及其他成矿元素被活化、迁移,在构造的有利部位沉淀富集,形成金矿(化)体。从金矿赋存的围岩岩性来看,岩金矿床(点)绝大部分均分布于古生代 中生代地层及其附近的断裂构造带中,其岩性主要为灰岩、片岩、千枚岩、碎屑岩、板岩、砂岩及各类火山沉积岩等。因此,该地区的地层和岩性对金矿的赋存是有比较强的控制作用,是该地区金成矿控矿条件中最基础、较重要的条件之一。
4 构造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金矿的形成、分布和富集与构造密切相关,并受其控制,该地区金矿床的形成,几乎无一不受断裂构造控制,其主要表现如下。
(1)一、二级构造单元及其边界深大断裂和区域性大断裂控制着金矿床的分布。北西西向、北西向的金矿带分布在一、二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及区域性大断裂带近侧的北西西(西)向次一级断裂带上,一般距主断裂带数百米至数千米,如临潭岷县、凤镇北西西向矿带基本就沿夏河临潭宕昌 凤镇断裂带分布,舟曲武都成矿带也基本沿该断裂带分布;文县 康县 略阳近东西向金矿带基本沿塔藏文县、文县 临江断裂分布。
(2)岩金矿床分布于构造交汇部位。尤其产于大断裂带平行或斜交大断裂带的次级断裂及裂隙中;在近东西向断裂带与北西向或北东向断裂交汇的“构造结”地带常有铅、锌矿、伴生金矿或金矿床。金矿点出现,其明显受构造交汇部位的控制,该特点在永县及迭部舟曲 武都一带表现尤为明显。如李坝、坪定、九塬金矿及文县碧口采马地金矿点均产于构造结附近。
(3)随断裂两盘相对滑动而派生或伴生的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的劈理、裂隙和因岩石破碎而提高了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均为金矿床提供了有利场所,使其含金量与有效孔隙度成正相关关系。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大多亦依赖于容矿空间的位置、形态、规模(主要指小型褶皱核部、断裂及破碎带、层间破碎带、泥理化带、裂隙化带、脆韧性、韧性剪切带等)。
5 岩浆岩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该地区的岩浆岩对金矿的分布和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尤其大部分金矿床与印支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酸性花岗岩类岩体有着很密切的空间关系,有花岗岩体分布的地区和构造有利部位,都有可能成矿,一般产于花岗岩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上及其附近的构造中。据拉尔玛金矿床研究知,金矿化在空间分布上与侵入脉岩基本一致,赋矿岩石为强烈蚀变的碎裂花岗岩类,反映出脉岩形成之后,经历过构造运动而破碎,后迭加了金的矿化蚀变,表明区域金矿化的空间展布与脉岩的关系。在时间上,矿体与岩体的生成基本一致,如有些地区还发现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与其邻近地区出现的金矿有同位素演化和温度变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反映出印支期、燕山期的花岗岩类岩体,不仅是某些金矿的热源体,还可为金成矿提供成矿热液和部分成矿物质,说明金矿的形成和分布受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类的制约。
6 金矿带划分和找矿方向
西秦岭南矿带,因构造单元、断裂构造带、地层岩性、中酸性酸性侵入岩等呈规律带状分布,受地质条件控制,成矿亦具有相应的带状分布规律,根据地质环境及矿床、矿点的分布情况以北至南依次划分为4个金矿带。
6.1 间井一礼县一党川金成矿带
该成矿带主要位于礼县 柞水华力西褶皱带内,由一系列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岩浆岩组成的大型复杂褶皱带,构造形式复杂,各次级褶皱及断裂甚为发育。成矿受中酸性、酸性岩浆侵入体和断裂构造控制。地层以中泥盆统和新生界地层为主,在党川附近有元古界碧口群及震旦系地层零星出露,岩性主要为灰岩、板岩、(粉)砂岩、砂质板岩、千枚岩及第三四系砾岩、粘土岩等。区内断层以北西向、近东西向为主,断层成组出现;岩浆岩活动强烈,分布众多的岩体及岩株,较大岩体有:碌碡坝、吴茶坝、教场坝、摩折梁等岩体,其岩性为印支、燕山期的中酸酸性花岗岩类,1/20万综合化探异常表明在岩体接触带附近综合异常明显,且套合较好。已知矿床(点)主要分布于区域性大断裂两侧,尤其是在岩浆岩外围,次级构造发育,在多种断裂交汇部位及层间断层往往是金矿脉或矿床集中产出的有利场所。矿床自然类型以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为主,矽卡岩次之,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代表矿床有李坝金矿、寨上金矿。
6.2 临潭一宕昌一成縣一凤县金成矿带
该成矿带基本沿夏河 临潭宕昌 凤县深大断裂带分布,总体呈北西西向。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三叠系。主要岩性为灰岩、板岩、(粉)砂质板岩、泥灰岩、灰质板岩等。该带内次级断裂及褶皱较发育,岩浆侵入体主要以岩株状沿断裂带呈零星分布。矿床类型多为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另外该带亦为铅锌矿床集中区,某些铅锌矿床中有金伴生,沿该金矿化带分布的金矿床有:安家岔金矿床,西成铅锌矿田伴生金矿,庞家河金矿,八卦庙金矿。
6.3 迭部一舟曲一武都金成矿带
该成矿带主要分布于白龙江复背斜中,基本沿益哇舟曲武都大断裂带展布,地层主要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其岩性主要为千枚岩、灰岩、板岩、砂岩、页岩等。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出现于复背斜两翼,下古生界志留系地层分布于复背斜的核部。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直接容矿围岩构造、复杂褶皱发育,次级断裂较发育,尤其近东西向断裂。区内岩浆活动相对微弱,变质作用普遍。该成矿带主要以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为主,代表矿床有拉尔玛、九塬、坪定、玛脑壳等金矿床。
6.4 文县一康县金矿带
该成矿带主要沿塔藏 文县 康县断裂带分布,摩天岭隆起近北缘,地层以元古界碧口群、震旦系及中生代泥盆系地层为主,其岩性主要为:变质砂岩、泥板岩、凝灰岩、板岩等。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较为强烈。主要为印支期花岗侵入岩。区内1/20万金异常测量表明,该区异常明显,多数异常具外、中带。成矿作用以区域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构造破碎为主。矿床类型为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次为微细浸染型,代表矿床有:口头坝金矿、石鸡坝金矿、曹家坝金矿、铧厂沟金矿、观音坝金矿等。
7 结语
结合已知金矿特征,围绕4个金矿带寻找金矿,尤其是其深部将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地矿局.甘肃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陕西省地矿局,陕西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3]陕西地矿第三地质队,陕西凤县马蹄沟金矿西段普查工作总结[R].宝鸡:陕西地矿第三地质队,2017.
[4]陕西地矿第三地质队,陕西太白县双王金矿外围预查工作总结[R].宝鸡:陕西地矿第三地质队,2017.
[5]陕西地矿第三地质队,陕西凤县庞家河东庙沟金矿详查工作总结[R].宝鸡:陕西地矿第三地质队,2017.
[6]陕西地矿第三地质队,陕西凤县庞家河东庙沟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与矿化富集规律研究[R].宝鸡:陕西地矿第三地质队,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