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动景观的高速公路视觉感官体验与生态记忆美学
2018-01-24冯雅
冯雅
摘要:指出了高速公路景观既可作为一个安全性景观,也是一门动态的视觉艺术,从视觉美学与生态美学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司乘人员的安全性驾驶和出行体验,提出了最大限度地复原原生态地域的整体景观,以提升整个公路道路的沿线景观画质感效果与动态美感是高速公路作为流动景观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流动景观;高速公路;动态视觉;生态记忆
中图分类号:U412. 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1-0155-03
1 引言
高速公路景观既作为自然生态中的一分子,就意味着公路景观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当地整体景观的特征。就景观主体而言,高速公路景观并非只是简简单单的做成某种样式或者物质,而应该在景观汇总充分融人人的视觉感受以及空间体验,公路景观应当具备多样化的功能,从而满足多元化的需求,这些功能主要包括美学、生态以及人文方面的功能。所以,在设计高速公路景观时,要注意结合这两种属性:首先是自然属性,也就是说高速公路景观应该是一个可感受因素,它也具有色、体、形,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因素;其次是社会属性,也就是说高速公路景观也应该具备景观效应,应当包含相应的社会文化内涵,它可以提高整个周边环境质量,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与生态修复功能,并具有美学欣赏的价值。
2 诠释流动景观
每一道高速公路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承载着旅途的风光又是一条绵延着当地特色的文脉。人们在高速公路中的状态大多以高速的动态下行驶,及少量时间的慢行半静止状态,沿途的公路风景无疑是司乘人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视觉享受,在高速行驶的状态下,沿路景观犹如一道流动的景观,具有流动感,形成了像电影模式似的播放状态,沿途中的短暂休憩也如电影画面的定格、缓冲,周边的公路景观也成为了一种视觉美的欣赏。在追求安全性的高速景观的同时,既要考虑到生态景观与视觉体验的效果,又要考虑到整个高速道路景观的特殊地域文化性。如同每一部电影都是不可复制,不可雷同的,作为沿路景观须有独特性,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千篇一律,每一条高速公路都是独特的,融合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并带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及艺术感的风景线。
2.1 流动景观
什么是“流动景观”?从字面上的意思包含“流动”、“景观”两个名词,“流动”指不固定,经常变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一个相对运动的过程,根据参照物而定。而“景观”包括很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范围较广,也泛指整个自然及人文景色。顾名思义,也就是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动态的包括自然、人文在内的所有可视的景色。
2.2 高速公路景观现状及其研究
国内概况: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交通线的布置,显而易见,高速公路是首当其要的。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在公路建设方面也日趋完善。但绝大部分的公路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只关注了项目的工程性能,对于公路周边的居民以及司乘人员的心理与视觉的体验反而并没有考虑到位;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投入资源来保护或者绿化公路周边的生态环境、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公路附近的景点,导致沿线地区的生态景观质量大大下降,从本质上讲,这对于我国公路建设与生态景观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有极大负面作用的,也并不具有一定的视觉美感及生态恢复。熊广忠教授曾提出道路美学这一概念,认为在设计公路景观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随着时间的变化,道路和其周边环境的思维空间景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要实现真正的公路绿化,必须要深入理解动视觉原理的相关内容。而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涉及到多项要素,最终设计出的方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技术含量,除此之外,还必须能够满足多元化的需求。根据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研究对于公路景观的研究选择的侧重点是非常多样化的,其中大多数都从如何保护景观环境以及公路绿化等层面进行了研究,然而关于高速公路景观如何系统性的进行设计还尚未有一个统一有效的结果。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绿化在交通功能和景观效果方面考虑的比较周全,但在生态效益方面做的还不够。高速公路原本就是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融合于环境中,是一个地区通往另一个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传送带。而国内的绝大多数公路缺乏一定的特色,沿线风景也缺少画面感,固定模式的复制道路建造,我国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目前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亟待深入研究并全面改善。
国外研究:国外的公路交通行业对于公路沿线生态景观是十分注重的,比如说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通常情况下,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在公路工程刚启动之时,就提出了公路建设必须确保不会对生态、景观以及交通附属设施的功能造成破坏,公路必须能够与两侧环境达到协调共生状态,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希望公路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自然环境中去。
3 流动景观的营造
高速公路景观本身就是安全景观,首要保证在安全的基础上,去追求更深层次的生态恢复及审美文化,潜移默化地将地域文化渗透到司乘人员中,带给人视觉与心理美的享受与体验旅途风情文化。
3.1 审美心理学视角下的动态视觉感官体验
(1)地域性。整一条高速公路如同一条连接線,从一头联系到另一个地区,承载着两地的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多样性。不管是绵延的山脉还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或是平原小山丘等等,无一例外的都展示了不同的地貌风情。
(2)主体性。是以人为主体,就人的角度看待整个沿线景观的地形起伏变化,植物群落的排序,周边的风景等等。就主体而言,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及审美标准。在驾驶旅途中能根据不同的沿路景色,加以记忆,评价与感知。人们在开始进入高速口时,便会对其见到的客观环境产生一个初步印象,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天际线,沿路植物景观,视觉导视牌或是道路的顺畅性等等都会影响到司乘人员的心理反应,进而也会产生一定的审美评价。
(3)动态性。无论是在行驶的过程中,以车辆作为参照物,还是就景观本身,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景观,季相变化,气候水文的影响,还是周边动植物的变化,这是一个时刻动态的过程。而人的视线也绝非是一个静止的状态,他是始终变化流动的。人在车辆中,即使中间有缓慢停车等情况,在浏览整个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时属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当然,视线的方向变动不一样,如从左至右,还是从上至下等,给予人的感受也有差别,根据视线的不同,相对应的感受也会随之变化,正如同在旅途与返途的过程中,人的感知也不尽相同。
(4)艺术性。随着车辆的行驶过程,沿途的风景也如同一幕幕的电影画面从眼球流逝,构成的是一组组具有画质感的宣传片。地域的不同,也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景,每一条高速公路是大地景色的组成部分,也可视为一种大地艺术的曼延。
3.2 生态记忆下的美学情感与感知
一方面是人在旅途的跨地域审美,一个有感知的人物主体,从一个地方往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中,从沿途的景观建筑及周边环境的变化中,能体会到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与文化的异同之处。而另一方面,也是人在归途的跨文化再认识。千篇一律的公路景观设计,不仅让人感觉到乏味,枯燥,毫无记忆性可言,更无标识性与代表性。在往返过程中,应体现不同的行驶体验与深刻的记忆,对沿途路经的地域有新的文化再认识,对于再次旅途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3.3 生态美学应用于高速公路景观视觉的要素
将生态美学应用于高速公路景观视觉中时,高速公路景观呈现出曲直有度、延绵不绝的特征。
3.3.1 曲直有度
高速公路景观中,最大的一个视觉特点便是景观曲直有度。高速公路景观并非一段路程,而是很长一段。再加上高速公路所经过区域复杂,景观呈现出曲直有度的特点。如图1所示为高速公路景观呈现出曲直有度特点。
高速公路景观的曲直有度,是随着高速公路地形特征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景观设计时,应坚持如下几点原则。
(1)导向性原则:首先应坚持导向性原则,即不管景观如何设计,都应为高速公路中行驶的汽车提供导向作用,视线景观设计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时,为了保证景观的和谐、统一,在设计时应坚持整体性原则,让所经过的高速公路景观不显得突兀,从而营造出和谐的景观。
(3)节奏性原则:坚持节奏性原则能彰显出高速公路景观的特点。一层不变的景观设计,会让长时间在同一种景观中的驾驶员产生视觉疲劳,因此为了提高行车安全性,应坚持节奏性原则,注重景观的动静结合,体现出景观的节奏性,为驾驶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行车环境。
(4)简约性原则: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时,还应坚持简约性原则,即各项景观不应过于繁琐、复杂。繁琐、复杂的景观会影响驾驶者的视觉效果,因此景观应尽可能的简单,为驾驶者营造一种简单的视觉环境,减少视觉疲劳。
3.3.2 延绵不绝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虑植物筛选问题,对其选择原则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一要重视对原生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二要加强对本地物种的运用;三要尽可能提高物种多样性;四要尽量模仿建设前或临近区植物群落的组成,以顺应群落的自然演替,实现原生物种的逐步恢复,使整体生态效益达到最佳。植物选择这一问题的完善,为绿化工程中其它环节的继续探索奠定了基础,将会共同推进保护、改善和恢复原生生态环境这一绿化功能的实现,最终达到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彦晖,高速公路景观区绿化设计及养护[J].绿色科技,2016(11):161~162 ,164.
[2]王富河,赵莲花,官义东,等,高速公路绿化工程设计技术探讨[J].綠色科技,2013 (11):126—129.
[3]张媛媛,朱军.浅谈城市道路景观营造要素[J].绿色科技,2013(10):112~113.
[4]许金良,王荣华,冯志慧,等.基于动视觉特性的高速公路景观敏感区划分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5,15 (2):1~9.
[5]张奕.沪昆高速公路平坝段沿线景观的整治规划思路[J].建筑知识,201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