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画审美元素与互联网时代审美元素的分析与研究

2018-01-24

国画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国画时代传统

一、中国国画传统审美元素的分析

国画是以中国传统古典审美为基础的绘画种类,其主题大致分为花鸟、山水、人物等,其表现手法分为工笔和写意。其中工笔较为注重画面细节,而写意则较为注重画面的意向形态。中国传统国画与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不同,中国传统国画在画面的安排和设计上更注重意义表达,对于透视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视。一些大篇幅的青绿山水画作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甚至直接将所表现的事物平铺在画面之中,只求画面的美感表现而直接忽略了正常景观的透视关系,采用了散点透视。青绿山水是国画中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所采用的颜料为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是国画表现风格中色彩较为浓重的一种表现手法,颜色具有较为直观的代表性。用青绿两色来表现山水也是中国传统的道家天人合一万物顺应自然的审美体现,且这种审美表现在绘画当中具有极为强烈的代表性。中国传统国画每一种表现手法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与青绿山水浓重的色彩不同的另外一种表现手法就是白描。白描是一种只用墨色勾线的形式来表现画面美感的国画表现形式,这种表现手法直接掠过彩色,用“线”和“空”来表达整个画面所要表达的所有含义。“线”勾勒出想象的界限,而“空”是想象的延展。这是中国佛家“四大皆空”哲学理念下的美学体现。工笔是国画中画面表现较为具象的一种表现形式,相比较其他表现手法,这种画法无论是颜色还是线条都相对来说较为具象化和细腻,是国画当中的“写实派”。但这个“写实”并不像西方油画的那种精准写实,更多的是通过具象的事物来表达潜在的意义,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会发现,这类绘画在题材和构图上会把很多现实中并不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有的甚至是违背现实常识的构图。例如《百鸟朝贺》这类题材就是如此,是通过现实中的事物进行非常规的画面安排以寓意吉祥之意。这也是国画中较为常见的审美表现形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国画在审美表现上着重表现“意”的表达而不是“形”的表现。在进行“意”的审美分析后,我们发现了在这种审美意义背后的中国哲学,同时也发现了这种审美的共性和传播性。它代表着一种文化的积淀,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国画审美元素应用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汇聚的时代,大量的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和交流,使得不同的文化审美也进行着不断的融合和再发展。在这种信息融合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东西方审美文化撞击出的审美产物——互联网审美。有一种审美是只在互联网上存在的,这种审美我们姑且称它为“虚幻审美”。因为这种审美具有较为标志性的特征,且在互联网上具有较强的传播性,但它不具备在现实中的实际意义。例如在photoshop这款绘图软件中就有模仿水墨画笔触的笔刷,这种具有强大绘图功能的绘图软件可以在计算机上让创作者进行模仿传统中国水墨画的创作。但这也只是在以数码技术为前提下的创作,最后成品并不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水墨画。与其说是模仿水墨画的效果,不如说是一种审美元素的提取更为准确。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国画在今天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在非专业人群的眼中中国传统国画是符号形式的,例如看到水墨类型的画面肌理就会把这归类到中国传统国画的范畴中。互联网时代在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将信息碎片化,人们想要完全接受并消化海量信息是不可能的,于是就产生了信息碎片化的信息消化方式。这种方式能在一定量的前提下提高信息的消化数量,可也注定人们不会再利用大块的时间去深化和系统化地认识这些信息,“眼球审美效应”就此产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会在海量信息中,注意到那些更博眼球审美刺激的信息。

信息和文化高度融合的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文化元素就变得格外显眼。尤其是近几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提高之后,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精致,“情怀”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我们会发现,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有关于传统中国审美的东西越来越多,其中国画审美元素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大到文化宣传,小到各种APP的软件风格应用都在越来越多地向传统审美艺术靠拢。例如在2018年年初央视推出的《国宝会说话》这档网络节目,无论是影片片头制作风格还是宣传海报的设计风格都采用了传统水墨国画的审美元素作为审美基调。而在移动客户端方面,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手机APP《每日故宫》也同样选用了国画审美元素作为整个APP的审美基调。

由此可见,传统国画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经过审美提炼和西方审美的冲击之后,以审美元素的形式重新回到了我们大众的审美视野中来,并在我们日常的审美环境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审美地位。

三、传统国画审美和互联网时代审美的对比分析

传统国画审美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它是一个文化时期对于审美的总结和提炼,但它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审美信息的交流,这种审美也随之产生与时代相应的变化过程。例如吴冠中的国画,就具有明显的西方构成主义审美风格。与传统国画中常用的散点透视不同,他的国画中能很明显地看到散点透视的痕迹,且点、线、面的应用相对来说更为西方化,但同时画面的整体质感呈现却是传统的。在当时这种国画绘画风格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部分保守派认为这是中国国画的堕落,另一方现代派却认为这是中国国画审美的一次“进化”。这就是最初东西方信息交流之后,对于中国国画审美表现带来的最直观影响表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提高信息交流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物流的流动效率,这就意味着生产力和审美文化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首先是传统产业对于审美要求的提升,在互联网上商品的信息是海量出现的,且很大程度具有雷同性,如何提高产品的美观度以博取消费者的眼球就成了传统产业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这类产业首先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选择传统审美元素作为包装的审美基调是最为稳妥的选择,所以我们就看到例如茶叶、瓷器这样的传统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大多数都采用传统国画审美元素的外包装。

文化的发展是一直持续且永不停歇的,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地球另半球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开始重视自身的文化发展,这在动画产业上的表现尤为明显。2000年初中国开始互联网普及,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的普及和应用,同时也是互联网信息建设的发展初期。同一时期国家开始大力扶持中国的动画产业,但在这一时期因为技术和眼界的限制,中国动画的发展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因为历史原因中国动画产生的历史断层让这一时期的动画产业发展方向大多是向日风和美风模仿。在历经了十多年的摸索和学习之后,国内开始出现越来越成熟的传统国画风格的动画作品。在2017年上映的《阿唐奇遇》和《大法师》就是典型的具有传统国画元素的动画电影。这意味着中国传统动画在经历了漫长的断层期后,开始有了自己新的发展方向。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来源于我们自身的建设,同时外界的影响和学习也同样影响着文化的走向。中国传统国画是中国美学的精髓体现,是历史文化哲学积淀的产物。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这种审美意识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当中。互联网的发展是时代科技的产物,而中国传统国画审美元素的提炼和应用则是时代审美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文化商品化的时代,这种时代对于传统国画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我们会发现由于文化商品化,传统文化发展的这条路上突然多了很多人,有了更多的新生代力量一起加入到了传统美学文化发展的事业中来。可同时我们也发现文化商品化之后,虽然传播效率飞速提升,可却使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活化因子降低了,更多的传播是流于表面却深入不到传统美学的精神所在。审美需求同时也是文化需求,时代在发展,我们也在不断的进步,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如何将这种文化良性地发展和传承下去也是我们将要面对的问题。技术爆炸和信息爆炸都将是对文化产生冲击的主要因素,只有对自身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才能避免这种文化冲击产生的不良反应。中国传统国画的审美不仅仅是表面的几道水墨笔画,而是一种文化认同感,只有认同这种传统的文化才能真切感受到这种传统艺术带来的美。

参考文献:

【1】范晓利.“空”在国画中之审美研究.硕士论文.2010年5月

【2】张冀.关于国画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的几点思考.美术教育研究.2017年11月15日

【3】杨必位,国画不能忽视对“源”的研究.公关世界.2017年10月25日

【4】吴丹丹.国画创作中传统笔墨文化元素的运用分析.美术教育研究.2017年9月25日

【5】赵跃庆.超越图像与形式——论国画写意艺术表现性的审美价值.美育学刊.2017年9月20日

【6】袁嘉艺.网络情景下国画艺术创作浅析.艺术科技.2017年11月6日

【7】张姝.中国水墨元素在网页设计中应用与研究.天津理工大学.2014年12月

猜你喜欢

国画时代传统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国画欣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