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美术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美术兴趣
2018-01-24丁贵仙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开展一切学习行为的关键。初中美术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品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不断拓宽美术教学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不断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美术学习才会走得更久更远。
关键词:美术资源;美术兴趣;策略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这是初中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这里边“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就可以理解为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资源。兴趣在人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自不必说,重点要说的是如何能够呈现“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
一、 观察自然风物
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虫虫鸟鸟是最直观的美,是最能刺激人感官的美,无论是看与不看,闻与不闻,这些自然风物永远按照自己的方式规律,默默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如果美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培育他们对自然风物敏锐的感受能力,那么必然会开阔他们的胸襟,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表达对自然美好的兴趣和欲望。
在初中美术《人类的朋友》一节的教学中,导入新课,先让学生们聊聊熊猫,然后由熊猫延展开去,聊一聊或者模仿一下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小动物。因为这个教学任务在上课之前教师就有了布置,所以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聊天的内容有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水里的小鱼,家里的宠物。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出这节课内容——用你们的画笔描述这些人类的朋友。接下来,欣赏作品,通过欣赏作品,第一,让学生了解写实的概念,了解写实的重要手法——速写的概念;第二,引导学生认识速写种种美术表现方法的技巧;第三让学生认识“写实”是要有情感的。最后,学生创作,创作要求注意技巧,注意抓住动物的神韵,注意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写实的作品中,速写是重要的基本功,速写最重要的基本功来源于对生活扎实的观察。观察是学生积累艺术素材的关键,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观察大自然的习惯,他们在创作中才会思如泉涌,作品才会栩栩如生,具有生命力。这节课,虽然教师告诉学生速写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如果让学生进行创作,没有生活观察是绝对画不出栩栩如生的“人类朋友”的。
二、 关注人文社会
人虽然享受着造物主给我们创造的美丽的自然世界,但是人总是要生活在社会之中的,所以寻找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资源,也离不开人文社会。这里的人文社会,不仅是对人的尊重关爱,还包括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的社会,更包括每一个不同的人,对这种人类创造活动所持的情感态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人的道德价值,在感悟道德价值中把美的情感种子栽种在内心,然后静待发芽绽放。
在初中美术《园林探幽》一节的教学中,谈到园林不可不谈苏州的园林,所以课堂从苏州四大园林沧浪亭、狮子园、拙政园、留园开始。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四大园林的图片和视频,尤其是视频从园林的整体,最后聚焦到园林中的“漏窗”,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漏窗的审美作用。接下来就是对漏窗的欣赏、讨论,依据老师的作品展示,欣赏讨论的内容涉及到漏窗多种多样的外形、丰富多彩的内饰纹样、寓意丰富的图案,另外制作漏窗的材料、手法等等。接下來,教师发放工具材料,包括纸笔、美工刀、胶带等等,学生动手尝试设计一款漏窗。
学生唯有养成发现的慧眼,有一颗关注社会的心,他们才会将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付诸笔端,作品也才会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园林的基本建造技巧和法则,引导学生体悟园林建筑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气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在这种人文文化的熏陶感染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展示,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美术人文文化的兴趣。
三、 欣赏名家作品
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不用讨论这句话是谦恭还是讽刺,但是这句话的确是箴言。美术教学不能闭门造车,借鉴名人的经验也并不可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多多给学生展示名家作品,介绍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介绍名家的逸闻趣事,用这些“美术文化”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和欲望。
在初中美术《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一节的教学中,首先应该知道这是一节欣赏、评述课,所以,必须让学生欣赏。按照时间顺序,展示第一件作品,东汉的《铜奔马》,向学生介绍,这是青铜器,造型非常的写实,在写实的造型中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气势。第二件作品古代墓葬雕塑的巅峰制作——秦始皇兵马俑,了解陶模泥塑的制作工艺,感悟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让学生感悟秦始皇气吞六国、横扫八荒的气魄。接下来,还要向学生展示“陵墓雕塑”,比如《霍去病陵墓雕塑》《六朝陵墓雕塑》,介绍“宗教雕塑”以及现代人们寄托思念、美化生活的雕塑等等。在教师展示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些雕塑的想法和认识。
名家作品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具有不竭的生命活力,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其中必然有我们需要挖掘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与思考这些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与体验中内化认知,升华素养。这节课从古到今,一气呵成,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国雕塑悠久的历史,了解了中国雕塑的伟大工艺,了解了中国经典雕塑中蕴含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精神,这些都会感染着学生,激发了学生对美术雕塑艺术探究的兴趣。
总之,无论怎样拓宽美术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都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可以进入课堂的资源。但是,还必须谨记,虽然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但艺术毕竟高于生活,在生活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接触那些浓缩了生活精华的名家经典作品,这样一手抓住生活,一手抓住艺术,相信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素养自然就会提高。
作者简介:
丁贵仙,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阴中学新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