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8-01-24赵中堂
赵中堂
摘 要: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保证。中职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语文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充分利用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是中职语文教师孜孜不倦探求的课题。本文围绕中职语文教学中“品”“言”“练”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德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德育 中职 语文教学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指导作用。德育一方面可以从思想上和政治上保证育人的方向,使学生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给其他各育提供动力和能源,推动学生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中职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在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中职学校中,语文课堂就成了学生德育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学本身就包涵着人文素养的教育,这一点在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更为突出。下面,笔者就德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三个方面的探讨。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之“品”
这里的“品”是品读、阅览的意思。美学上有个名词“卡塔西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把它译为“净化”,并提出“净化说”——即通过音乐或者其他艺术,使人的某种过分强烈情感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文学的伟大,在于其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可以穿越时空与人种的限制而与作者达到精神上的契合,涤荡自己的心灵。
中职学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对语文教材中文章的选择也是因“材”制宜。不仅注重学生的发展,更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修订版语文教材中,出版委员会做了如下说明:为了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功能作用……进行了修改……替换了少量课文。所替换的课文,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也有一定的职业性,增强了教材的可教性与可读性,能够成为学生培养语文应用能力、提升科学文化素养的学习范例。
在职业模块的语文课本中,全书共分成了六模块。分别是自知与自强、责任与义务、人生与创造、职业与理想、敬业与乐业、科技与人文。在自知与自强模块,第一篇文章是毕淑敏的《我很重要》,然后是波特兰·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白岩松的《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这些文章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稳固时期的中职学生而言,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
科威特作家穆尼尔·纳素说过:“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例如卡尔·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马克思写于十七岁高中毕业时的论文,谈论的是青年人如何选择职业、怎样对待人生、树立何种理想等。这些问题也是现在中职学生即将面临的问题,对中职学生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文中教育青少年选择职业的时候,认为应该遵循“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他强调“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作者跳出了为自己而奋斗的狭隘局限,将自己的幸福与人类的幸福相联系,从更高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品读高质量的文章,拨动他们内心情愫的悸动,涤荡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以更高的眼光面对人生、思考人生。只有阅读名著才能与高雅的思想对话。因此,“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是最基础的步骤。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之“言”
这里的“言”,是言语的意思,即心理学上说的外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德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阅读,更要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思想观念,以流畅的言语表达出来。
因此,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言语表达进行训练,这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另外一种重要途径,言语表达训练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不亚于“品”的作用。
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言语”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美德展示出来,就要求教师去研读课本与教参,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使用“灌输式教育”。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具体操作中,需要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要因材施教并与现实环境相结合。
比如《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第二单元的表达与交流中“交谈”的练习。书中指出,交谈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口语交际形式,它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相当广泛,如寒暄、攀谈、聊天、问讯、拜访、劝慰、请教、谈心等。学习和训练交流,对于增进人们之间的了解与友谊,获得知识与信息,提高工作效率,都是十分必要的。在相关的知识链接中,详细地为学生介绍了交谈的原则。学生了解具体的理论原则之后,要在课堂上进行训练。
教师可以对训练教学进行灵活处理,比如在课堂上设置情景,让学生即兴对话,也可以让学生揣摩经典课文,然后进行分角色对话与朗诵。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采取了分角色朗诵的方式,并且让学生当场表演。这些训练要不间断地进行,才会对学生产生作用。
對于学生而言,当场发言与表演不仅仅是为提升他们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胆识和意志。当众发言是需要较强甚至是过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发言前后的心理是截然不同的。经常能够得到锻炼的学生,他们对于群体的融洽度会更高,对于群体的责任感会更强。这些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之“练”
这里的“练”,即练习、写作。事实上“写”也是言,它是言的第二层意思。上文提到过,心理学上把外部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里把它单独作为一小节进行论述,是为了更好地阐释“写”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国诗人黄遵宪说过“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意思是说,我要用文字来表达我想说的,那些陈腐的格式和考据方法怎么能约束我。因此,写作是学生进行内心思想整合的重要表现方式,把内心情感的悸动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对于学生德育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就提出“诗以言志”“言为心声”,意思是说文章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毛泽东在湖南省立一中读书时期写过一篇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文笔简约、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他的教员柳潜及其同事一致认为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我手写我口”,从文章中可以窥探作者深邃的内心活动与思想。
文学理论中另一个经典的论述是“知人论世”。读文章需要“知人论世”,阅读一篇文章需要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这样才能读懂。
介于写作的重要性,中职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上的训练。训练要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分为文艺性写作与应用性写作。这两点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抒情性与实用性。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以后面临继续深造和直接就业两种选择,对于他们的培养就要偏重于实用性。应用文写作是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工作而做的准备。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说过:“教育之善良,存乎其人,不存乎其法。故增进教员智识,实为最要”。这就要求中职教师不仅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实用性的知识。在具体的操作中,要对各个实用文章的规则熟稔于心,并要求学生也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以通知为例。通知适用于转批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勉任人员。通知是一种适用范围很广,使用频率很高的下行文种,具有功能的多样性、运用的广泛性、一定的指導性、较强的时效性。
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要注意通知的分类与格式,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的习题让学生练习,也可以根据实际生活设置特定的题材让学生练习。
在中职的语文写作教学中,除了实用性写作就是抒情类写作的训练。这里的抒情性定义比较广泛,具体是指中职教学的记叙文写作,包括人物描写、叙事,记叙中穿插议论与抒情的表达。这些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基础要求。通过写作,让学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洗涤自己的心灵,净化自己的思想品德。
四、小结
德育对于在读的中职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教育。一个有才的人,必须要有相应的道德作为其行为的支撑,才能让他的才为社会所用,造福于社会与人民。
在学生“三观”的形成阶段,学校与教师要重视对他们的思想品德进行正确的引导。中职的语文教学,教的是文,文即文章,即思想,即三观。文即美,通过文章的研读与教育,让学生去感知美,品味生活,更好的涤荡心灵与思想。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手段。中职的语文教师要结合课本,立足以上提到的“品”“言”“练”三个方面,对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师出教师招考命题研究中心.教育综合知识[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
[2]马永飞.语文(职业模块工科类)(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台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