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模式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研究
——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
2018-01-24张卫香林俊腾陈映芝
张卫香 林俊腾 陈映芝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 广州 510990)
一、党支部+模式概述
入党积极分子是党的后备军,其培养是高校基层党支部的重要工作。为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培养模式,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借鉴“互联网+”概念,提出“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党支部+”模式通过联合不同主体,主打“以强带弱,强强联合”,有利于协同开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丰富基层党组织生活,拓宽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形式,加强党支部对外交流等作用。其次,有利于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同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再次,有利于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监督,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筑牢拒腐防变的人生价值观基础和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提高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该模式主要分成两个部分:
(1)从纵向来说,主要是党支部+其他学生组织/部门(如团学、职协等)
(2)从横向来说,主要是党支部+其他党组织(如学院党委、各系党总支等)
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
为准确地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以期从中发现问题,积极创新。自2017年9月以来,我们编制了“入党积极分子调查问卷”并进行了分析统计。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31份,回收231份,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针对调查数据分析,得到下列结果:
(一)基本信息。男性占31.60%,女性占68.40%;一年级占49.35%,二年级占28.14%,三年级占17.32%,四年级占5.19%。
(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支部情况不理想。仅有51.95%的人参加过党支部活动,48.05%的表示没有参加过党支部活动。不参加的原因大部分是个人主观意识不强、党支部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活动宣传力度不佳,还有少部分认为是活动的吸引力不足和党支部活动时间过长。
(三)大学生对现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形式的了解。调查中可以看出积极分子的培养情况有以下几种,82.68%的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党校党课进行培养,75.32%的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入党考试进行培养,69.26%的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党日活动进行培养,68.40%的入党积极分子通过撰写心得进行培养,56.71%的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外出参观实践进行培养,51.52%的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参与会议进行培养。
(四)58.44%的学生认为入党积极分子的现有培养模式存在问题,41.56%的学生认为不存在问题。在认为入党积极分子的现有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大学生中,44.59%认为过于形式化、枯燥乏味,36.36%认为对外交流不足、过于封闭和片面,36.36%认为与党员、群众关系不够密切,35.50%认为推优名额较少且存在不公平现象,2.60%则是认为存在其他问题。
综合数据分析,本研究形成如下结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日常思想教育与常规性实践教育不足;培养缺乏连续性,培养联系人的作用发挥欠佳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尚未形成合理有效且完善的考察机制;现行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亟待完善。
三、“党支部+”模式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实践与建议
(一)“党支部+”模式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实践
1.结合项目实施情况,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执行力
入党积极分子的执行力直接决定了党支部的执行力。依托“党支部+”模式,入党积极分子可以参与到各个组织社团的培训、项目活动组织策划等。各个组织社团形式多样的培训、项目活动策划,可以完善入党积极分子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及其他优良品质,真正让他们有能力去执行。这样,既保障了他们在组织部门中继续成长学习,也可以有渠道向党组织靠拢。
2.拓宽培养教育方式,强化入党积极分子竞争力
“党支部+”模式可以拓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模式,从形式与内容上进行升华,由单一枯燥向丰富有趣转化,使学生党建工作在党建理论和实践研究得到充分的融合。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管理系党支部+社团组织开展了户外长跑公益捐步活动,经典配音大赛、读书沙龙等多元化的活动,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组织开展思想讨论交流以及各种社会实践等,更好地激发入党积极分子参与的热情。这些培养教育方式有利于拓展入党积极分子的知识技能,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化入党积极分子竞争力。
3.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提升入党积极分子影响力
依托“党支部+”模式,可以在横向上加强与学院内部及外部各党支部联系,做好党建交流学习,分享先进经验,精诚合作。如我院多次组织与校外支部交流学习,如从化监狱党支部、从化石明村党支部、从化菜地塱村党支部、韶关翁源中心村党支部。纵向上,与团学和“阳光社”开展面向全院的相关组织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增进入党积极分子与与各大院系学生组织、部门或是团队交流与合作。这样,既利于入党积极分子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又有利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与此同时,也使得入党积极分子的形象更亲民、更接地气,更好地提高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二)“党支部+”模式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建议
依托“党支部+”模式,为规范入党积极分子管理,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笔者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1.明确入党积极分子责任区。入党积极分子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学生,他们散落在班级、社团、团学等各级各类学生组织中。为了充分挖掘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支部应根据部门组织特点及其专业特长,提前设定个人培养目标明确责任区,重点考察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及相关表现。支部需要明确规定有能力的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带领所在部门出一定的成绩,以增强实际成效。党支部需要定期与他们及其所在组织进行沟通。
2.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双重培训体系。入党积极分子既需要在支部接受培训,也需要在其所在组织接受培训,即双重培训体系。一般学院每年都有一次党校培训,并且每月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这对入党积极分子理论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他们所在组织则更多的倾向于实践,通过生动活泼入情入理入心入脑的教育手段重在培养实操能力。双重培训体系,有利于丰富培训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3.完善入党积极分子考核,实行“双向考核”。入党积极分子不仅参加所在组织部门的学期评议考核,还参加党支部的学期评议考核,依据双向考核结果研究确定考核等次。此考核与评优、竞选等挂钩。
总的来说,“党支部+”模式在创新组织生活的方式和载体,在提升入党积极分子政治水平和综合素质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现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