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科技服务业”研究述评
2018-01-24张馨
张馨
【摘 要】国外高科技服务业的概念与服务内容的高知识性、产业发展的创新性、服务对象的互动性联系紧密。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科技服务业的概念、发展政策和发展模式以及组织创新等方面。
【关键词】高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发展模式;组织创新
随着创新战略在全球兴起,高科技服务业(缩写HTS)在发达国家得到迅猛发展,相关研究日渐丰富。“高科技服务业”常常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相互重叠,其概念主要与服务内容的高知识性、产业发展的创新性、服务对象的互动性联系紧密。
1 “高科技服务业”概念
Miles和Hipp[1]强调,科技服务是产业之间的“创新桥梁”或“中介商”。他们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视为意味着这类服务行业借助外部知识来帮助其他组织解决问题,并带动整个经济体的创新发展。Strambach[2]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依靠信息和知识以积极驱动服务发展和新产品的一种市场化过程。同时,这种高层次知识互动和对话,促进了产业间的不同技能、知识的社会化、编码化、外部化和联合化。由此带动所在区域或其他行业的创新发展,并进一步加深与顾客的互信关系,最终形成科技服务业的独特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
国外学者认为,高技术服务业的特征是:(1)知识是主要资产[3]。知识协作和转化是高科技服务业的显著特点。(2)功能是将知识和技能转移到用户。高科技服务业的研发行为能应对顾客组织存在的问题。(3)其提供的服务是顾客指定的[4]。这意味着服务业定制化服务和服务质量会随着时间推进和需求升级,随着客户业务的全球化,其合作关系会拓展到国际市场上,进而带来与更多的复杂合作关系。
高技术服务业的功能体现在三个层次。在宏观层次,Howells、Bommakanti、Castellacci等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视为“宏观经济的驱动者”[5]或“创新系统中的催化剂”[6],其长期发展有益于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中观层次,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凭借“知识的生产者和传导者”[7]和“第二种知识基础设施”[8],为顾客的创新发展和关联产业升级贡献力量,引导顾客组织采用知识、转化知识、形成新知识。在微观层次,高科技服务业是能在企业内部提供良好优质的工作环境,并激励雇员运用科技信息和知识再创新。
2 “高科技服务业”发展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叠加影响。从宏观环境看,有地理位置、公共政策等因素;从微观内部环境看,创新机制、服务流程等都是高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高科技服务业能够拉大与制造业之间的知识和创新差距,强化两个行业的生产——需求循环。同时其知识外溢的影响能间接促使制造业生产力增强;对其他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创新、有价值的直接输入也有正作用。由于高科技服务业与高资质人力资源联系紧密,从而创造更多的高级人才就业机会。
高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员管理、培养和办公区位选择两个方面。高科技服务业应重视雇员培训和岗位流动的政策改进,雇员在不同企业或区域的流动已不能应对行业发展需求。由于“创新与地方动态联系在一起”[9],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分布会直接影响所在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地位。有的学者主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应平均分布于规模大小不一的区域,需要加强区域激励政策的选址引导。此外,还需要关注在提升企业顾客吸收、消化知识服务的支持性政策,改善基础设施配套环境并减少或删除阻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各种贸易壁垒等。
科技服务业的区域集群模式能带来更丰富的创新资源和更快的发展速度。这种路径依赖模式还明显与区域主导产业互相联系,进一步促进高科技服务业的区域集群不断壮大。Toivonen界定了知識密集型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三种常见模式,即进化模式、“天生国际化”模式和国内市场模式。科技服务业在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影响并塑造客户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前景。
3 “高科技服务业”组织创新
Paulo和Leiponen都认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部门的创新类别差异很大,各种创新活动的本质不同,因此不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部门的创新活动显示出异质性。Amara等人在梳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运用、加工、研发等进程后,总结了六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即产品创新、过程创新、配送创新、策略创新、管理创新和行销创新。
对常见知识类服务或产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会提供统一化和模块化的解决方案,这样易于控制同类服务的质量水平,减少不可控因素带来的变数,还能保证市场其他组织对企业服务质量的信心并产生积极的长期影响。但有的学者认为科技服务业标准化服务的创新程度低于定制服务。高科技服务业如何提高创新资源的融合(例如高素质人才交流、高层次知识融合以及创新方法和技术的融合),值得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Malgorzata Zieba.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KIBS)and Their Role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C].WorkingPaper Series A(Economics,Management, Statistics).2013,7:1-32.
[2][6]José García-Quevedo,Francisco Mas-Verdú, Daniel Montolio. What Type of Innovative Firms Acquire Knowledge Intensive Services and from Which Suppliers[C]. Working Paper. 2011,8: 1-28.
[3]Emmanuel Muller,David Doloreux.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J].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9,31: 64-72.endprint
[4]Paulo Macas Nunes. Zelia Serrasqueiro. Luis Mendes. Tiago Neves Sequeira.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and R&D Intensity in Low-tech and High-tech Portuguese Service SMEs[J].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 2010,21(3):291-320.
[5]Bruce S.Tether,Qian Cher Li,Andrea Mina.Knowledge-bases, Places, Spatial Configuration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intensive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12 :969–1001.
[7]Torbj rn Halldin. Born Global Firms i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What do We Know of Their Performance[C]. CESIS Electronic Working Paper Series Paper.2010,3:1-31.
[8]M.Runiewicz-Wardyn.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RIS).The Role of High-Tech Industry and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Knowledge Flows,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Regional Growth in the European Union,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J].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2013: 80-102.
[9]David Doloreux.Richard Shearmur.Collaboration, Information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i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2,10:79-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