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籍的保护策略研究

2018-01-24向阳

云南档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古籍书籍图书馆

■向阳

古籍指1911年以前以古典装帧形式书写、印刷的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各类书籍著作的统称[1]。它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时代曾经到达过的智慧高度,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重要见证[3]。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16字古籍保护的指导方针。2017年,国家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通知,在原有的16字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普查登记为基础,以分级保护和揭示利用为重点,不断提升古籍保护水平,切实发挥古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一、古籍现状

古籍一般包括辛亥革命之前历朝历代写本、刻本、稿本、拓本等[2]。可分为普通古籍和善本。善本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普通古籍是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数量相对丰富、具有多重版本、价值相对不高的古籍。

1.数量不丰富

现存的古籍的数量并没有想像中丰富,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统治者的暴力禁毁。这方面最引人惋惜的便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置酒咸阳宫,丞相李斯建议将非秦的史记都烧之。除秦以外,很多朝代的统治者为了粉饰自己的统治也会篡改甚至焚烧一些史料。②历代的战争、政治动乱,使图书典籍遭受重大的损失。纵观中国历史,每次改朝换代,政府藏书大多损失殆尽;每次战争动乱,不但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的损失,也有大量的书籍毁于一旦。③人民的保护意识薄弱。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只有少数的人受过教育,而大量的普通百姓对于古籍的认识并不高。很多人都将一些珍贵的古籍用于点火、糊墙等活动。而更可惜的是在十年文革之中,大量经历过重重磨难的古籍被送入了造纸厂,成为了一滩滩的纸浆。

2.破损严重

2016年,《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基础数据概览》中提及,我国县级以上的图书馆共计3153个,其中国家级图书馆一个,省级图书馆39个,市级图书馆共计369个,县级图书馆共计2744个。由此可见,我国的县级图书馆数量庞大。但各个地区的县级图书馆的基础设施的配备和管理水平存在差异,很多县级图书馆保存的古籍的状况令人堪忧。由于历史原因和气候原因,导致很多现存的古籍已经伤痕累累,加上图书馆的保管措施并不完备,将会持续的加重现有的古籍的破坏程度。如若随意存放,那么这批书籍最终将成为书虫和霉菌的食物,可能对古籍的流传造成莫大的损失。

3.考试用书众多

中国奉行了几千年的科举制度。四书五经、儒家思想、圣训等成为考试的重点。伴随着这些考试,产生了众多的考试用书。例如,清朝版本的《大清十朝圣训》共有二百八十六册。因为这套书籍是当时比较盛行的考试书籍,所以版本众多,有些保存相对完整。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的数量极为庞大,如何对其进行保存也成为在图书管理员面前的难题之一。

4.珍贵古籍外流

由于历史原因,在侵华战争期间,大量的珍贵的古籍被侵略者偷运出国,珍藏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私人收藏家手中。例如,鸦片战争中英国从中国掠夺的古籍约有2万册之巨。而这批古籍的追讨面却临这巨大的困难。很多外流的古籍是珍本,对于中国的古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古籍面对的主要威胁

古籍在进馆时都经过消毒、除菌、杀虫等处理。而且,工作人员必须佩戴手套和口罩等保护措施才能进入古籍书库。即便是在这种严格的保护下,古籍的处理还是存在一定的威胁。

1.虫蛀和霉菌

古籍是中国历代智者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挖掘、去整理、去保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古书的纸张破损不堪,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书虫的啃咬。常见的书虫有书虱、白蚁、伪装土甲、蟑螂等。这些书虫都具有繁衍能力强、生命力顽强等特征,很难完全将其和虫卵去除。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的古籍是成套存在的,为了防止将书籍的顺序弄乱,很多管理员是不会轻易将书籍套封打开。所以导致大量的虫卵的寄存,并持续对书籍进行破坏。

与书虫相比,对古籍破坏力更为强劲的是霉菌。一旦书籍被霉菌侵害,他们会成片成片地附在书籍的纸张和封面材料上,使纸张的结构得以破坏,损毁纸和封面材料,使其发生变化产生粘粘破损。根据霉菌怕光、怕氧、怕冷、怕干燥等四大弱点,传统的除霉方法便是将书籍放在太阳光下暴晒,通风,防止霉菌的进一步的扩散。但是这些方法对于古籍的处理却不是十分适用。古籍的纸张极薄,且清脆,如若放在太阳下进行暴晒,将可能对古籍的造成更严重的伤害。现在主流的处理方式是低温处理、真空处理、微波处理等现代化方式,效果要远远优于传统的方式。

2.修复型破坏严重

加拿大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和加拿大职业保护师协会《道德准则和实践指导》提出文物修复应该“尽可能少的干预”,减少对文物本身的损伤。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的发挥出古籍的历史和文化作用,许多图书馆对于现存的古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古籍修复人员缺乏古籍修复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导致了古籍修复性破坏,其主要表现是:(1)古籍保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古籍修复知识和能力。(2)古籍保护的制度不够完善,造成了大量古籍的乱摆乱放。(3)缺乏文献学知识。有的古籍修复人员不具备版本、目录、专科文献等学科知识,难以准确判断古籍的物理形态和价值,随意缀合古籍纸张残片。(4)修复设备级别不够。很多县级的图书馆,因为经费问题,无法购买现代化的古籍修复设备。(5)修复技术自身的缺陷。例如杨派的“欲火重生”手法,虽然能彻底消除危害古籍的生物因素,但是风险极大,极容易对古籍产生破坏。

三、古籍的保护策略

对古籍的保护,主要是针对现有的古籍纸张进行保护,使其不再发生进一步的破损。

1.建立保护中心和修复中心

在文化部、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共同努力下,全国共开设12个国家级的古籍修复中心。地方性的古籍修复中心数量相对较少,中国的县级图书馆共计3000多个,每个图书馆内都保存有数量不等、价值不等的古籍。这就把地方古籍保护推到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社会公众对于古籍具有开发有需求;另一方面,自身又不具备开发的专业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如何建立基层档案馆的古籍开发和维护中心,是解决古籍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

2.计算机图像处理再现技术

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显示褪色字迹或者图像的一种现代化的修复技术,主要涉及的步骤有,数字化、计算机处理、图像显示等。通过计算机图像再现技术,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将古籍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但是如果古籍的书页过薄,那么计算机图像处理再现技术所产生的图像就会受到影响,形成重影,从而影响古籍内容数字化的要求,增大古籍内容数字化的难度。

3.法律法规的健全

2001年、2006年和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标志着古籍修复有了统一的规范,有力地促进了古籍修复事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古籍法,全国并没有形成专业的、针对性的法律。现阶段参照的依然是201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古籍虽然是文物中的重要组成,但是古籍表现出一般意义上的文物不同的特征。古籍方面法律的缺失,对于古籍的征集、买卖、利用等方面都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4.人才培养

古籍工作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兼具历史、古汉语、文学、图书馆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古籍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效应,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积累、前辈耐心传授及个人刻苦钻研和沉淀的漫长过程。古籍工作是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专业性最强、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岗位。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很多古籍工作者对自身的岗位职责认识并不是很清楚。很多工作人员的能力也不能满足古籍保护的需要。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少数民族的古籍是由少数民族的特有语言书写而成。在古籍的保管过程中,就要对该少数民族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对该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满足这种要求的工作人员少之又少。对于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要从三个层次上共同努力。宏观上,对高等人才进行培养。2014年起,国内一批高校和研究机构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依托学校的专业设计和师资优势,陆续开设了古籍保护专业课程并招收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观上,专家开始专业的培训讲座,对广泛的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古籍管理的专业性人才。微观上,实行老师傅带徒弟。将老一辈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的成功经验,传递到年轻一代的工作者手中,更好的结合现代化的信息和手段。

四、结语

古籍,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籍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修复的成本大于该古籍的价值时,如何处理这批古籍就变得至关重要。随着时间的流逝,古籍不可逆的老化、虫蛀、焦脆、损毁现象会日益加剧,加之古籍修复手段落后,古籍修复人才不足等,加强对古籍的日常管理、保护刻不容缓。因此,建立古籍管理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及稳定古籍修复队伍是实现古籍常态化管理的必要条件。这需要国家古籍中心、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群策群力,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及古籍专项基金制度,为古籍管理“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古籍书籍图书馆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图书馆
我是古籍修复师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