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参:他啥都没干,怎么就成了一代名相了

2018-01-24木匠

北广人物 2018年48期
关键词:萧何沛县丞相

木匠

曹参是汉帝国的第二任丞相,第一任是萧何,然后就是他了。

萧何,大家都知道,是汉帝国的开国丞相,也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能相。那他的继任者曹参呢,貌似啥都没干,但在《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汉书》的作者班固眼里,居然也是一代名相!这又是咋说的呢?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曹参并不是个没有本事的人,而且他的本事还不小呢。他跟萧何一样,和刘邦也是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下面的一个沛县)的老乡。最早,萧何是沛县的主吏(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曹参则是沛县的狱椽(相当于县监狱的典狱长),也就是说,萧、曹两人都是在县里吃官饭的人,而刘邦当时不过是个亭长(相当于村长)。不过,他和萧、曹的关系却都非同一般(想必他这个亭长经常是要到县里去办事的,所以自然会想尽一些办法,跟县里的一些官员搞好关系)。

后来,刘邦要押一批囚徒去骊山,谁想走到半道,因天降大雨,道路泥泞,无法按时赶到,按秦律,这批囚徒都是要被处斩的。结果,就逃跑了大半。刘邦—想反正也无法交差了,就干脆把他们都放了。当时,有几十个人愿意跟着他造反,于是,就造了反。造反以后,他們的第—个目标,就是要打下沛县,沛县的县令因萧、曹都跟刘邦友善,就想杀了萧、曹。最后,两人一害怕,就投了刘邦。

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战争年代,曹参南征北战,身披七十余创,“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可谓屡立大功。后来,天下甫定,论功行赏,很多人都说曹“功最多,宜第一”。(不过,高祖最后还是把在“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等方面贡献最大的萧何,定为了开国第—功臣,曹对此也是心眼口服)。

那曹参在当了丞相以后,做得又如何呢?说来也是奇了,竟然是“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且几乎什么事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喝酒。

终于,有官员看不下去了,就来找他,希望他多少也能做点事。他呢?就请人家喝酒,完全不给人说话的机会。再后来,就连汉惠帝都看不下去了,就让曹的儿子回家也劝劝父亲。没想到,曹的儿子回家后见到父亲刚一开口,就被老子给捆了起来,打了二百板子,还斥责他说:“这不是你该管的事!”那曹参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且他都颐到这份儿上了,怎么还被司马迁、班固推为—代名相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司马迁早已给出了答案:曹参打完儿子,转天上朝,汉惠帝就问他:“是我叫你儿子去劝你的,他说了什么,让你如此生气?”曹参则反问道:“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参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上曰:“君似不及也。”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这真是一段有趣的对话。曹参的意思是说:既然高帝与萧丞相都比我们高明,那他们已经制定好的各项政策,我们只要照着去做,不使其走样,不就行了?

事实上,他的这种“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的做法,也的确是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太史公还特举了当时老百姓编的寻躑顺口溜,来证明之:“萧何为法,讲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兔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这就是历史有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曹参非但没有因此而被后人所轻视,反而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扬,因为“萧规曹随”体现的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品德,更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猜你喜欢

萧何沛县丞相
沛县大屯街道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沛县经济开发区多措并举宣安法 高压清剿除隐患
沛县靶向施策 探索“综合治安”新路径
沛县全力推动“9+1”场所防患于未“燃”
宰相和丞相
从猪倌到丞相——悠久的中国故事之一
萧何官居高位有四招
萧何“自污”的政治游戏
汉初以丞相、相国统兵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