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花鼓灯锣鼓乐的结构与解构

2018-01-24常海棠

黄梅戏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花鼓锣鼓乐段

○ 徐 梅 常海棠

“东方芭蕾”花鼓灯的演出程序主要有乐、舞、歌和后场小戏等几部分,锣鼓乐几乎贯穿始终,“一台锣鼓半台戏”,一语道出其的重要性。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说过:“花鼓灯锣鼓音乐是我国打击乐中的精华,它节奏鲜明,极富表现力。”锣鼓乐艺术魅力的展现是以观众的视听效果为前提的。视,可以发现艺人们情感外露时的动态特征;听,可以体验到艺人们心理活动,感受到音乐节奏和旋律。

锣鼓乐的结构

花鼓灯锣鼓主要分为“番子锣鼓”和“伴奏锣鼓”两部分。“番子锣鼓”乐曲较长,可以脱离花鼓灯乐舞而自成独立的演奏体系;“伴奏锣鼓”则为舞蹈配乐而用,乐曲较短,重复音节较多,随舞者的脚步变化赋之于不同的乐段。

乐谱是锣鼓点的符号记载,是锣鼓乐得以保存的文字资料,最初锣鼓乐没有曲谱,为记录、传播锣鼓乐或防止鼓乐失传,把演奏的鼓(锣)点,取其声音的谐音用文字记录,如“冬”代表鼓声,“匡”代表锣声,“令”代表狗锣、镲的敲击声。

标准统一的乐谱在歌曲中存在,而在锣鼓乐的曲谱中不存在,给锣鼓乐的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就是这种差异性,更能彰显出锣鼓乐“自娱——娱人”以及“和谐——共生”的精神指向和“即兴”、“率真”的原始遗存。

演奏的乐曲大都来自于番子锣鼓,“老十番”、“小五番”、“十八番”、“蛤蟆跳井”等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锣鼓牌子。为舞蹈伴奏的乐曲较短,一个或几个音节,俗称为锣鼓点子,锣鼓点子有20多种,如一个音节的“长流水”、“链锤锣”,两个音节的“登步锣”、“摆扇子”等。

番子“锣鼓”多由三部分组成:开头的锣鼓点称之为“起鼓“,用于舞蹈伴奏时称之为“鼓头“,“鼓头”是演员出场前的前奏,前几个小节由乐队的领奏演员(鼓或锣)单独演奏,给乐队提示节奏并给演员做好起步的准备,通常用于大场表演。结尾的锣鼓点成为“收点”,是表演终场的锣鼓尾声。

起鼓,《老十番》的起鼓乐谱为:0 冬︱一冬一冬︱ 一冬 冬︱冬格 隆冬︱ 一冬 冬︱。接着进入第一番:匡匡 令匡 ︱ 一令 匡 0 ︱ 匡 0 匡 ︱一冬 一 ︱匡 一冬 ︱一 匡 ︱……。第一番结束后,接“合头”,然后导入第二番。

合头也叫“帽儿头”,通常起乐段之间的过渡作用。“合头放在主题乐之前称为”“前合头”,放在主题乐之后为“后合头”。 “合头”在乐曲中起“过渡”作用。记谱为:令丁 匡 ︱令丁 匡 ||:令匡 一丁 匡 :‖。

变化乐段是由多种乐器共同合奏而成,是番子锣鼓的主题音乐。也是划分“五番”、或者“十番”、“十八番”的关键乐段,曲牌不同,乐段的内容和演奏风格也不同,如“小五番”的第一番记谱为:匡 0 ︱匡 0 ︱匡 匡 令丁 匡 0 ︱匡令 匡 ︱令匡 一丁 匡 ︱。与上述“老十番”的第一番不同,在番子锣鼓中不一定把曲牌主题乐段都演奏完,演奏多少依具体情况而定。

收点,收点也叫“结束点”,常见有三种,“小收”、“中收”和“大收”,分类的标准是乐段中音节的多少。如“小收”为:匡 匡个︱令匡 令丁︱匡 0‖;“中收”为:匡 匡个︱令匡 令丁︱匡匡 令丁︱匡 0‖,在“小收”中插入一个音节︱匡匡 令丁︱;“大收”为:匡 匡个︱令匡 令丁 匡︱匡匡 令匡 令丁︱匡 0‖。“收点”的曲谱也不是固定的,每个操鼓手都有自己变通的打法。常春利老师的收点就与上述不同,在“老十番”的第一番收点为:

匡 匡︱匡 匡︱令匡 一令︱匡 0‖,收点使用“撞四”,在“小五番”最后的收点也不同。

番子锣鼓在演奏时因表演者(特别是领奏者)的情绪、技法等不同,演奏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形成了它既有一定的演奏程式,同时又有灵活变化的演奏特点。开场锣鼓的演奏程序为:起鼓(锣)——跟随锣鼓——合头(衬头)——变化的乐段——结束点。

在番子锣鼓中,乐曲节拍长短变化即2/4、3/4、4/4拍的混合使用,是从时间的观念上调节乐曲的节奏;“休止符”的使用,造成了“动性乐段”中的片刻停顿,是道家“动”与“静”思想的体现;相同乐曲的不同演奏效果是“自发”、“自由”、“自娱”的原始舞蹈的遗存。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内心与外表的和谐搭配,相对稳定下的随机性,规范操作下的“自由性”等等,造就了锣鼓乐的艺术魅力。

锣鼓乐的解构

锣鼓乐的解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基础乐段”(一个或两个音节)的重新排列或组合,另一种是对演奏手法的调整和转换。

在此摘录由常春利演奏、王泽南记谱的《小五番》开始部分,谈谈解构中的“解”字。

记谱为:(起鼓)0 冬 ︱ 尺冬 尺冬 尺冬 冬 ︱ 冬古尔 隆冬 一冬 冬 ︱匡匡 令︱匡匡 令︱① 匡令 匡令 匡令匡︱② 匡匡 令匡 令丁 匡︱(合头)令丁 匡︱令丁 匡‖③令匡 一丁 匡‖……(文字与数字序号是编者另加的)。从传统的曲谱中,抽取①,②,③三个音节,就成为三个不同的锣鼓点。①是“长锣”:‖匡令 匡令 匡令……匡‖;②是“长流水”:‖匡匡 令匡 令丁 匡‖;③是“链锤锣”:‖令匡 一丁 匡‖。

又如“登步锣”的音乐节奏,高倩注释为:| 匡令 匡令 | 令匡 一丁︰|,而北舞记谱为:|令匡 一丁︰|重复使用。同一鼓点却出现不同的记谱,这与不同的演奏者有关,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后者是节录前者的一个音节而成,当然可以理解为后者是得前者乐段的解构。

锣鼓乐中有近30个锣鼓点,有单音节也有多音节,如若把这些锣鼓点叫做“基础乐段”, 对这些“基础乐段”再解构,又会产生其它锣鼓点。锣鼓乐里的“解构”手法常见为:重复式,对调式,嵌入式和增减式。

“长流水”有两种不同的节拍,其一是2/4拍:匡匡令丁︱;其二是4/4拍: 匡匡 令匡 令丁 匡︱匡 令匡 令丁 匡 ‖。把2/4变成4/4的形式,只需把每一拍中增加两个音节“令匡”和“匡”即可。无论是逐次加入同一个“基本音节”,还是分别加入两个“基本音节”都属于嵌入式。

若把3/4拍的链锤锣:令匡 一丁 匡‖增加 匡令 可产生2/4拍的“反登步锣”: 令匡 一丁 ︱匡令 匡‖。登步锣的“基础乐段”为:匡令 匡令 | 令匡 一丁 ‖,分为两个音节,而反登步锣则为:令匡 一丁 | 匡令 匡令 ‖,把登步锣乐段中两个音节前后对调即为反登步锣。

又如连槌锣的一个音节为:令匡 一丁 匡 ‖,一个音节中有三拍,反连槌锣则把第三拍的“匡”移动到第一拍,变成:匡 令匡 一丁 ‖。可见,“反”字在解构中的操作手法是单音或音节的前后对调,即为解构手法中的对调式。

稍加留意不难看出,反登步锣2/4:令匡 一丁 | 匡令匡‖也可由连槌锣的3/4拍:令匡 一丁 匡 ‖增加一个音节 匡令 变为两个节拍即可。当然也可以在“反登步锣”的乐段中去掉一个音节 匡令 ,把两拍合并成一拍。这就是解构手法中的增减式。

同为“喘气锣”的乐谱,据北舞统计就有 “前喘气锣”、“后喘气锣”、 “单喘气锣”、“双喘气锣”等十余种。不同名称有不同的演奏效果,这全是对“喘气锣”的“基础乐段”进行解构来繁衍完成的。

花鼓灯锣鼓乐谱进行系统的较为科学的分类后,常用的鼓点近30个。“压槌子”是常见的一种锣鼓点的名称,高倩在《安徽花鼓灯》一书中记载:“左手鼓槌压在鼓面上,右手击鼓;或两手先后击鼓,右手迅速移开,左手鼓槌仍在鼓面上”。李伟在《安徽花鼓灯锣鼓名称初探》一书中谈到北京舞蹈学院总结出的操作要领为:“右手打‘瓜’,左手打‘古’双手击鼓后都不马上离开鼓面,形成一种闷声,右手(挠槌子)但鼓槌尖必须点击鼓面”。显而易见,对于同一种锣鼓点,由于演奏手法的不同,产生的听觉效果也不同,这是操作技巧方面的调整与改变。

一代鼓王常春利(艺名老蛤蟆)致力于“鼓点”的研究,把“鼓点”的表现力提升到喻情、喻物的高度上。在锣鼓乐《蛤蟆跳井》中,用:0冬 | 匡 0冬 | 匡 冬 | 勾勒出蛤蟆食虫时舌头快速伸缩的形象。用“压槌子”的技法,打出闷声,酷似蛤蟆 呱呱 呱呱 的叫声。基础节拍是原有的,演奏的技巧也是原有的,但是巧妙的结合却不是其他人能够做到的。鼓乐是有情感因素的,也是有“指向性”的,不同的鼓点,不同部位的敲击,不同的手法、不同的力度、不同的节奏,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进而也促成了不同风格的花鼓灯流派形成。

如果说尊重结构是继承,那么善于解构则为创新。

猜你喜欢

花鼓锣鼓乐段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幸福花鼓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试论潮州大锣鼓的艺术特色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