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中的“大本大源”说*
2018-01-24谭智秀
谭智秀
(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大本大源”是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毛泽东提出并集中论述“大本大源”是在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写给其师黎锦熙的信中。从这封信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毛泽东提出“大本大源”的背景。“今之天下纷纷,毋亦诸人本身本位之不足,无术以救天下之任”[1],时人无“内省之明”,无“外观之识”,不知“己之本位”,“胸中茫然无有”。时下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对自身又认识不清,也没有支撑自己行为的根基在,以致如“秋潦无源,浮萍无根”,不能持久,无以救天下。由此,毛泽东以今人袁世凯、孙中山、康有为等而论,提出其本源——“大本大源”之说。
一、“大本大源”的内涵
陈晋在《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一书中指出“本源,或曰大本大源,是‘五四’前期毛泽东的思想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所谓本源,事实上就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心目中的宇宙生存和发展的终极精神实体。如老庄的‘道’和‘太极’,柏拉图的‘理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2]。“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信中的这句话点明了毛泽东“大本大源”的内涵。宇宙之真理具有唯一性,亦即宇宙的本体或本质只有一个,因此“大本大源”在逻辑上先于万事万物,是整个现象世界背后的终极本源。
若将“宇宙之真理”完全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则可解之为“道”,解之为“理”,解之为“太极”。“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存在。”[1]本源乃客观的宇宙之真理,为“天理”,即天道。人人都与宇宙是一体的,宇宙之真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虽然每个人禀赋的宇宙之真理有偏全之不同,但是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因此本源亦存在于人心中,人人禀赋此道,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理,只是有偏全不同。正因为人人心中都有理,有大本大源,所以以大本大源号召天下之心,天下之心皆动。本源落实到“人心”,解天下之纷纷,则为人道。陈晋指出,本源落实到人心上面,“事实上就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言行认知等等,我们统称人格”[2]。因此,大本大源乃是理与心的合一,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
毛泽东认为,观今天下之形势,天下之人,因为没有把握大本大源,所以难以动天下之心,没有从根本入手,而只是关注细枝末节。“动其心者,当是有大本大源”[1],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亦可为矣。大本大源、宇宙之真理成为开启民智、导正民心的根本。
二、毛泽东“大本大源”的思想渊源
一九一七年,毛泽东给黎锦熙写信的时候,虽然已经接触了新思想,接触了西方文化,但是他毕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孔孟之学、宋明理学等在毛泽东身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毛泽东解释大本大源时言“本源者,宇宙之真理”,从西方学说中引入“真理”一词,也有人将“本源”理解为知识,但笔者认为此时的毛泽东在论述“大本大源”时只是穿上了西方学说、西方语言表达的外衣,其本质、其内在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宋明理学等是分不开的,其思想即来源于此。而本源即知识一说不过是将大本大源落实到人间的体现,以知识为一种表达方式,来号召人心,变换全国之思想。不能忽略本源作为天道的内涵,本源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如同天赋,以大本大源来号召,内外产生共鸣,由此而动天下之心,为天下之事。
毛泽东的大本大源,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来自其师杨昌济。当时,青年毛泽东最崇敬的伦理学及修身课的老师杨昌济,服膺于朱熹之论,他用大原或大原则来表述朱熹所说的大本,认为宇宙之所以为一个整体,是因为有一种贯穿其间的大原则。“宇宙间所有一切之表现悉自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深思默会,洞晓此大原则,所谓贯通大原也”。[2]由此,毛泽东上承于朱熹,下受于杨昌济,津津乐道于大本大源,“将全副功夫向大本大原处探讨”,形成自己对本源的理解。毛泽东关于大本大源的学说,受到宋明理学,尤其是朱熹理学极大的影响。
毛泽东关于大本大源的表述,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相当于“道”、“太极”、“天理”。在中国古代哲人中,明确把“太极”和“道”表述为本源的,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朱熹提出世界的本原是“太极”之理。抓住了这个理,就是抓住了“大本”。“大本不立,小规不正,刮落枝叶,栽培根本”。(《朱子语类》)在朱熹的哲学体系里,“理”即是“太极”,“理”即大本。“理一分殊”在朱熹哲学体系乃至宋明理学的体系中占据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在毛泽东关于“大本大源”的集中论述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
“理一分殊。合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朱子语类》)万物的本性与宇宙的本性是同一的,万物的本性是由宇宙的本性所派生的。“理”不仅是先天地而存在,而且是世界的根本原因。理也是道德主体,它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于个人的宇宙本体的意义上,必须落实到人性中,呈现为人的内在本质。理之在人便是性,“性即理也”,不但存在一个绝对的作为宇宙本体的“理”,而且每个人生来就“禀受”一个完整的“理”,“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矣。”(《朱子语类》)朱熹以“月映万川”为喻,每个人身上就有一个具体而微的“分殊”之理。
而毛泽东对大本大源的论述,即在于此,本源内涵与朱熹所言之“理”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毛泽东认为,天下所有人都为宇宙之一体,宇宙的真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虽然有偏全之不同,但确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因人心中确有大本大源的存在,所以方能以大本大源为号召,从而动天下之心。毛泽东对大本大源的论述,实际上是承接了宋明理学(尤其是朱熹理学)关于“理一分殊”的理念。
三、毛泽东论“大本大源”的目的
当时世界形势,用毛泽东信中的话总的来说即是:“天下纷纷”,而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本身本位不足,无术以救天下。天下纷纷的原因则在于:“无内省之明”,“无外观之识”。为解决这个问题,开通民智,移动天下,毛泽东提出从大本大源入手。在青年毛泽东看来,在历史动荡、变革和发挥在哪的表象背后,似乎存在着一个更为普遍、更为具体、也更为永恒、更为根本的支配物,这就是本源。本源未得,则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等枝节都为赘疣,前人所谓即是如此,因此未能改变中国社会。毛泽东认为,以大本大源号召天下之心,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皆可为,国家未有不富强幸福者。毛泽东本源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以上所述问题,是为了拯救国民,开启民智,为救天下。那么,他欲以何种方式、何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呢?
“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1]。在毛泽东看来,“唯学如基础”,当时之世正因无学所以基础不厚,“民智淤塞,开通为难”。大本大源虽业已存在于人心之中,但有偏全之不同,由此亦有了人之差异:“圣人既得大本者也,贤人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1]。世之愚者多,而智者少。如何使愚者皆归于智?欲倡学而唤醒人心中的大本大源,所倡之学者何?
“愚以为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入,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吾人欲使此愚人悉归于智,非普及哲学不可”,“欲人人依自己主张以行,不盲从他人是非,非普及哲学不可”。[1]毛泽东倡学,所倡之学主要为哲学和伦理学。学哲学和伦理学,以求一确实之标准,使人明断是非,不为“强有力者所利用”,失其“主观性灵”。提倡全民学习哲学和伦理学,在其中反求诸己,探得天下以何道而动的真理和规律,而后从自我做起,以求超越自我,与无限宇宙本体相沟通。将中国思想史上即物穷理和反思立本这两种心性修养之途加以融合,即把“内省之明”和“外观之识”的提高合而为一。[2]既得内省之明和外观之识,则能识天下之纷纷,能以大本大源号召天下之心。人人识得大本大源,则能动天下之心。
然而,此乃一长期的自我修炼之过程,因此“今人动教子弟,宜立志”,以自身之志坚定自身之心。“志者吾有见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之谓也”[1]。心之所之谓之志,志者有对大本大源的认识。识得大本大源,方能拥有真正的志。然今人之志并非真正之志,只是盲目以为己志,出于一种模仿性。毛泽东将立本源之志与立其他之志区分开来,扬此抑彼。真正之志并非仅仅是一种求善求真求美的倾向,更是将这种倾向转化为理性的求知渴望,确立寻求宇宙之真的信心和恒心,这才是本源之志。本源、真理,无疑是“志”的同义语,它的获得,需要一个极其艰难而长期的渐进过程。对本源的不断追求的过程即是立志的过程。而获得本源、真理,进而以此动天下之心的主要途径就在于倡学,在于以全副功夫研究哲学和伦理学。
[1]王树山,王建夫.毛泽东书信赏析[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3]汪澍白,张慎恒.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陆卫明,张菲.试论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俞彤,杨珩.浅析宋明理学对毛泽东早期思想的影响[J].江南大学学报,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