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沪高铁镇江段生态景观廊道绿化模式构建分析

2018-01-24毛锁云许强

绿色科技 2018年1期

毛锁云 许强

摘要:指出了京沪高铁镇江段生态景观廊道以“青山绿野,逐色而行”为主题,结合镇江不同区段风貌特征,采用不同绿化模式,通过一年建设、四年管护,目前树木郁郁葱葱、错落有致,建成了一条现代化城市建设和郊野风光相结合的具有镇江地域特色的生态景观廊道。通过对京沪高铁镇江段生态景观廊道景观设计、绿化模式及建设成效的分析,总结了高铁绿化景观建设的一些理念,以期为今后高铁绿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京沪高铁;生态景观廊道;绿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1-0157-03

1 基本情况

京沪高铁镇江段全长74. 74 km,线路之长为江苏沿线6市之最,途经句容、丹徒、润州、丹阳4个辖区。所经区段地形起伏多变,周边环境复杂,植被类型多样。句容段沿线穿过山体丘陵和农田乡村,山林景观资源优越;现状山体多有森林植被覆盖,但有少量采石宕口,土层裸露亟待绿化美化;区段内道路绿化现状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建设。丹徒与润州边界交融,整体地形起伏变化多样,多有丘陵岗坡,农田水系等,自然田园风景优美,富有层次变化,但林带基础较差。丹阳段地形多为平原,少量丘陵岗阜,水网密布,农田纵横交错,沿线平原郊野风光与城区绿化相间,现状植被较好,视野开阔。村落散布,对沿线村庄进行了初步环境整治但总体效果有待提升。京沪高铁镇江段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工程于2012年8月开始规划,2013年3月全面完成工程建设。完成绿化总面积2. 03万亩,其中完成主林带景观防护林绿化面积为1.57万亩,“三网”绿化面积(含村庄绿化面积)为0.46万亩。完成沿线村庄绿化建设20个。工程总投入达5.04亿元。京沪高铁镇江段生态景观廊道建设获得省政府一等奖荣誉称号。

2 生态景观廊道功能设计

京沪高铁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功能定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遵循“景观优美、安全第一、生态优先、效益兼顾”的原则,充分体现绿色景观、绿色出行、绿色设施的生态功能。

2.1 绿色景观生态功能

针对不同区段采用不同的绿化模式,通过合理的树种选择和搭配,使得景观林带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一年四时多姿多彩。绿色景观廊道的建成不仅打造了一条亮丽风景线,改善了高铁沿线周围优美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镇江城市窗口形象,推进了绿色镇江、生态镇江建设步伐。

2.2 绿色出行生态功能

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林带流畅的生态景观廊道有效减缓了乘客的视觉疲劳,减弱了乘客的心理副效应,增添了乘客的安全行车乐趣,有效倡导了乘客的低碳绿色出行观,有效打造了和谐、安全、稳定的绿色镇江“生态名片”。

2.3 绿色设施生态功能

构建常绿和落叶乔木、色叶乔木和花灌木、地被相结合的多样性树种群落展示平台,推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理念,构建公平、共享、共荣的生物多样性绿色设施,可为城市添绿、为市民造福。

3 生态景观廊道绿化模式

3.1 生态景观廊道林带绿化模式

3.1.1 林带结构

基于高铁快速移动的特点,其两侧林带利用林木的高低、树叶的形态和色彩、花灌木的花色和花期采用大尺度、大流线、大层次、大色块,成片、成林规模化栽植,林带宽度红线外两侧50—100 m,宜寬则宽。外乔内灌,林木块状混交,形成立体复层结构,达到结构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景观效果。

3.1.2 树种选择

依据“青山绿野,逐色而行”为主题绿化理念和“四季变化,体现特色”的建设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在山地岗坡处多选用抗性强、耐干旱的乡土树种;水系、低洼地多选用耐水湿植物;背阴处多选用耐阴植物等,充分保证和提高树木成活率。背景林选择常绿/半常绿树种(如雪松、香樟、高干女贞、水杉等)和阔叶落叶树种(如栾树、榉树、无患子、乌桕、枫香等),色叶/开花小乔木选择适应性强、花期长、花色亮、叶色丰富的树种(如紫叶李、合欢、樱花、玉兰、海棠等),花灌木及灌木球选择紫薇、紫荆、木槿、木芙蓉、夹竹桃、红花继木、红叶石楠、大叶黄杨、紫叶桃、红瑞木、鸢尾等。

3.2 生态景观廊道林网绿化模式

3.2.1 林网结构

基于高铁时速快、乘客视野开阔的特点,高铁沿线两侧1 km可视范围内的“三网”(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绿化以生态经济、自然田园、景观优美、郊野风光、水乡风情为理念,农田林网栽植速生树种、乡土树种,网带片点相结合,尊重现状农田地形肌理,营造疏密有致的农田林网,形成疏朗开阔的防护林网结构。道路林网栽植景观树种,林带宽度为5~10 m土树种,以栾树、香樟、合欢等为行道树,其下配置紫叶李、樱花、杜鹃、紫薇、木槿等小乔木及花灌木,种植地被草坪,形成具有景观、生态效益的造林模式。水系林网结合水域文化,临水岸栽植半常绿杉类等耐水湿景观树种以及美人蕉、千屈菜、香蒲等水生植物,形成柔美浪漫的水乡滨水生态风景林的造林模式。

3.2.2 树种选择

农田林网以生态经济为原则,结合农业用地现状,选择乡土树种及三杉(水杉、池杉、落羽杉)等速生树种,网带片点相结合,营造镇江现代乡村的郊野田园风光。道路林网在现状道路绿化基础上,选择三杉、香樟、高杆女贞等高大乔木,下层可散播野生花卉,使其成为连接各村落的绿色通道。水系林网以自然草坡驳岸为主,沿岸种植水生植物,河、库等堤岸选择高大乔木(三杉、柳、枫杨)作为骨架,选择色叶、开花树种(红枫、紫叶李、紫葳、海棠、樱花)做景观提升,打造生态滨水风景。

3.3 生态景观廊道节点绿化模式

3.3.1 绿化结构

根据京沪高铁镇江段的各区段的地段特点,共选择11个重要景观节点,句容段有韩家边节点、六里甸节点、疏港大道/312国道节点,润州段有秀山村节点,丹徒段有经十二路节点、镇江南站节点、京杭运河节点,丹阳段有通港公路节点、丹阳北站节点、杨城村节点,前臧墅节点。节点景观建设作为城市形象展示窗口,其绿化宽度控制线为高铁红线两侧150 m,乔、灌、草、地被的搭配有5个层次。背景树辅以高大常绿乔木与尖塔形高大乔木,中景辅以常绿色叶树种,前景配以开花灌木及小乔木,增强林带边缘处开花、色叶灌木的配置,形成丰富耐看的细节景观;表达主题的特色树种选择呼应各个节点,园林配置,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分明的特色景观生态风景林的造林绿化模式。

以句容段六里甸节点为例,该节点是句蜀路与京沪高铁交叉处的一个重要节点,东西两侧均为山体,分布有六里甸村、朱家边村、水系、农田。该节点可利用的造林面积主要为句蜀路和东侧山体围合内的较为平坦的农田区域,有水塘及少量杨树林(图1一3)。

(1)景观设计手法。征用农田造林,并梳理水系形成景观水面,打造风景林带,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场所。

(2)建设范围。利用山地中的农田区域进行绿化造林,林带宽度100 m以上,宜宽则宽。

(3)景观设计内容。运用大量红、紫、粉色叶/开花植物营造活力热烈的红色景观主题;植物搭配模式为外乔内灌的自然群落式,与周边山林绿化过渡衔接自然;尊重原有农田的梯田肌理进行造林设计;充分利用现有水面进行景观品质提升;龙王山的裸露岩石面进行垂直绿化改造。

(4)绿化模式。背景林为常绿大乔木/落叶大乔木(尖塔型、宽冠型)+高灌或小乔十低灌木十地被。特色树种有垂丝海棠、紫玉兰、紫荆、碧桃、丹桂、紫薇、火棘、等。骨干树种有乌桕、广玉兰、雪松、池杉、水杉、淡竹等。

3.3.2 绿化树种

绿化树种更加丰富,外景配置乔木树种,规格要求偏高,乔木胸径达10~15 cm,重要节点处少量点缀胸径20~30 cm大树,主要有榉树、乌桕、银杏、无患子、栾树、广玉兰、香樟、水杉、中山杉等。中景配置色叶小乔木或高大灌木树种,主要有五角枫、白、紫玉兰、金枝槐、樱花、桂花、海棠、紫叶李、高杆石楠等。前景配置花灌木、色块、球类等树种,主要有木槿、木芙蓉、紫葳、海棠、山茶、紫荆、茶梅、夹竹桃、红叶石楠、红花继木、连翘、迎春等。水景配置金丝柳、昌蒲、芦苇、美人蕉、水葱等水生植物。种植密度较小,株行距为2m×3 m~3 m×4m,使得景观效果尽快呈现。

4 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后期管理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生态景观廊道建成后的管护好坏直接影响建设成效。为此,镇江市各地林业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同施工单位签订管护责任書,同时将绿化管护列入沿线乡镇农服中心年度考核,要求及时反馈管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施工单位做好绿化管护。各地县级林业部门遇到干旱、强降雨、高温、低寒等恶劣天气及时发布信息通知施工单位做好日常管护工作。绿化施工单位三年管护合同期满后,各地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力量进行检查验收,对照施工工程量,对林木生长量、成活率、保存率进行综合验收。验收合格后交付各地政府,由各地政府交付园林、城投、城管等部门进行后续管护。

5 生态景观廊道建设成效分析

京沪高铁生态景观廊道通过一年建设和四年管护,其生态、景观、形象效果已展示在人们眼前,其亮丽风景线犹如一道彩虹贯穿镇江境内,让人称赞咋舌。一是景观亮丽。林木生长葱茏,生机盎然,高铁沿线四季常青,花海绽放,形成了景观独特的绿色长廊,展示了绿色镇江、生态镇江建设的靓丽“生态名片”。二是生态宜人。高铁景观主林带与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的有机融合,提升了高铁沿线周围环境质量,提升了高铁沿线周围人们生活质量,节点绿化的景观建设更是成为人们休憩的理想场所。同时也为驾乘人员舒适、轻松、安全出行提供了有效保障。三是设施多样。京沪高铁生态景观廊道通过林带、林网、各区段绿化、多节点绿化模式构建,其乔、灌、草、地被的合理配置,充分体现出物种多样、景观丰富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理念,为镇江城市绿色发展、生态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廖晶.东戴河新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J].绿色科技,2015 (5):131,133.

[2]水馨,李俊锋,基于景观生态指数下的城市绿道网络规划评价及优化研究:以潮州市为例[J].绿色科技,2016 (14):214.

[3]林琨.福州市城市生态廊道景观结构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