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艺术至境美学原理下的乡村景观设计方向研究
2018-01-24殷正琳丁山
殷正琳 丁山
摘要:阐述了乡村景观中艺术至境的概念。将原本运用于美学中的艺术至境原理转而运用于乡村景观中,从而将乡村景观的设计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乡村景观设计往往只注重外在形式美,忽视了整体的意象设计,造成千村一面、缺乏内涵的现象出现。因此,重点探讨了意象和意境理论体系、乡村景观中创造意象和意境的设计原则,以及营造手法,使乡村景观设计在注重经济发展、追求功能形式的同时,向更高的意境层次发展。
关键词:艺术至境;意象;意境;乡村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1-0099-03
1 乡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我国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社会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2005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均有显著的提高,这是乡村建设积极有利的一面。但同时也为乡村景观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1)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无论是政府、投资者还是居住者,都不计代价地挖掘着乡村的生产价值和经济价值,甚至不惜毁林伐木、填湖造田,把污染带进村中,使乡村原始景观遭到严重破坏。而乡村本应具有的生态美学价值不受重视,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遭受着严重威胁。
(2)有些政府与开发商虽已意识到突出乡村景观特色的重要性,但对当地特色定位不足,造成乡村“千村一面”的雷同开发模式,使得乡村独特的景观意象消失于新建楼房与建筑垃圾之中。
(3)规划设计者对当地乡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理解不足,与村民缺乏沟通,生搬硬套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导致乡村景观面无表情,置身乡村的居民、游客场所感不强,乡村失去重要的意境美。
以上这些做法绝不是建设具有乡村原有特色,保护乡村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的正确选择。因此,要从分析乡村景观意象和意境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手法人手,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乡村景观建设的可行之路。
2 解读乡村景观的艺术至境
2.1 对艺术至境原理的认识
意境是美学中的最高境界,由一般的艺术形象上升为具有意境的艺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可称之为艺术至境[1]。通常将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归为3个结构层次:艺术至境源于形象,通过审美主体即人的心理作用上升为意象层面,使得人景交融,生发出境外之意,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意境。因此,可将艺术至境结构层次归纳为形象意象意境。
2.2 乡村景观的艺术至境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首先看到的是乡村形象,它是乡村景观设计的基础,是创造乡村意象、意境的主体条件,包括建筑物、自然资源(自然山水等)、乡土植被、基础设施等元素构成的具象事物。人在进行审美感知时,将直观看到的城市形象通过联想留下心理印象,这就是乡村意象。“象”就是指乡村形象,而“意”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它不同于乡村意境之处主要在于它不涉及人的内心世界,乡村意境往往寄托着人们的情感、观念等,然后在设计师的深化与引导下,使人在欣赏乡村美景时融情于景,引起共鸣,甚至感悟出人生哲理,获得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
3 乡村景观意象设计
1960年,在凯文·林奇出版的《城市意象》这本书中指出:城市对大众来说,具有“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特点”,城市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感觉形象,即是所谓的城市“意象”[2]。与城市意象相对应,乡村意象是乡村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在人们心理上留下的直观印象。乡村意象的产生借助了富有特征的物质形态即乡村形象,传达出审美内容的特点感知信息,因此乡村意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1 乡村景观的意象元素
(1)自然景观:乡村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动植物等要素,它是乡村的基础与本底,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并给予人们优美的视觉与精神享受。
(2)农业景观:农田生产系统是农业开垦的重要场所,是世世代代辛勤耕种的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农耕文明历史,因此也属于乡村景观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3)建筑景观:乡土建筑大多由使用者自主建造,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称其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居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它是影响和决定乡村特色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乡村整体意象的关键部分。
(4)聚落景观:聚落实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关系,乡村聚落是指祖先们与其生活的环境所产生的依附关系,不同的地区根据不同的情况又形成独特的聚落形态,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乡村聚落景观不同于城镇聚落的统一拘谨,更加地自由灵活,包含了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宗教文化等因素,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乡村聚落景观意象。
3.2 乡村景观整体意象设计原则
在进行乡村景观設计时,不能只是将每个元素单独罗列出来,而是应该将其作为整体来考虑,而营造整体的乡村景观意象需要遵守一些具体的设计原则。
3.2.1 改造自然和尊重自然的辩证关系
乡村景观设计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首要目的的设计,在规划建设中要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做到最小化,尊重自然景观原始面貌,以向人们呈现出最佳的视觉与精神享受。
3.2.2 易识别性
在目前的乡村景观设计中,广泛存在雷同复制村庄品牌形象的现象,造成千村一面、毫无识别性的问题出现,往往到达一处村庄却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因此,应注重其易识别性,通过单个意象元素的个性化设计以及各元素之间的优化组合,形成鲜明的意象性。
3.2.3 符合乡村传统的历史文化
乡村传统历史文化包括历史传统、民俗民风、宗教信仰等,是当地村民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在设计中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丰富当地村民生活,重整精神家园,才能具“形”于“神”,将意象设计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4 乡村景观意境营造
意境是艺术至境思想的最高境界。意境的体现必须有使用对象的积极参与,这是一个从设计到欣赏的复杂过程,成功的意境设计能够能动地争取使用对象的参与,即是触景生情。
4.1 物质层面的乡村意境营造
4.1.1 水体景观的营造
水象征着生命与活力,在乡村景观设计中,水体作为乡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不可或缺。水体分为静态水(湖、池、塘等)和动态水(河流、瀑布、溪流、泉水等)两种形式进行意境营造。静态水是乡村水景的特色,通常给人以清澈、平静感。在营造时,可在水中饲养野生动物,水边种植乡土树种,形成植物群落,将原生自然驳岸加以改造、修饰,形成富有乡野趣味的曲折驳岸,营造出安静祥和、生态自然的意境。而动态水则采用突出水体流动感的方式烘托氛围。如在河边放置水车,通过石头的叠加造成叠水效果,通过这些形式产生飞溅的水花与潺潺的流水声,给人以灵动活泼的氛围。
4.1.2 植物景观的营造
植物是乡村景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植物具备色、香、形、声等多种属性,人们在欣赏植物景观时会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情趣抱负融情于景。如人们看到松树会想到它的坚贞不屈,看到荷花会想到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看到菊则会想到它的傲骨凌霜……这些都会引起人们内心丰富的联想与共鸣。可选择在滨水傍河处种植柳树、桃树,显示早春的生机盎然以及青丝拂崖的意境;在乡村路边栽种杜鹃,有“群芳争艳、妩媚多姿”之意,以怡悦路人;在水塘中种植荷花,表达“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品质。
4.1.3 建筑景观的营造
民居建筑是乡村最主要的景观符号来源,它高度实用,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其独有的特色。因此,在做建筑改造或新建时要充分考虑到它的空间布局、材质与色彩,形成具有明显地域标志的景观意境。还有建筑小品虽不如乡土建筑那般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但也是不容忽视的细节之处。在采用建筑小品时可选用极具乡土气息的材料,如木材、石头、稻草、竹编等,给人朴质无华、纯真自然之感。
4.2 精神层面的乡村意境营造
乡村意境的营造不仅表现在具象的物质形态方面,更应注重内在的精神层面。
4.2.1 乡村文化符号的应用
乡村文化符号在这里是指具有易识别性的只有乡村才具有的元素,让人一看便能联想到乡村。它是乡村历史沉淀的精炼语言,有利于乡村氛围的意境表达。它既包括乡村人们生产生活的文化设施、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如镰刀锄头、蓑衣斗笠、水井草垛等属于具象范围的事物,又包括抽象文化符号中的传统民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如花灯剪纸、农时节庆、门神版画。这些具象或抽象的文化符号本身就富含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再将其加以提炼润色,灵活运用于乡村景观设计当中,既延续了当地历史文脉,又加深了群众归属感。
4.2.2 艺术作品的传达
艺术作品作为文化传达的方式之一,对意境的渲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艺术作品主要包括乡村文化的文学、绘画作品及民间戏曲、唱词等。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用艺术作品来表达乡村意境的形式有很多,可以从诗词歌赋中提炼乡土景观元素,再现原始乡村生活场景,使人能在景观与诗歌的穿梭中领略意境之美。也可通过绘画作品、楹联刻石等更加形象地将乡村美景描绘出来,给人以乡村景象的联想。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一定要保留乡村特色元素,以突出它们在乡村景观中的人文标志作用。
4.2.3 乡村文化活动的参与
乡村意境营造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对乡村文化的提炼与传承,而文化的传承又要通过人与景的情感互动来实现,这种互动的直接表现就是观景者可参与到景观所现的意境氛围之中,在观景的同时,有所感悟,引起共鸣,释放内心的压力与愁绪。在乡村中开展一些田间劳作、果树采摘等生产性体验,或参加民俗文化活动,品尝乡村美食等这些具有乡村生活氛围的活动,唤醒人们对乡村最初的记忆,记住“乡愁”。
5 语结
随着人们对钢筋水泥城市的审美疲劳,乡村景观的自然野趣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而现在的乡村建设往往只注重形象效果,而忽视了“形”内在的“神”。艺术至境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但长期以来,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这一理念却没有广泛地体现出来。我国园林设计之所以在世界园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其在设计中处处充满着意境设计。由此可见,将艺术至境原理引入乡村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本研究在參考了前人在各个领域对艺术至境研究的基础上,将艺术至境原理运用于乡村景观设计当中。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但只是在理论上大致进行了初步探索,大量的研究工作还有待继续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邵靖.城市滨水景观的艺术至境[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王印传,陈影.曲占波,村庄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4]倪静雪.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5]殴阳,城镇景观设计中乡村意境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6]丛昕,董婧.从山水田园诗看乡村景观意象的营造[J].艺术百家,2013(7):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