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南地区铅锌矿找矿方向浅析
2017-04-27黄强刘洪林孔繁河
黄强+刘洪林+孔繁河
摘 要:鄂西南地区铅锌矿成因类型主要有沉积-改造型和热液裂隙充填型。沉积-改造型铅锌矿主要成矿时代属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热液裂隙充填型铅锌矿床主要形成燕山中晚期,矿化主要集中于咸丰背斜和走马背斜中。鹤峰南部地区应家湾-顶锅园-简草峪-窝使洞一带和恩施白果坝背斜一带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找矿潜力较大,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鄂西南;铅锌矿;控矿构造;成因类型;找矿方向
引言
鄂西南地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属扬子成矿区川黔湘鄂成矿亚带与四川盆地成矿亚带,近年来在该地区发现了一批铅锌矿床(点),铅锌矿主要赋存于中寒武-下奥陶统娄山关组和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地层中,少数为中寒武统覃家庙组和下寒武统石龙洞组。根据鄂西南地区铅锌矿取得的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本文尝试总结该区铅锌矿基本特征,并浅析今后铅锌矿找矿方向。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按地层区划,本区属扬子区,北西部为巴东利川小区,南东部为恩施咸丰小区。区内沉积地层发育较齐全,除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及第三系缺失外,从中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本区铅锌矿主要赋存于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中。
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四川台拗的南东缘与上扬子台坪的北东段,其主体构造单元为八面山台褶带,由一系列北东至北东东向弧形背、向斜带及断裂组成,包括形成于燕山中晚期的恩施-黔江台褶束和长阳-永顺台褶束,咸丰背斜、高罗背斜、走马背斜及其伴生构造控制着咸丰-鹤峰一带的铅锌矿,燕山中晚期伸展构造所新生的南北向和北东向断裂是铅锌矿极为重要的控矿构造[1-2]。
本区主要有与北东向褶皱、断裂、寒武系层间破碎带有关的咸丰-高罗Pb、Zn、Cu、Hg异常带和受近北东向断裂、元古界、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上寒武统地层所控制的走马Au、Hg、Pb、Zn异常区(带)。
根据1:20万重砂测量成果,咸丰背斜、高罗背斜、八字山背斜和走马背斜一带分布有较多的重砂异常,这些背斜区的重砂异常多分布在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的出露区,与化探异常和已知的矿(化)点吻合程度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指示找矿意义。
2 铅锌矿成因类型及空间分布
鄂西南地区铅锌矿主要分布于咸丰背斜、高罗背斜、八字山背斜和走马背斜一带,即咸丰-鹤峰铅锌成矿密集带,近年来发现有曾家 、张家坨、埃山、腾家湾、万寺坪等铅锌矿床(点)30余处,与断裂构造和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有关,主要划分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和热液裂隙充填型铅锌矿:(1)沉积-改造型铅锌矿,以张家坨铅锌矿床为例,铅锌矿主要赋存于娄山关组三段细晶云岩和南津关组底部粗晶生物碎屑灰岩中,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与含矿层的岩性组合特征及沉积环境有关[3-4];(2)热液裂隙充填型铅锌矿,矿化主要集中于咸丰背斜和走马背斜一带,主要充填于寒武系-奥陶系地层断裂破碎带及裂隙系统中,以埃山铅锌矿床为例,成矿与燕山晚期伸展构造有关,节理裂隙、层间裂隙及破碎带等是铅锌矿化有利的构造部位[5]。
3 成矿地质条件
3.1 沉积-改造型铅锌矿成矿条件
铅锌成矿物质主要来源古大陆,开阔海台地、台地边缘泥滩相是铅锌矿沉积有利的沉积相。封闭、半封闭古凹陷构造、古隆起微凹陷及边缘微斜坡构造是铅锌矿沉积有利的古构造。生物对铅锌具有吸附作用,如生物礁。泥(页)岩、粉-泥晶云岩在后期构造改造过程中对铅锌礦体起阻隔作用。
3.2 热液裂隙充填型铅锌矿成矿条件
燕山早期形成的北西向、东西向断裂构造起配矿和容矿作用,燕山中晚期伸展构造形成的东向和近南北向断裂构造为主体控矿构造。在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因构造强烈破碎形成节理裂隙、层间裂隙及破碎带,复合大断裂和巨型滑脱拆离带从深部带来的富含矿热液充填于上述断裂、裂隙、节理系统中富集成矿体,并发生热液蚀变,包括碳酸盐化、重晶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等。
4 找矿方向
鹤峰南部地区应家湾-顶锅园-简草峪-窝使洞一带以往成果资料显示:(1)铅锌重砂异常规模大,浓度分带明显;(2)北西向、北东向控矿断裂蚀变带规模大,形成一定的交汇区;(3)硅化、方解石化、方铅矿化强烈,形成方铅矿脉-石英脉-方解石脉组合,矿化与“硅化体”密切相关;(4)赋矿围岩为上寒武统娄山关组顶部浅灰色、灰白色厚层云岩;(5)铅锌品位高(顶锅园铅矿点,Pb平均含量7.48%,Ag平均含量21.36×10-6;简草峪铅矿点,Pb含量6.25%-7.13%,Zn平均含量0.10%,Ag含量17.51-20.09×10-6;窝使洞铅矿点,Pb平均含量 24.51%,Ag平均含量107.73×10-6;应家湾取样分析Zn含量42.70%,Pb含量0.24%,Ag含量55.60×10-6)。
恩施白果坝背斜一带以往成果资料显示:(1)区内有麓池塘锌矿点、老屋基铜锌矿点、罗词堂铜铅锌矿点、铜矿洞铜锌矿点、铁厂坳铜锌矿点等五个矿点,对老屋基和铜矿洞铜锌矿点重新进行了检查,矿体赋存于含泥质云岩中,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推测矿体走向延伸达1.2km,矿厚2.65m-3.10m,取样分析Zn含量0.77%-12.19%,最高达26.83%-48.65%,Cu含量0.02%-9.44%,分析认为矿(化)体受层位岩性和构造(层间滑动破碎带、节理、裂隙)控制,在节理裂隙叠加复合处往往形成矿囊状或透镜状高品位富矿体;(2)麓池塘锌矿点,矿体走向延长0.5km-0.8km,矿厚3.45m,Zn含量3.60%-8.89%,矿体产出受层位岩和滑动破碎带综合控制。
因此,鄂西南地区今后铅锌矿找矿方向应为鹤峰南部地区应家湾-顶锅园-简草峪-窝使洞一带和恩施白果坝背斜一带,上述两地段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找矿潜力较大,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在上述两地段投入一定量的地质工作,则有可能实现区内找矿突破。
参考文献
[1]龙宝林,刘忠明.鄂西地区铅锌矿基本特征与找矿方向[J].地质与勘探,2005,41(3):16-21.
[2]李金平,刘忠明,杨志甫,等.鄂西地区铅锌矿基本特征[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4,18(增刊):24-26.
[3]刘忠明,余立新,韩培光,等.高罗-西坪地区南津关组底部沉积型铅锌矿基本特征及找矿方向[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增刊):47-52.
[4]刘斌忠,李明龙,刘昌雄,等.鄂西高罗背斜张家坨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找矿潜力分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4,28(5):633-639.
[5]黄桂珍,曹文胜,孔繁河,等.宣恩县埃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找矿意义[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1,25(2):115-121.
作者简介:黄强(1988-),男,助理工程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