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史中的狄仁杰

2018-01-24

北广人物 2018年50期
关键词:狄仁杰陛下武则天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狄仁杰通过明经考试,步入仕途,担任汴州判佐。唐代科举考试,一为进士科,一为明经科,因为前者的考试难度较高,录取人数较少,所以当时中进士者,授予的官位较高,中明经者,授予的官职相对较低,可以说狄仁杰初入官场时,担任的是一个青衣下僚(唐制,五品以上者穿红袍)。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他推荐狄仁杰担任并州都督府法营。

整肃纲纪

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狄仁杰由于政绩卓著,在唐高宗仪凤年间升任大理丞(大理寺卿的助手),一年之内审理判决的积压案件,所涉17000多人,没有一人认为断案不明而要求上诉的。当时的尚书省左司郎中王本立倚仗着皇帝宠信,骄横跋扈。狄仁杰上书弹劾王本立,请求将其交付法司审理。但唐高宗李治却下诏宽宥。狄仁杰进谏道:“国家虽然缺乏人才,但却不缺少王本立这种人。陛下为何要爱惜此人,而亏损王法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宽赦王本立,就请把臣放逐到无人之地,作为以后的忠贞之臣的警戒!”王本立因此被治罪,狄仁杰获得了正直敢谏的贤名。

狄仁杰执法严格,并不以皇帝的好恶来解释法律。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部下不慎砍伐了昭陵上的柏树而获罪,唐高宗李治下诏要求立即处死他,狄仁杰上奏说此人罪不当死,依照律法应该免官。李治气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须处死他。”高宗皇帝以孝行作为定罪的依据,左右群臣都不敢反驳,只有狄仁杰正色说道:“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如果处在桀纣时代,的确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千那样被杀掉。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定罪时并没有将盗贼砍头示众。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辛毗等人。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使陛下背上无道恶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渐渐消解,权善才因之免于一死。

镇抚地方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被外放为宁州刺史(今甘肃庆阳附近),任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深受西北少数民族同胞的爱戴,宁州百姓立碑勒石,以颂扬他的德政。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充任江南巡抚大使。当时,江南之地遍布淫祠(指民间自行设立、不在祀典的祠庙),百姓们供奉的神祗众多。狄仁杰下令焚毁淫祠一千七百余所,只留下四所祠庙,以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员。不久,狄仁杰又改任文昌右丞(即尚书右丞)。同年九月,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治今河南汝南)。当时,由于武则天以周篡唐,并大肆屠戮李唐王室,于是越王李贞以恢复大唐的名义,在豫州起兵反抗武则天。宰相张光辅率军平叛,却军纪废弛,部下大肆劫掠地方。狄仁杰正言斥责张光辅:“您率三十万大军平定叛乱,但却不能约束士卒,反而纵容他们对百姓施暴。越王李贞祸乱河南,现在死了一个李贞,却又生出了一万个李贞。那些被胁迫造反的入主动放弃城池,归顺朝廷,您为何还要纵容将士,去杀良冒功呢?您就不怕民冤沸腾,直冲九霄吗!我如能请来尚方剑,必要斩杀你这罪人。”张光辅理屈词穷,不能对答,但是怀恨在心,回朝后弹劾狄仁杰出言不逊.侮辱宰相。狄仁杰因此被贬为复州刺史。

累官宰辅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刺史。当时,前任刺史为了抵御契丹,尽驱百姓入城,缮修守城器具,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狄仁杰到任后,组织军队戍守,让百姓返田耕作,魏州百姓无不欢欣雀跃,争相立碑颂德。孙万荣闻听狄仁杰被起复,也不战而退。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大都督,获赐紫袍、玉带。武则天还亲自在紫袍上题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全唐诗》收录),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突厥在杀掠一番之后,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县西)退回漠北。狄仁杰率十万大军追击,但未能追上。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让他安抚河北。当时,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胁从,在突厥退军后害怕受到牵连,纷纷逃匿。狄仁杰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诸州百姓,使他们回乡生产,百姓们都盛赞狄仁杰的贤明与朝廷的仁德。

解梦复唐

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都希望自己可以被册立为皇嗣,以便在武则天百年之后,继承帝位。武则天担心李唐贵族清算,也有意将皇位留给武氏一族,于是询问宰相们的意见。宰相狄仁杰坚决反对立武氏为皇嗣,另外一名宰相张柬之也持相同的意见,武则天见宰相都不支持自己,于是默然無语。入夜,武则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一只大鹦鹉色彩绚丽,正待展翅高飞,却发现两翼全部折断,难以飞翔,便让狄仁杰解梦。狄仁杰道:“武是陛下的姓氏,两翼是指二子。陛下现在只有庐陵王、相王(李旦)二子,只要起复二子,两翼便能振作。”

狄仁杰解完梦境,又道:“太宗皇帝(李世民)栉风沐雨,亲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传于子孙。先帝(高宗李治)将二子托付于陛下,陛下现在却要把天下移交给外姓吗?况且,姑侄与母子哪个关系更亲近?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太庙。若立侄子,从没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武则天对此表示不悦,道:“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预。”狄仁杰却道:“王者四海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为四肢,犹如一个整体,况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后来,武则天逐渐醒悟,派使者前往房州,将李显接回洛阳。可以说唐中宗李显后面能够复位,狄仁杰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狄仁杰去世后,则天皇帝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谥日“文惠”,武则天坦言:“朝堂自此空矣!”中宗李显即位,追赠狄仁杰司空。睿宗李旦即位,又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哀宠冠当世。后世也只有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能与其相提并论。放眼大唐,狄仁杰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辅佐武则天治理中枢,复兴大唐,功不可没。同僚蔺仁基赞美狄仁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这并非谬赞,并非恭维,历史的长河早已证明了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猜你喜欢

狄仁杰陛下武则天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国王陛下的畅销书
MYTH AND MECHAS
武则天的遗嘱
陛下
武则天陵墓前“无字碑”解读
武则天与文化中国
短文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