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2018-01-24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北京先农坛内。
先农坛的建筑本身就是中国古建筑的代表,“先农坛”始建于明代,是明清皇帝祭祀先农(神农氏)和亲耕耤田的地方。“炎帝神农氏,既是传说中的华夏民族先祖,又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化身。他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勇为人先,遍尝百草,教民稼穑,使得人民脱离了饥馑之苦,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后世尊称他为“先农”。这里的建筑也是一个古建筑群,被称之为“东方古老农业文明的写照,中华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建筑群包括现存的内坛墙在内,从明代始建到清乾隆期大修,迄今历经400余年,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的构筑特色及艺术风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特征。
走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瑰丽壮美。展馆内常年展出的“中国古代建筑展”大致分为八个部分,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和详实的图片、实物和模型,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起源、主要的建筑制度、城市建筑、宫殿、坛庙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园林和陵墓。一般大半天的时间,在这里参观游览,也算是浮光掠影,但还是可以大饱眼福的。
中国建筑的起源和礼制
参观过故宫,转过北京一些老街巷后,特别是在北京居住多年的人,对北京的建筑特色并不陌生,每天穿梭在北京老城区的街道,有时也会想,我们的祖先该是何等的聪慧?把房子建造得琉璃盖瓦,雕梁画栋,那么美丽,那么舒适,随着城市的发展,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古老的建筑越来越少,探究古建本源的想法也就越发强烈。
“中国古代建筑展”展示了六七千前,我们的先祖开始用手工建造房屋;夏、商、周、秦汉时期,传统建筑的结构和形式已基本形成,各类建筑材料也基本出现;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建筑造型趋向恢弘,色彩趋向绚丽。而到了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崛起,民族征战伴随着民族融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官式建筑趋向定型,民间建筑、各民族建筑大量涌现,园林建造达到高潮。
中国的封建社会讲等级,讲礼法,不但以“礼”来制约建筑的形式,而且还按礼制要求建造了许多祭祀性的建筑,也就是“礼制建筑”,(又称“坛庙建筑”),露天祭祀的称为“坛”,室内祭奠的称为“庙”或“祠”。于是就有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等祭祀自然神祇的露天建筑。此外,中国的社会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这样的社会结构导致了古人对祖先的崇拜,于是太庙、祖庙、孔庙、家庙、祠堂等祭祀祖先的室内建筑便应运而生。北京天安门城楼东侧的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而在天安门的西侧、与太庙对称的地方,则是他们祭祀土地神(社)和五谷神(稷)的地方——社稷坛。这样的建筑格局来自《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古制,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展”的说法,这两组建筑是“历史上最符合《周礼·考工记》中所述周王城的实例”。作为炎黄的子孙,漫步在古柏参天的先农坛,游览先祖建筑,念及炎帝神农氏对后世的荫庇之功,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斗拱与藻井
参观展馆时,游客可以提出由讲解员来讲解,“斗拱”和“藻井”,这些都是古建筑要件,也是较为吸引游客关注的。
“斗拱”,是中国建筑最具神韵的构件。中国的建筑结构与西方不同,西方建筑以砖石为主,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大型木建筑必用斗拱。斗拱置于梁架之上,屋盖之下,它的作用一是把上面屋盖的压力均匀地传递给下面的柱子,二是调整梁架之间的剪应力,三是把翘脊飞出去。一般来讲,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凡参观古代建筑的人,总是下意识地抬头张望,在高大的立柱顶端与粗壮的横梁、额枋之间寻觅斗拱,实地感受古人精妙的技艺。
“藻井”是中国建筑中独有的。“藻井”的“藻”字,似有华美、华丽、华藻繁缛之意。光看字面,已猜到藻井强烈的装饰意味。它是我国传统建筑顶棚上的一种高级装饰造型,多做成方形、多边形和圆形的凹面,上有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一般用在殿堂的正中,如帝王宝座、佛像座之上。北京隆福寺的正觉殿有一始建于明景泰年间的大型藻井,原置于殿内佛祖释迦牟尼坐像之上,是国家一级文物。这个藻井的设计很富想象力,雕刻技艺复杂、精巧。藻井的每一层都雕有彩色云纹,最上一层是存星1400颗的“星象图”,依次是二十八星宿神像、仙人天女、三重天宫楼阁,最外围的方形井枋四角还有铜铸的(也有说是木雕的)四大天王。在先农坛内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太岁殿中,人们可以看到经过艰难修复、已基本恢复了原来的面貌的隆福寺藻井,目前它也是古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古建博物馆的木工工具展前也极是留人驻足的,古建构架大多是木结构,木工工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人巧莫如家什妙”“三分手艺七分家什”。馆中展出的木工工具大致分为测量、锯切、刨削、凿眼工具等。展出的测量工具如折尺、曲尺、三角尺、墨斗、划线刀、圆规等,木工常用的锯有框架锯和刀锯。多种长短及其用途的刨子,鑿眼工具有常用的平凿、圆凿、扁凿、斜凿等。展出还包括了钻、斧子、锤子、木锉等工具,正在参观的年纪大些的游客互相间聊起了曾经见过或亲自使用过的哪一种工具,亲切感油然而生,生出些许感叹。
中国古代建筑这条变迁之路,数千年来生生不息,兼容并包而又一脉相承,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影响深远。
北京的博物馆,给你一个温暖的冬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