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多元化美学形态下的纪录片创作

2018-01-24新疆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纪录片美的创作

□苏 林 新疆艺术学院

美学思想的融入推动了纪录片的多元化创作,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在新时代背景下如雨后春笋,而有关纪录片创作当中的美学呈现,也引起业内的热烈讨论,在纪录片创作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把握住“真善美”的本质,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纪录片,应该是所有纪录片人的共同追求。

一、真实——纪录片的生命

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变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纪录片的“真”除了要表现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之外,还要在规律性的基础上展现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记录。这就对纪录片的“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纪录片在故事化叙述方式的审美形态下如何保持真实性?

埃里克•巴尔诺认为,纪录片是抓住现实美的片段,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这句话肯定了编导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纪录片故事化是现在创作纪录片的一个潮流和方向,完整的叙事结构、动人的故事情节,这些都源于将原本松散的素材进行重新地组合编排[1]。

然而,今天的纪录片创作,无节制的情景再现也是挑战纪录片真实的最大问题之一,由于剧组成员自身条件的限制,很容易误导观众,其真实性也就无从谈起。除此之外,纪录片的故事性也让很多创作者一味地迎合观众的审美,吸引受众的眼球,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甚至编造故事[2]。

真实性是纪录片区别于其他影视作品的关键,所有针对纪录片的创作,都应该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唯有守住真实,纪录片才能长久发展下去。

二、形象——纪录片的美

纪录片的美直接体现在镜头和声音上。有关美的论述,在美学史上从未停止过,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我们愉快的情感,就是因为它是生活,而人们总是爱生活。

(一)纪录片的视觉美

拍摄器材带来的方便为影像的视觉呈现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除了获得更加清晰的画面之外,有关画面的调色、不同镜头的拍摄呈现出的不同视角,也给纪录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纪录片在视觉上变得好看[3]。

《舌尖上的中国》在拍摄的过程中采用电影的拍摄手法,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食物和与食物有关的人与故事,剧组采用了航拍、高速摄影、延时摄影等不同的拍摄方法,画面十分唯美,尤其是在特写镜头的运用上,更是可圈可点。剧组在拍摄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拍摄技法,营造出了丰富的镜头语言,就是为了能够满足观众的视觉感受和展现不同食物的特点,各种非正常视角的拍摄同时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二)纪录片的听觉美

《乐记》开篇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音乐的出现,应该源于人内心的触动。纪录片中声音的力量不容忽视,犹如饮食中的盐,用少了无法突显情感,用多了又会影响整部影片的质量。

《舌尖上的中国》现场音乐主要表现各地的地域风格,介绍绥德黄馍馍时主人公的哼唱,介绍禾仓米粉时贵州侗族女人的唱歌,介绍陕西吃面时秦腔剧团的演唱等,这样的音乐现场录制,不仅交代了时代和地域特色,同时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将观众拉到当时的场景中去感受美食。背景音乐由青年作曲家阿鲲原创而成,19首曲子在影片当中以“润物无声”的形式点缀其中,使整部影片在情感上得到充分的抒发和展示,同时对该片传递出的人文情感加以强化,达到音乐和画面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4]。

(三)纪录片的和谐美

在纪录片和电影成为一种产业,开始工业化生产的时候,研究这一领域的专家们就发现了人们在观看影片时的心理变化,从而归纳整理出相关的公式,如八分钟讲一个故事,两分钟一个小高潮,五分钟一个大高潮等,出现这些类似于公式的精密计算,对影片来说,这就是对节奏和布局的把握。

纪录片不同于电影或电视剧,因为影片的内容限制,无法做到像电影那样精密设计和布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注意节奏美。2017年陈为军导演的《生门》广受赞誉,这部反映医院妇产科的影片在节奏的把握上完全抓住了观众的心理,三个主要人物的生产过程在叙事和抒情中得到完美呈现。

片中产妇李双双孕龄28周,家属要求实施引产。在医生的建议下,李双双的家人同意实施剖宫产,孩子早产面临夭折的危险,医生在走廊里向家人征询意见,希望能够给孩子一个生的机会,但李双双的家人却犹豫不决,经过激烈的交锋,李双双的家人最终同意抢救孩子,紧接着画面就切到外景,高空的广阔视野和武汉市的外景让观众的心也慢慢平缓。

纪录片虽然无法严格按照人们观影的心理变化来布局结构,但是一紧一松,张弛有度也让观众产生心理的紧张和释放,增加纪录片的故事性和可看性,引导观众继续看下去,同时也照顾到观众的心理,在极度紧张之后有一个心理上的休息时间,从而为下一个故事高潮的到来做铺垫[5]。

三、灵魂——纪录片的善

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仁”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典范,仁又是善的代表,故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语境下,“仁”与善是互通的。仁者,人文主义的核心,即关注民众的现实生存状况、哀乐疾苦、精神欲求,重视个体及民族的全面发展,重视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境界。纪录片一向被看作“担当社会良心”的载体,以肩扛历史使命、承载社会道义为己任的纪录片创作,不应当摆脱人文关怀的旨趣和理念,这也是纪录片的仁善之道。

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带给人们一种真实的美感和对于客观世界所达成的某种直观而深刻的认知。纪录片的善,是将真相敞开,满足当代大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是一种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人文关怀。

在中国,纪录片独立制片人越来越多,他们用平民的视角关注社会,亲身融入生活中,展现人和社会的种种问题,肩扛起记录者的担当,传递着生命深处的呐喊。徐童的纪录片《算命》是他的代表之作,犹如一部现代社会的《三言二拍》,将算命先生历百程作为整部影片的中心点,围绕来找他算命的人勾勒出一个江湖图景,身世坎坷的发廊女老板,为了筹钱救出监狱里的丈夫而成了小姐的年轻妈妈,想和老婆好好过日子的年轻男人,想发财的煤矿工人……

这部纪录片中的人们在苦难的生活中艰难前行,虽然无力脱身,但是依然坚强地生活,这如小说故事一般的人生让人们观看之后,在震惊之余又敬佩他们坚强生活的强大力量。影片中的人物外貌都算不上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普罗大众的千万分之一,可他们同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通过他们的算命经历,我们看到了植根于泥土中的生生不息。这是纪录片的善,是人间的美。

四、“真善美”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辩证关系

艺术家的创作来源于自身对于世界的感受,新时代下,纪录片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不断适应新时代下艺术的发展和美的规律,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满足公众审美的优秀纪录片。

李泽厚在其人类学本体论中提出“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说明纪录片创作中真善美以及表现与再现的关系。纪录片的故事性叙述让纪录片变得优美好看,但是如果失去了真,美就失去了生命,这样的纪录片也就毫无意义;同理,如果纪录片失去了美,真和善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在传递真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善,那真的存在就只是一个空壳,它的艺术品格也必将沦落,这可以看作纪录片创作中真善美关系的艺术辩证法。

以美启真,通过对世界的感知和体会,将自己对于美的理解融入艺术创作中,将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真实的生活现状融入作品中,在受众欣赏美的过程中,产生对于社会和现实的体会和理解。

以真扬善,纪录片通过艺术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生活,创作者提供给受众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观众们体会到人间百味,由此产生不同于自身固有的认识,这个认识过程是激浊扬清,是社会中的丑恶现象的批判,是对世界美好的歌颂。

笔者认为,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始终以真为第一要义,力求通过真实表达清楚故事背后蕴含的意义,同时也要照顾到影片的美,因此形成“保真,扬善,求美”的六字宗旨,以真实性为纪录片保留住生命,在真的基础上传递出人文情感和道德流向,最后努力达到纪录片的美的呈现。

结 语

在2017年北京纪实影像周开幕式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致辞中表明,中国的纪录片进入了黄金时代。作为一个站在黄金时代的纪录片创作者来说,“以美启真 以真扬善 以善传美”应该是我们坚持不懈的使命和责任。将美学思想不断深入纪录片创作中来,将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化为捕捉和再现,从生活和自然中发现和传递真善美,并且为将其用最适当的形式变现出来而不懈动力。

猜你喜欢

纪录片美的创作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创作心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