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爱》与夏洛蒂·勃朗特的心灵城堡

2018-01-24李云玉

考试周刊 2018年104期
关键词:简·爱勃朗特

摘要:《简·爱(Jane Eyre)》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社会经济、政治变化带来的影响;作者人生经历在小说中的体现;追求幸福,追求爱情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女性主义话语;与诗歌一脉相承的浪漫主义情愫以及鲜明的哥特式小说风格等。把这些元素与作者的个人经历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内心深处,有着一座心灵的城堡,这是作家在面对社会与人生现实,无法摆脱种种无奈的情境下,为自己建立的一座精神“乌托邦”。

关键词:《简·爱》;勃朗特;心灵城堡

一、 前言

自1847年首次出版以来,关于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小说《简·爱》的评论就成了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同时,小说本身也得到了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简·爱》在中国内地的译本已将近30种,其中不乏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以及李霁野、吴钧燮等在翻译界较有知名度的译者的译本。

《简·爱》之所以如此风靡,在于小说本身具有的丰富内涵。这些内涵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社会经济、政治变化带来的影响;作者人生经历在小说中的体现;追求幸福,追求爱情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女性主义话语;与诗歌一脉相承的浪漫主义情愫;以及鲜明的哥特式小说风格等。这些元素与不同的故事情节相互交织,又基本上各自独立,使得整部小说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果再把这些元素与夏洛蒂·勃朗特的个人经历进行对比,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作家的内心世界做出新的解读——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内心深处,有着一座心灵的城堡,这是作家在面对社会与人生现实,无法摆脱种种无奈的情境下,为自己建立的一座精神“乌托邦”。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简·爱》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 《简·爱》的浪漫主义情愫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是英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时期。这种浪漫主义并非大规模的流派运动,主要是以作家个人的创作为基本表现形式,尤其在诗歌领域,涌现了沃兹华斯、科尔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等一批杰出的诗人。与浪漫主义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小说的影响力相对较少,主要代表性作家包括沃尔特·斯科特等。

一般认为,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主要包含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对远古生活的强烈向往,内心的激荡与自省、忧郁的人格气质,以及对豪华生活方式的摒弃和简朴生活的回归等。作为浪漫主义的后来者,夏洛蒂·勃朗特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女性不甘无原则地妥协和牺牲,而是要勇敢地追求人格的平等与尊重,个性的解放与自由等元素,使《简·爱》还拥有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在19世纪的英国文坛,《简·爱》恰好出版于世纪之中,上承拜伦,下接狄更斯,是一部承前启后的作品。

(一) 关于自然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格兰西约克的桑顿小镇,四岁时全家又迁至约10公里之外的霍沃思,这是一个典型的北英格兰风格小镇,四周风景如画,古老的石头房子从山角堆砌至坡顶,在小镇行走,走过的是一条条的鹅卵石路。

《简·爱》中对于自然环境的赞美并不多,优美的风景似乎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心里没有引发多少热烈的或者积极的共鸣。这与英国的气候有关,也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两者结合在一起,很容易产生一种忧郁、压抑甚至悲怆的情绪。

比如,简回到桑菲尔德庄园,只看到火灾之后的一片残垣断壁,不禁对罗切斯特的安危担心起来,就在这时,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又看到,“冬雪曾经飘入空空的拱门,冬雨打在没有玻璃的窗户上。在一堆堆湿透了的垃圾中,春意催发了草木,乱石堆中和断梁之间,处处长出了野草”。这萌发的春草,正好象征了虽然历经磨难,转机即将到来,简与罗切斯特终成眷属的美好前景。

(二) 关于自由

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不公平待遇的憎恨与反抗,是《简·爱》一个突出的主题,一百多年来,众多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对此都有高度的评价。但是,与浪漫主义文学中“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相比,简并非一个远离文明社会、只顾我行我素的反抗者。她对自由的追求,既是坚定的,又体现出了善良的本性和良好的教养。

小说一开始,在里德太太家,面对表哥约翰的凌辱,简的头上碰出血来,恐惧心理越过了极限,被其他心理所取代——这时的简,不再是以往那个逆来顺受、惶恐不安的小女孩,她义正词严,开始大声地斥责约翰,但措辞却来自哥尔斯密的《罗马史》——她把约翰称为杀人犯、奴隶监工。

在洛伍德学校,因为失手打碎了石板,簡受到惩罚,站在凳子上当众受到勃洛克赫斯特先生的羞辱。之前一切博得别人尊敬和赢得大家爱护的努力似乎在一瞬间都付诸东流。简为此悲愤不已,甚至想到了死。随后,她得到一个机会,可以在坦普尔小姐面前为自己辩护。虽然心中有万般委屈,虽然红房子事件带来的揪心的痛苦,在记忆中无法抹去,简还是记住了海伦的告诫,要把自己的话说得恰如其分,准确无误,不一味沉溺于怨词,而且态度收敛,叙述时所掺杂的刻薄与恼恨比往日少得多。这样的表现,甚至可以评价为优雅,对一个十岁出头的女孩子来说,是殊为难得的。

在桑菲尔德庄园,简与罗切斯特的最初的几次接触中,双方并未给对方留下太好的印象。简认为这个男主人“喜怒无常,态度生硬(He is very changeful and abrupt)”;而罗切斯特则趾高气扬,对简的外貌和年龄大肆评论,与传统英国上层人士所应恪守的含蓄、内敛等处事风格完全不符。虽然双方在地位上差异悬殊,简却不卑不亢,坚持自己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这使得罗切斯特不由得要对简刮目相看。

(三) 关于爱情

在《唐·璜(Don Juan)》《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东方叙事诗(Oriental Tales)》等作品中,拜伦塑造了一批这样的人物形象:高傲倔强、我行我素,富有叛逆精神,但内心正直善良,因而称作“拜伦式英雄(Byronic hero)”,这与“高贵的野蛮人”颇有相通之处。夏洛蒂·勃朗特深受拜伦的影响,在《简·爱》中推出了她心目中的“拜伦式英雄”——罗切斯特。

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著名肖像画家托马斯·菲利普斯曾为拜伦画过一幅肖像画。这幅肖像画所描绘的拜伦的形象,在罗切斯特身上得到了完全的体现。除了外貌上的相像,罗切斯特在行为举止上也十分符合“拜伦式英雄”的特点。比如,他化装成一个吉普赛女巫师的形象去试探简,在大火中试图拯救精神失常的妻子等。小说中,夏洛蒂·勃朗特对拜伦的景仰,体现成了简对罗切斯特的爱。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爱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简渴望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是在另一方面,简对自己的一贫如洗、长相平庸等这些先天的弱点又十分介意。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形态和不同历史阶段,这种介意可以说是常态,小说中的简也好,作为作者的夏洛蒂·勃朗特也好,并不需要为这样的介意而感到羞耻。

与罗切斯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圣徒约翰,他热爱上帝,循规蹈矩,心地善良,还有非凡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是当时学校中“模范孩子”的标杆。简与罗切斯特的婚礼归于失败,身心俱疲,在落寂中离开桑菲尔德庄园,身上的钱很快花光了,就在这最落魄、最无助的时候,圣徒约翰伸出了温暖的手收留了简,照顾她直到身体复原,为她介绍工作,后来他们还得知了表亲的关系。一切都很好,虔诚的传教士也顺理成章地爱上了简。那么,这种雪中送炭式的帮助,为什么没能打开简心中的爱情之门?根本原因,是简对罗切斯特的爱,尽管受到深深的伤害,简的内心依然被这位“拜伦式英雄”完全占据,这是夏洛蒂·勃朗特本人从内心深处做出的选择。

可是,两人的婚礼已经失败了,罗切斯特已经是个有家室的人,无论是从宗教还是从法律的角度,两人都是不能合法结为夫妻的。再加上简的女性主义思想,她也不可能甘心做罗切斯特的情人。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圣徒约翰的爱,也应该不失为一个可以接受的归宿。简之所以拒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对圣徒约翰行为模式的不认同。从10岁到18岁,简曾在洛伍德学校生活过8年,这是一个女性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是形成于这一阶段。这段经历在简的心里已经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当这位心地善良,但是循规蹈矩的圣徒约翰出现时,简的本能反应是,作为朋友乃至表亲,这是合适的;而要做她的丈夫,是难以接受的。

三、 《简·爱》的哥特式风格

英语文学中,哥特式小说往往以恐怖和神秘为基调,以古堡、废墟等为背景,在一片阴森恐怖的气氛中,讲述一些关于死亡、复仇等主题的故事。《简·爱》中,简在里德太太家,在洛伍德学校,在桑菲尔德庄园,在身心两个层面,都遇到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磨难的程度越来越高。这些磨难往往是女主人公个人难以克服的,唯一的选项只能是忍受。直到自己的处境得到改善之后,简才真正拥有了选择的能力(回到桑菲尔德庄园去找罗切斯特)。这是《简·爱》哥特式风格的一个层面。

从另一个角度看,小说的哥特式风格还体现于“狂热之爱”,既有对上帝的爱,也有对世间凡人的爱。关于对上帝的爱,圣徒约翰是个最典型的例子。受到强烈使命感的驱使,圣徒约翰决心前往印度传教,并邀请简和他一道同去(和求婚同样被简所拒绝)。最后,上帝善良而忠实的仆人死在了印度。临终前,他的心灵无所畏惧;他的信念十分坚定;不曾有对死亡的恐惧,使他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黯淡无光。

这种“狂热之爱”,更令人惊讶的部分在于,简在与罗切斯特结婚之后,对丈夫那种毫无保留的爱。这种爱超越了人世间的卿卿我我,使人不由觉得,罗切斯特先生就是简所要顶礼膜拜的神。

四、 结论:勃朗特的心灵城堡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1816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生的那一年,拿破仑战争刚刚结束,英国赢得了“第二次百年战争”的最终胜利。得益于海洋霸权的建立,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的成果,英国一举成为全球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欧洲也将在未来的100年内经历一个大体和平的“均势”时期。

小说《简·爱》出版的1847年,维多利亚时代刚刚走完它的最初十年;许多欧洲国家正深陷于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不能自拔;在各个乡村,持续数年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活雪上加霜;尤其是彼时还在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马铃薯饥荒让爱尔兰的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经济社会的诸多矛盾,不仅酝酿着革命的怒火,一个全新的革命性的理论体系也是呼之欲出。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不难看出,《简·爱》的创作也反映了夏洛蒂·勃朗特个人情感方面的自相矛盾。一方面,作者清晰地可以感受到当时英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甚至殖民扩张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十分独特的作用。比如,罗切斯特的财富(三万英镑)来自于他的原配妻子,在西印度群岛有着庞大产业的梅森先生的女儿。此外,圣徒约翰前往印度,也体现了殖民扩张对小说创作的直接影响。在这样一个喧闹而又充满各种矛盾的年代,追求平等與自由,追求女性的权利,这种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既是时代使然,亦是作者内心激荡的结果。

另一方面,《简·爱》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也充分显示了夏洛蒂·勃朗特内心深处的自卑和不安,甚至是残忍。作者自小失去多名亲人,两位才华横溢的妹妹——艾米莉和安妮,都是英年早逝,自己也只活了40岁出头,去世前几个月才得以出嫁。与之相应的是,《简·爱》对死亡有着为数不少的介绍,有的是一笔带过,如简的父母,舅父里德,叔父约翰等;有的则是详尽描述,如好友海伦,被憎恨的里德太太,以及圣徒约翰等。从作者对罗切斯特先生和圣徒约翰的不同安排来看,夏洛蒂·勃朗特对亲人的离去已经麻木;她渴望爱情,却又严重缺乏自信,只有罗切斯特先生失去一切,同时自己继承一大笔遗产,简才能够和他“门当户对”。这种阴郁而残忍的心态,或可以称之为“哥特式女性主义”。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内心深处,有着一座心灵的城堡,这是作家在面对社会与人生现实,无法摆脱种种无奈的情境下,为自己建立的一座精神“乌托邦”。

参考文献:

[1]Charlotte Bront. Jane Eyre[M]. New York: Random House,1983:1-493.

[2]诺曼·戴维斯.欧洲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3]塞夫顿·德尔默.英国文学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

[4]King B.牛津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的国际化(1948~2000)[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李云玉,上海市,上海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简·爱勃朗特
艾米莉·勃朗特
艾米莉?勃朗特的贡达尔诗歌初探
浅议《简·爱》中罗切斯特的蜕变之路
从《简·爱》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识隐现
《简·爱》中生态主义伦理观视角解读
Gothic Elements in Wuthering Heights
从《简·爱》中的女权主义论对现代女性的影响
从自我认同角度对比《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权意识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看《简·爱》
试论勃朗特姐妹女性视角的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