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废弃铁路景观更新设计探析
2018-01-24纪亚丽张耀
纪亚丽 张耀
摘要:指出了随着城市交通方式多元化发展,铁路也慢慢退出了公众的视野,使得城市中有大量的废弃铁路存在,由废弃铁路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公共环境、城市风貌、社会和谐的问题。因此,将废弃铁路改造成具有生态型、美观性和文化性的景现模式是目前的主流方向。对城市废弃铁路景观更新设计进行了研究,并且结合国内外的案例,提出了我国适用的铁路景观更新模式。
关键词:废弃铁路;景观;更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1-0128-03
1 引言
随着交通方式多元化发展,城市中心地带会出现大量废弃铁路,废弃铁路都面临着改造更新设计。绿色再生设是废弃铁路景观再生设计的主要发展模式方向,而且绿色再生的观念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铁路景观更新主要是将城市铁路文脉与绿色生态结合。保护、更新、改造是实现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积极大力保护历史文脉,弘扬城市特色,是废弃铁路更新设计的基本宗旨。首先对城市废弃地铁路更新设计的概念进行解析,首先是理论基础的研究分析,其次就是对国内外的一些同类案例进行了解和接触。在进行充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废弃铁路和周边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再根据不同进行景观特征解剖。通过景观更新设计,可以将城市的演变和城市的发展,展示给年轻人一代人,更是具有跨时代和历史意义,将整个社会朝着积极有序的方向推进。
2 城市废弃铁路景观更新设计主要相关概念
铁路废弃地,顾名思义铁路废弃地属于工业废弃地的其中一种,是属于交通运输道路的一种类型,由于包含铁路的特征和工业废弃地的定义,将其定义为承担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任务,后来因为长期搁置不用和上层规划变动变成工业废弃用地。景观更新是对现在的城市环境和满足居民生活环境进行调整和改变,是对现状进行分析,进行有选择的保存、保护并通过各种方式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的一种工作。主要是包括保护现存具有保存价值的景观,改造现存的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改造空间。最后整治一些小范围和小规模的不合理。绿道概念起源于美国。奥姆斯特德早期公认的绿道运动的开创者,他在波士顿公园的规划中用林荫大道将公园与城市联系起来,这个设计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第一个绿道设计。绿道从整体上来说是打破了城市景观的形态,而且更新城市形象,给城市带来绿色健康、排列有序的新面貌。目前绿道建设在欧美国家十分盛行,在绿道的研究上面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绿道的定义有许多分类标准,例如其功能定位、历史原因、地理位置等不同因数。例如,根据其功能定位和历史因数可以有,城市休闲绿道、历史景观绿道、生态景观廊道等。城市绿道建设的过程中,有许多目标存在冲突,尤其是人们休闲游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两方面,需要通过人类合理规划来管理协调。绿道具有以下的功能:①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绿道不仅能够保护自然水资源而且还能净化空气,吸收大气污染物。保护生态多样性,建立景观生态廊道,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②提供更多的休闲场所,随着现在来对于休闲需求的增加,所以运动休闲场所的开发也促进了绿道的开发。绿道设计可以为市民提供散步、跑步、骑马等活动,帮助人们亲近自然。③历史文化价值是绿道的主要发展方向,命名为遗产廊道,这是遗产庇护和绿色通道的结合产品,给这些历史文化产业增加了绿色气息,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和社会意义。④绿道是基础设施功能的一种方式,既可以防干旱、抗风沙,也能够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难的能力。
3 城市废弃铁路景观重构方法研究
我国目前城市废弃铁路景观更新设计的主要发展模式,首先是对于城市地域文脉的尊重,本土材料的运用,场地和人的互动关系的加强。强调美学价值和恢复城市活力,是城市废弃的主要方式,最主要的是将废弃地成为人群居住地和富有城市活力的一个地区。通过基于历史文脉为基础,运用文化保护、生态恢复和精神场所恢复等方式建立完整的城市体系,以此延续历史,发展城市文脉。
有选择性地选取好的文化遗址保留是文化改造的基本方式。在废弃铁路景观中,选择保存原有列车头、月台、火车皮、灯塔、铁路等遗留物,能够体现铁路特色文化痕迹,保留原有历史记忆和特殊铁轨文化情感的场所。
重新建立废弃地的生态平衡,通过尊重场地自然植物和生物疗法,处理污染环境和改善土地污染改善周边环境和改善周边生物多样性[1]。并且运用网格绿道理论,增加周边自然要素的链接和减少景观破碎化[2]。运用绿色生态的原理,注重使用当地植物和体现植物自然形态,体现生机勃勃的景观形态。运用现代设计的语言元素,低能耗、低成本、低开发打造景观设计理念。
本土文化恢复是将废弃场地内原有有价值的因子重新组合,再设计。根据整体保留、部分保留和建筑物保留的方式,将实现景观和生态一体化的功能,保留对场地的准则和师承自然的方式对废弃场地进行整合功能和生态保护。于此同时,要注重典型要素,即在铁轨节点处设置地标性景点,增加特色铁路景观,加强场地空间的停留感和怀旧情怀。俞孔坚老师的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设计的理念主要是尊重历史和延续场地文化,通过对本土植物物种的运用、加强场地特定文化历史感,适应滨水景观的空间设计,满足城市美学、基本功能和绿色生态的要求,体现了“野草之美”和“足下之美”[3]。景观材料主要是体现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在选择植物树种的时候尽量选择以乡土树种为原则,主要是以下因素造成:首先,本土树种对于其他树种而言,价格低廉,而且由于完全适应当地环境,更加体现生态功能;第二,本土樹种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域特征,这能够塑造和体现地域特色。以原始景观格局、历史人文和本土生态植物为设计规划背景,主要是对原始场地内有历史因数和有价值场地等元素进行保留、分解和自由组合,使废弃铁轨场地适于当代景观的功能、审美、和结构组成。增加原始废弃场地的可理解性,将旅客、列车、司机、铁轨和景观进行联结。
然后,进行整合,城市废弃铁路景观再生改造主要是综合城市总体规划,考虑城市发展规模、空间结构,周边环境和整块区域的功能进行有机的调整。将结合风景大道和地域文化,有效发挥城市观光和铁路运输的双重作用,既解决了城市废弃地不美观的问题,又起到了积极宣传地域文化的作用;通过保持原有的本土植物、特色铺装和城市空间界限,达到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从而形成区域景观的整体性、连通性和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城市空间的串联性;也可以将铁路废弃地与商业空间相结合,可以发挥景观规划中商业和文化相结合的模式。我国有许多废弃铁路和商业结合的经典案例可以借鉴,如陇海商业步行街和安徽芜湖的凤凰美食城等,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商业办公、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街道。
最后,主要是以铁路遗产为核心,丰富城市文化内容,最主要是构建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主要突出城市废弃铁路文化特色。主要是改变城市废弃铁路废弃地的空间质量。主要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现在国际上大部分都是采用旅游休闲开发的规模体系。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纽约曼哈顿高线公园,它是将废弃了将近30年的城郊高架铁路改为建一座极具特色的高架公园,主要是为周边社区学校提供新鲜的蔬菜和免费的电能,还是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充分发挥了休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本的日本岚山嵯峨野观光小火车和巴黎的巴士底步道改成艺术街区,同样都是当代城市废弃铁路更新设计的优秀案例。
4 废弃铁路景观更新重构设计
绿色网格生态系统发展的方向是人们生活的物质载体,主要是由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类型组合而成。城市及周边环境的绿色生态景观系统是由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绿色斑块元素组成。绿色生态整合废弃工业景观和城市空间的关系,可以加强城市之间的连通性和城市文脉延续感[4]。
城市人文历史文化是当代废弃铁路景观营造的一个重要发展点。从每个区域中寻找它的特色元素和精神表达方式,从绿色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取铁路景观中的工业文化和自然景观。因此,在城市铁路景观更新设计中,应该提取当地特色工业元素,深入发现城市空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本质,从而合二为一成为场地特有的符号[5]。
在铁路景观场地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市民参加景观互动的积极性,发现铁路景观的历史、景观认同感。重新赋予铁路新的价值,使其注入新的血液。由于废弃铁路贯穿很长的一条线路,因此每段设计都应该表现出每一段的特点,而不是每段的规划都千篇一律,实用性和区域化都是规划考虑的主要因素。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感受和外地游客的體验感,注重铁路规划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和功能的定位,以增加场地的景观活力。对于不同人的不同心理需求,特别是考虑到社会弱势群体老人和孩童的心理,规划不同的定位。
5 结语
铁路废弃地本身就带有神秘的工业气息,特别是火车、铁轨这些人们不常见得元素对公共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公众提供特色景观体验区,铁路景观更新能为公众带来更高的精神需求。在铁路废弃地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的同时,尽可能的发挥铁路景观中的工业元素,保留原始荒废的因子,能使铁路景观和公众产生亲密的互动关系。
在我国基本国策的支持下,废弃铁路景观中的设施可以由其他需要再次利用,这对废弃铁轨的再设计是非常有利的一点。对于原场地中设施保存程度差的铁路景观,应该挖掘城市废弃地中的特色元素,并且用其他方式回忆曾经的火车,原始的景观风貌,打造原始工业气息景观。同时,将铁路周边绿地广场改造成特色景区,用来丰富景观构造。作为新一代的景观设计师,主要责任应该在看到目前城市空间逐渐紧张的情况下,应该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善于发现城市废弃工业空间,并努力改造成既具有工业气息有绿色生态的景观格局,又给公众一个良好的环境,为解决城市污染问题付出努力,是身为一个景观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琼,张颖,郑凯.串起城市破碎景观的蜥蜴——城市废弃轨道空间生态重构[J].安徽建筑,2009(5):9.
[2]董蓉.基于绿道理论的浙江省废弃铁路改造与利用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8—11.
[3]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江公园设计[J].新建筑,2001(5):17~20.
[4]潘柳,城市废弃铁路更新改造方法[J].山西建筑,2014(6):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