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健康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018-01-24王文卿
王文卿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2)
一、引言
2006年,中国保监会颁布并实施《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将商业健康保险定义为“保险公司通过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方式对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即以被保险人身体为保险标的,对被保险人因年老、疾病或意外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的保险。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意见》。该文件提出要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推动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从而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012年,“十二五”医改规划出台,提出加大商业健康保险支持力度,同时要求保险业配合国家全面医改。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指出商业健康保险应作为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2015年,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供给侧改革。2016年,全国保险监管会议曾提出,保险业要积极适应供给侧改革这一宏观布局,提高保险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对保险需求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尤其是要在涉及医疗、健康等民生产业有所作为,体现保险业的价值担当。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商业健康保险在丰富消费者多样化选择和保障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特性无疑非常符合国家的顶级战略设计。从国家一系列的文件和战略布局不难看出,国家希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从而进一步形成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相互补充的现代医疗体系。
自1982年我国人身保险业务恢复以来,商业健康保险得以起步。历经三十多年,商业健康保险实现螺旋上升式发展,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从2006年的376.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 410.4亿元,增加额近2 03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近20%,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商业健康险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2016年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占人身险比例约为13%,而在发达国家的成熟保险市场,商业健康保险往往能达到30%的市场份额。瑞士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2007年第6期的《Sigma》中预计,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总需求在2015年时会达到5 000亿元。然而截至2015年,中国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仅为2 410.4亿元,远低于预测。这两个事实共同说明,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存在广阔的有效需求空间,尚未被充分利用。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对影响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能促进商业健康险市场健康发展,为政府和保险业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二、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根据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一种商品的有效需求,一方面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另一方面决定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越多,购买能力就越强,有效需求就越大。马斯洛曾将人类需求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很低的时候,人们只能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但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自然会产生对能够提供经济损失补偿的商业健康保险的需要,以满足其安全需求。
(二)城镇化水平
一般认为城镇人口越多,即城镇化水平越高,对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就会越高。相对于农村,城市居民联系较少,人情相对淡薄,在主观上会有较强的安全保障需求。城市中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较强,收入水平也较高,而且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城市,基本医疗设施就越完善,客观上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三)教育水平
一方面,受教育水平越高的消费者保险意识就越强,这部分消费者能够对保险业和保险产品进行比较客观全面的了解,能够认识到保险进行风险转嫁和经济保障的功能。同时,这部分消费者往往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和长期理财的打算,会倾向于将保险加入资产组合篮子转移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通常收入就越高,购买能力就越强,越能够产生对商业健康保险的有效需求。
(四)老龄化水平
依据联合国公布的老龄化判断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65岁以上的居民数量超过7%或者60岁以上的居民数量超过10%,则该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社会。截至2015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就超过总人口的10%,说明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消费者的年龄从两方面影响商业健康保险的有效需求。一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消费者的收入随之产生相应变化。根据莫迪利安尼和布伦贝格的生命周期假说,人们年轻时收入较低,进入中年后收入会持续增长达到峰值,进入老年后收入又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二是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商业健康保险的购买意愿也会不同。人们年轻时身体一般比较健康,面临的当期健康风险较低,因而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意愿不强烈。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健康程度会持续下降,面临的健康风险会越来越高,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意愿会随之越来越强。
(五)社会医疗保险
目前关于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之间关系的观点主要有替代关系和补充关系两种。替代关系认为,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都属于医疗保障的范畴,均以人的身体作为保险标的,作用相似,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另一种观点是补充关系,认为二者功能定位存在区别,社会医疗保险以“广覆盖,低保障”为特点,处于基础地位,满足公民最简单的医疗保障需求,而商业健康保险则定位于满足不同人群的更高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能为社会医疗保险提供有效的补充。以上两种观点孰是孰非目前尚无定论。
(六)保险深度
保险深度是指某地保费收入与该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反映出该地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保险深度越大,表明该地区保险业发展水平越高,在该地区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设定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前人研究成果,选用2008—201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样本容量为279。
本文以人均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记为Y(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X1(元),城镇化水平X2=(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受教育水平X3为大专及以上人口数(人),老龄化水平X4=(65岁及以上人口数)/(总人口数),社会医疗水平X5为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人口数(万人),保险深度X6=(保费收入)/(GDP)。
(二)模型设定
基于面板数据的时间特性,首先进行变量平稳性检验,采用较为常见的LLC方法进行检验,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均为平稳。为构建合适的面板模型,分别进行Hausman检验和F检验,结果显示p值分别为0.03和0.04,拒绝原假设,从而排除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Yit=αi+β1X1it+β2X2it+β3X3it+β4X4it+β5X5it+β6X6it+εiti=1,2,…,31
t=1,2,…,9
其中αi是随机截距项,代表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因素,多数情况下这些因素是难以被量化的,比如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本地区的文化习俗和产权制度等。Yit为被解释变量,代表第i个省份第t年人均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Xit为解释变量,β为回归系数向量。εit为随机误差项,假定其满足条件E(εit|αi,Xit)=0,为白噪声序列。
(三)实证结果
表1是对各个变量进行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均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最大值为北京524.5元,最小值西藏仅为4.6元,平均值为59.8元,标准差为70.5元,由此可见,各省间人均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存在较大的地域差距。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为方便观察,表2同时报告混合回归、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系数是0.008 589,这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万元,人均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就能增加约86元。城镇化水平的系数是1.215 671,这表明城镇化水平每上升1百分点,人均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就能增加约1.2元。受教育水平的系数是-0.000 32,这表明大专及以上人数每增加1万人,人均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就会下降约3.2元,这和传统的理论预期不符,在结论中将会对此加以解释。老龄化水平的系数是1.276 939,这表明老龄化水平每上升1百分点,人均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就会增加约1.3元。社会医疗水平的系数是-0.003 99,这表明每增加1万人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会导致人均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下降约0.004元。保险深度的系数是575.126 7,这表明保险深度每上升1百分点,人均商业健康保险上升约575元。
表2 混合回归、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自变量老龄化水平社会医疗水平保险深度系数p值系数p值系数p值混合回归-0.8375820.1512-0.0147320534.27860固定效应1.2769390.0524-0.0039900.0173575.12670随机效应0.2378530.3742-0.0046970.0951596.46220
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t统计量的绝对值均大于临界值,p值小于10%,检验结果均为显著,模型总体拟合优度R2为0.94,拟合优度较好,整体显著性检验F统计量为124.32,对应的p值为0,模型总体显著。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商业健康险保费保持正向关系,这与绝大多数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健康保险业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会直接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购买能力。
2.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正相关,这也与预期保持了一致。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会提高人民收入,促进保险观念升级,另一方面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务和设施。
3.老龄化水平也具有正面影响。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421”家庭模式日益成为我国基本家庭模式,随之而来的养老问题和医疗问题越来越突出,商业健康保险能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
4.保险深度具有正面影响,这和预期保持了一致,保险市场的发展会对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产生正面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5.受教育程度给人均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究其原因,商业健康保险的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水平不到位,很难满足高收入群体对于风险转移和经济保障的客观需要。在现今投资选择方式多样化的情况下,储蓄、股票、债券作为保险商品的重要替代品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产生了强劲冲击。在社会保险保障、体制依赖、家庭互助存在的情况下,如果商业医疗保险产品的性价比不够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则视野开阔的消费者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其他渠道为自己的未来寻求保障。
6.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也对商业健康险产生了负面效应,这和部分学者的研究保持了一致。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如上文所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尚处于发展初期,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能力有限,社会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相应的保险产品在功能定位、面向的消费群体等方面界限未能明确划分,导致市场处于长时间的混乱,而且由于传统观念和消费惯性,人们还对社会医疗保险存在依赖心理。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这只是二者在发展中遇到的必经过程和障碍,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到,虽然社会医疗保险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效应,但系数绝对值不大,说明这一负面影响并不明显,在厘清二者职能定位、完善相应产品服务的前提下,商业健康保险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建议
1.加快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是促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消费者将更加关注如何满足自身的高级需求,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也会更加广阔。这就要求政府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和相应的产业计划,提高就业水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保障系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直接造成保险购买力的差异,在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的地区,不仅人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大,基本的医疗设施、保险公司的宣传力度以及保险产品的丰富程度都会有明显差距。因此,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
2.加强宣传教育,升级保险观念。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障碍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消费者相对落后的保险意识和消费习惯造成的,中国人勤俭持家的生活理念往往导致消费者将多数积蓄用于银行存储,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的依赖使得消费者往往忽视了商业健康保险的重要性,而西方发达国家消费者则习惯于将生老病死交于保险负责。当然,这和中国商业健康保险起步较晚,以及早期的不规范经营有关。因此,要从主观上加强对保险的宣传力度,扭转以往消费者对保险的片面认识和误解,使更多消费者认识到保险的宗旨、职能、产品特性等。政府及监管部门应从政策层面提供更多的支持,为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全国保险日”,这不仅可以显示国家对发展保险市场的决心,带动全新的保险风潮,而且能够切实丰富人民的保险知识,提高人民对保险的重视程度。
3.丰富产品体系,实现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协调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行业整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健康险产品与寿险产品同质化严重和创新不足的局面。面对新医改所提到的希望各商业保险公司“进一步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基本医疗保障补充保险”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要致力于打造专业的精算队伍和高水平的管理团队,树立全新的产品理念和市场导向,积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医疗保险“广覆盖,低层次”的特性,利用精算技术尝试新产品开发,减少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与基本医疗保险产品功能上的重叠,从而避免社会医疗保险的挤出效应。应针对中高收入水平人群差异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提供更加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要抓住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机遇,设计更多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和医疗需求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减少投保人的年龄限制,尤其是针对老年人消费群体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较高的现状,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长期医疗保险、失能保险等,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对社会医疗保险的丰富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