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祝希娟 一朵琼花分外红

2018-01-24彭立昭

北广人物 2018年50期
关键词:电影明星琼花娘子军

彭立昭

在中国电影界,《大众电影》“百花奖”是新中国第一个由观众决定的电影奖,它和奥斯卡奖、金棕搁奖、金熊奖、戛纳奖一样,在观众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56年前,首都街头,人们争相购买附有第一届电影“百花奖”选票的《大众电影》杂志,认认真真地填写“百花奖”选票,有近12万名读者参与了评奖。1962年的5月22日,《大众电影》“百花奖”授奖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隆重举行。那一天,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是饰演《红色娘子军》中女战士“吴琼花”祝希娟,当时她还是上海戏剧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出死入生破旧笼,海南岛上皆东风,浇来都是英雄血,一朵琼花分外红”,黑白相片里,手捧着郭沫若手书的奖状,“吴琼花”笑得很甜。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年,祝希娟入选国家文化部评出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在那个没有电视和互联网、媒体屈指可数的年代,“22大电影明星”是最令人熟知的“中国面孔”。

56年后,2018年11月,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在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举行。光影盛宴,星耀岭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表彰,给了祝希娟、郑国恩、张勇手三位老艺术家。

在颁奖典礼上,80岁的祝希娟身穿一袭高雅的红装,不失当年银幕风采。手捧奖杯,她表达了自己的诚挚心声。她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电影的开拓者。能得到这样的殊荣,我非常激动也很高兴,谢谢评委和观众们对我的厚爱。感谢艺术家赵丹老师,把我带入了电影的艺术殿堂。感谢恩师胡伟民老师,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表演体系。感谢表演的泰斗谢晋老师,他让我主演《红色娘子军》,改变了我的命运。如今他们都在天堂,他们一定会为我高兴。”铿锵有力的声音里带着几分爽朗。

在现场,祝希娟与当年在《红色娘子军》中扮演通信员小庞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牛彝,通过视频,共同讲述了各自对电影艺术、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祝希娟说,“《红色娘子军》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也深深地教育了我。在电影中,琼花在战火纷飞的战场光荣入党,带领着红色娘子军继续前进。那时候,我还不是党员,但我却像琼花一样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与幸福。在建党40周年的时候,我终于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最后,两位老艺术家共同表示:“让我们像在电影里一样,手拉手,肩并肩,在追寻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向前进,永远向前进。”

“我的柔情没有被剪掉”

采访中,祝希娟分享了自己当一名演员的感受和经验。言谈之中,依稀可见当年“琼花”的直率和火辣。

56年前拍《红色娘子军》,“丫头”部分的戏一演完就要剪掉大辫子,为此她哭了一场。不过,哭完的第二天,“吴琼花”还是全身心地投入了紧张的拍摄。

在海南体验生活的那段日子,她的脸明显黑了,但显得更精神。她最爱之物是枪,每天穿着短裤、打着绑腿练习扛枪、射击,手不离枪,睡觉的时候也是把枪放在自己的床边,走路也是一板一眼的“军步”。白天,她跟着冯增敏老战士学打枪,学打绑腿等;晚上,听着惊心动魄的娘子军战斗和生活的故事,久久难以安寝。“就这样,我学会了讲海南话……遗感的是,她(冯增敏老战士)在1974年就去世了。后来,我们多次去海南岛,看望那些还健在的老红军女战士,每去一次,我都要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

对于百姓而言,《红色娘子军》中令人振奋的音符更能激励被受压迫的女性去反抗社会的不公,而恶有恶报的圆满结局更能满足他们永远恒定的心理期待。她之所以能把昊琼花这个角色演好,演生动,完全是靠在生活中去找感觉,是因为亲身在海南岛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慢慢地理解了娘子军,使自己有了一个从内心到外表的完全改变,在潜移默化中进入角色,也就是说自己的思想意识有了质的飞跃。“现在,我每次看它(指影片)的时候,都觉得很幸福……”如今她还珍藏着一张冯增敏老战士当年送给她的一张照片,十分珍贵。她说,“这张照片是老人专门送给我的,照片的背面有老人给我题写的字:用你的智慧创作吴琼花……当年大家拍摄这个戏,生活条件尽管极其艰苦,但是那个时候大家拍戏都很认真。我记得,娘子军战士的扮演者差不多都是剧组的工作人员,大家都很投入,完全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娘子军战士,自觉地军训。”这些细节,她印象深刻。

问起第一句台词是什么?她记忆深刻,就是:“‘跑,看不住就跑。第一个镜头就是在水牢里,我用眼睛狠狠地盯住演南霸天的陈强……”

记得当年她一到剧组,导演就要求她把陈强“当仇人处”。她说,陈强给了她很多的帮助。“可惜。当时我们有很多的镜头被剪掉了,删除了。尤其是琼花与洪常青两人之间那一段很温情又很含蓄的爱情戏被剪掉了,很是遗憾。导演将琼花和洪常青的关系处理为革命战友,确实不乏时代环境的限制。但事实上,爱情的线索还是坚实地存在着的。总之,我的柔情没有被剪掉……”确实是,影片中琼花和洪常青两人的眼神是那么“亮而柔”,很迷人。

永远的“琼花”

成名后,祝希娟来到上海青年话剧团,她的第一部话剧便是扮演莎士比亚作品《无事生非》中的一位贵族小姐。此后,她还拍过很多的戏,如《燎原》《青山恋》等。“文革”中,祝希娟卻被错误地打成“黑尖子”“毒苗子”,但她心中为艺术而献身的火却始终没有被浇灭。1974年,祝希娟被召回拍了由桑弧导演的影片《无影灯下颂银针》,她扮演敢于革新的医务工作者李志华。但拍摄途中,她的脚发生骨折,只得休整了三个月。

拍完谢晋导演的《啊!摇篮》后,祝希娟考虑转型。虽然她以拍电影出名,但她其实一直是上海青年话剧团(前身是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的话剧演员。45岁的祝希娟举家南迁,来到了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阵地,担任深圳电视台副台长,开辟了另一片崭新天地。后来,深圳电视中心成立后,她担任电视中心的主任,之后五年,中心顺利地完成了20多部电视剧的拍摄。她说,“我们几乎是每年一个飞天奖”。从著名演员到电视台领导,15年的行政干部生涯,祝希娟用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那就是“拳打脚踢”4个字。有人这样评价她是“深圳文化沙漠中一棵带刺的仙人掌”。

1998年从深圳退休后,祝希娟和丈夫去了美国,致力于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她不仅英语进步很快,还在65岁时候考取了驾驶执照,人生越活越精彩。回国后,祝希娟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电影事业上,始终也没有停下“向前”的脚步。她主演了一部向奥运致敬的影片《七彩马拉松》,她用贤淑温慧之心,送给了全国观众一位“奥运冠军”。她主演了国内首部红色音乐电影《井冈恋歌》,九十多岁的竹妹子在枫树下等待着山虎子的归来的那一幕幕打动观众的心。把角色融进生命,赢得观众芳心。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小心路上有石头,碰到阿哥脚指头,痛在老妹心里头”,“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走到天边有七星头,老妹等你长相守,老妹等你到白头”。前不久,记者目睹祝希娟在《向经典致敬》节目里,演唱了《井冈恋歌》里的这首《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凄婉缠绵,丝丝入扣,很动人。老歌,有的时候是一种情怀。明年二月,她还要再拍一部老年题材的电影,暂定名叫《空巢》。她说:“能够本色出演,替空巢老人发声,尽自己一份力量,非常开心。”

时光匆匆,56年过去,她还是和出演《红色娘子军》时的那个“吴琼花”一样,始终是那个充满热忱和干劲、勇敢并坚强的“吴琼花”,全身透着“阳刚之气”。那种骨子里的无所畏惧,可能是她身上独有的一种天赋。

最年轻的小阿妹“阿祝”

“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和记忆。在22大电影明星中,祝希娟是最年轻的“小阿妹”,大伙都亲热地唤她“阿祝”。

2012年,恰逢“22大明星”评选五十周年。早在10年前,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流金岁月》为庆祝“22大电影明星”评选40周年,举办了“22大电影明星”《聚会》大型文艺节目。当时“22大电影明星”中依然健在的有15位老艺术家,除了卧病在床的谢添和远在香港的王丹凤外,其余13位艺术家再次相聚在一起。如今,叉一个10年过去了,为庆祝“22大电影明星”评选50周年,再次邀请依然健在的11位老艺术家相聚,秦怡、王丹凤、于洋、于蓝、谢芳、庞学勤、金迪、王心刚、田华、王晓棠、祝希娟,但此次到场的只有8位老艺术家。

在采访中,76岁的祝希娟老师透露,”我正在制作一个电视专题片,很有意义,就是关于‘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的,分别聚焦每一位影星,每人一集,突出每个人的艺术履历和艺术特色,让现在的观众能够了解一下这些明星们的德艺双馨。我担任制片人。“

为了拍摄专题片,祝希娟几乎辗转全国多地,采访了很多的老艺术家,乐此不疲。她承认自己把拍纪录片想得太简单了,开始以为一年就可以拍好,没想到光做案头工作就用了大半年。

“纪录片必须与时间赛跑。除了22位明星,中国仍有很多优秀的老影人值得关注与记录,但我单枪匹马的,盼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关心这类纪录片。”她说,”我觉得我做的这个事情太晚了。当时我和导演赶赴北京采访梁音。他曾主演《冰山上的来客》,也是中国非常优秀的演员,很遗憾最终未入选22人名单。这次见面不久,他就去世了。类似的情况也發生在仲星火身上,听他聊了很多张瑞芳饰演的李双双,我本想在这个片子做完后能为他拍一部片子,可惜来不及了。在拍摄的过程中,陈强老师的部分是由陈佩斯来接受采访,他讲了父亲的一些往事才得以完成。”

这次拍片,艺术家们不止大力支持她,也毫无保留地分享“独家”。经过4年辛劳拼搏,23集《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电视专题片终于制作完成。“这是祝希娟为中国影视事业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根火柴点亮了,人物就立起来了”

演艺事业中,祝希娟凭借精湛演技,斩获大奖时才24岁。回望来路,她是怎么选择走上演艺之路的?

祝希娟出生于江西赣州,成长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战火纷飞的1941年,年仅三岁的她便随同家人一起迁往四川。当时她的父亲祝元青教授在同大附设高级工业学校任校长。1944年,祝希娟送迸四川一所私立小学读书,接受启蒙教育。抗战胜利后,她随同家人迁往上海。那时,她因为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爱读科技类书籍,最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小组活动,曾梦想当一名园艺家。后来,学校来了一位姓朱的老师,他很有文才,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让他们听得津津有昧,朱老师还组织大家成立了一个小小的“话剧组”——课外教孩子们朗诵诗歌和演戏,于是,祝希娟便喜欢上了话剧,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朱老师觉得祝希娟很有演戏天赋,也很有担当,便让她当上了第一届话剧组组长。

她回忆说,“记得当年排演四幕大戏《米拉姑娘》时的情景,我演阿纽达,排练时得到了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表演系57届学生的帮助(现上海戏剧学院)。不久,我们在学校二楼礼堂公演,还贴了小海报。我们一幕幕演下去,观众不停地鼓掌,大家都激动不已。”后来,祝希娟在朱老师的鼓励下,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从此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

也许一切均是缘。1964年祝希娟参加赵丹主演的电影《青山恋》的拍摄,第二次遇到赵丹,扮演了一个名叫山雀儿的“假小子”知青。那时,她心里对赵丹充满了感激之情。原来在她13岁那年,姐姐告诉她,昆仑影业公司在拍故事片《为孩子们祝福》,由赵丹执导,该片需要儿童演员。姐姐鼓励她去报名。姐妹俩按照规定的日期搭车前往昆仑公司,一到现场,顿时傻了眼,只见电影公司门口来了好几百人在排队,而实际只要十个儿童演员。既然已经来了,就试一试吧。祝希娟跟着姐姐由于有话剧舞台演出经历,顺利入选过关。在这部儿童电影中,她饰演了一个连剧中姓名也没有的小学生。等整部电影演完,她才发现电影里就只出现了她两个一闪而过的镜头,而且还都是背影。尽管如此,祝希娟还是高兴了好一阵子。她说,“我记得片场有正广和汽水喝,跑龙套,也很开心很满足。”

“拍摄《青山恋》时,我的这份感激升华了。那时候我接受的表演训练强调体验,比如演《红色娘子军》,我就去体验仇恨。但赵丹说,体验了不体现,看不出来就没用。”说着,祝希娟模仿起赵丹教她的样子,“你看我演聂耳写国歌的时候,我就想到一个动作,嚓,一根火柴点亮了,人物就立起来了。”“所以,要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有设计,有体验,更要有体现……”因此,地感到自己对于拍电影已经渐渐入了门,掌握了一些自己能够总结出来的表演经验。

夫妻双双一起“向前进”

当年拍摄《红色娘子军》时,祝希娟还没有谈恋爱。到了1963年,地命中的”白马王子“、多才多艺的画家侯烽民走进了她的心。 一双“大眼睛”让她成为了“琼花”,也正因为这双“大眼睛”,深深地打动了一个英俊帅气的画家侯烽民。侯烽民生性豁达,心地坦荡,快人快语,作画时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祝希娟直爽豪迈,善良谦和,擅长形象刻画,审美感觉独特,二人取长补短,配合默契,珠联璧合。

1965年,由于祝希娟已经有6个多月的身孕,让她错过了在严寄洲导演的影片《南海长城》中扮演甜女的机会。1966年后,祝希娟被强加了很多的罪名,祝希娟哪能服气。侯烽民便带着她回到了东北,在老家大连生活了好一阵子,熬过了那段最难熬的日子。再后来祝希娟重返银幕,拍摄《无影灯下颂银针》时,脚部受伤,幸好有爱人悉心呵护,身体三个月后就康复了。

1983年,沿海经济特区的“试验田”深圳,开始了规模庞大的开发热潮。夫妻双双决定一起“闯深圳”。

1983年10月,一家人来到了深圳。根据对等的资历,她担任副台长的职务,开始参与筹建深圳电视台的具体工作。她回忆,“在那里,不到100人就開始安营扎寨地规划起深圳电视台的蓝图来。我们在农田边上搭起两排铁皮房子,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把一个庞大的电视台硬是给立了起来。”为了和潜商打交道,祝希娟努力地学会广东话,成就了一番事业。

1998年,祝希娟退休后,于当年的9月暂别深圳,带上一双儿女和丈夫侯烽民一起来到美国洛杉矶生活,并致力于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

问起在国外的生活,祝希娟笑着说:“之所以选择洛杉矶作为人生的下一站,更主要的是从老侯的身体健康上方面着想。老侯在洛杉矶住了一段时间后,以前惯有的哮喘病竟然不再经常发作了。”

那段日子,65岁的她在丈夫的鼓励下考取了驾驶执照。“我和老侯一起开车出去,他不认识路名,我就教他,看见‘M开头的路名往左拐,看见‘T开头的路名往右拐,靠这招笨办法,我和老侯在洛杉矶畅通无阻。”她说。

令她感到欣慰的是,无论是年轻时还是现在,自己一直没有完全放弃“老本行”,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退而不休。“我现在虽然已经80岁了,但拍电影的热情还在,我要一直拍下去……”

老艺术家祝希娟始终相信,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用真心换真心,才能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北广人物》也衷心祝福她,永葆艺术青春!

猜你喜欢

电影明星琼花娘子军
窗外飞絮
琼花的修剪技巧及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女影星王人美:银幕内外的歌舞、演艺与健美
抗疫第一线,攻“冠”娘子军
扬州琼花涂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民国电影明星的“健美”表演研究(1931-1937)
海南红色音乐经典
——观歌剧《红色娘子军》
非洲历史上的一支娘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