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纪念馆藏品档案信息化管理
2018-01-24陈萍
陈 萍
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
在“互联网+”背景下,纪念馆管理逐渐由传统模式向智慧型模式转变。利用信息化技术,我们对藏品基础数据的采集越来越全面、详细,对藏品的管理更加高效、准确,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文物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动态等信息传播也越来越广泛、快捷。所有这些,使得纪念馆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服务水平都得以大幅度提高。但同时,藏品档案管理的方式、方法、范围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生变化,充分发掘文物的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个方面,对纪念馆的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1 藏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背景和内涵
纪念馆是我国博物馆行业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的门类,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而馆藏藏品是纪念馆展示主题的载体,藏品档案管理是纪念馆一项基础工作,它是业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几乎覆盖了各个角落,人们也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纪念馆的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作为纪念馆信息化的核心工作,藏品档案的数据库建设工作也随之展开。
藏品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指通过扫描、拍照、手打等方式,将纸质的档案资料输入到馆藏藏品档案数据库中进行存储,这样整理起来方便,存储量大,查阅也方便。藏品档案数据库包括每一件藏品的来源、时代、名称、尺寸、质地、完好程度等基本情况,一个既有文字资料,又有图片、照片资料的藏品资料数据库,为实现藏品档案信息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藏品档案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依托馆藏藏品,对传统的藏品档案管理工作方式进行升级。只有实现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才能冲破藏品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藏品档案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使藏品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更智能、方便、快捷。
2 藏品档案数据的采集建库
纪念馆的藏品档案是对藏品在征集、鉴定、登记、管理、保护、研究、使用等一系列活动中情况的真实记录。以馆藏藏品基本信息为管理对象,以现存的藏品登录卡片、账册、图片、音像等资料为依据,以计算机为工具,对藏品进行扫描、图像处理、目录管理、数据分析等,采集藏品档案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存储方式,建立藏品档案管理数据库。
藏品档案数据库信息采集工作正是为藏品实现科学化管理做准备,藏品档案是对纪念馆收藏的藏品原始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鉴定研究后经过整理而立卷的。这一采集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对藏品进行准确的登记、分类、编目、摄影。它所记录的是藏品的全部情况,是科学管理藏品的重要依据。此外,根据纪念馆工作的需要,除了藏品自身的信息,还包括藏品保管过程中所有信息,都将全面准确地反映在信息平台上,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对任何一件藏品,进行单独或集中的全方位展示、传输、检索、查询、复制等技术处理。馆藏藏品有文物性质的,也有一般资料性质的,如革命文物、书画作品、图书文献、音频资料等等。如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正逐渐在卡片式藏品编目的基础上开展数字化藏品档案,进一步完善适合自己的一种管理方式。纪念馆建立五大数据系统:“文物、复制文物管理系统”“烈士档案管理系统”“图书文献管理系统”“书画作品管理系统”“照片资料管理系统”。将所有藏品由目录数据库转变成全文数据库,从基础数字、文本数据的采集,提升为对图片、音视频、平面扫描信息、三维立体扫描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把藏品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我们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藏品原件的本来面目,尽量采用对藏品实体破坏性小的扫描设备进行数字化。如三维扫描测绘技术、3D打印技术,这都是文物数据采集和修复的新手段。借助三维数字化技术手段,在不对文物造成损伤和破坏的情况下,能够将采集到的文物信息转换为数据模型,更准确、更完整地为文物留下高精度的永久数字化档案。
同时,根据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文物影像的拍摄规范,平面文物,拍摄正视图一张,尽量用一张图片,以反映该文物有整体面貌;立体文物,取文物前侧面为主要代表面,拍摄正视图一张,另外根据文物形状及其珍稀等级,应从多角度拍摄,重要部位更要局部拍摄,如俯视图、侧视图、局部图等。扫描色彩模式分为彩色、灰度、黑白3种,根据这3种色彩模式对容量、图像清晰度等参数的设置,做出相应的调整。如照片扫描分辨率要求一般不低于600 DPI,数字化后所形成的图像文件,一般采用TIFF格式存储,彩色照片采用“RGB”模式,黑白照片采用“灰度”模式。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色彩位数越高,图像越接近真实。如:黑白照片采用256级的灰度,彩色照片用24位真彩。采集操作尽可能将所需信息一次采集完毕,避免重复提用对藏品造成损坏。
做好馆藏藏品档案数据库信息采集工作是做好纪念馆其他工作的基础,是藏品档案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同时能促进纪念馆信息的传播、共享和文物知识的普及。
3 藏品档案的数字化展示利用
利用藏品档案发挥教育功能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展览,将藏品直接展示在观众面前,辅以许多先进的多媒体展陈手法,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生动的印象。有的纪念馆藏品资源比较丰富,如果不能持续不断地推出展览展示,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欣赏需求,或因陈旧的馆舍等客观条件,制约了展览的举办,许多珍贵的藏品不得不尘封在库房,只用于专业人员的研究,一般不外借展出。有的纪念馆缺乏藏品,历史研究就缺少实物依据。
随着纪念馆数字化建设,云端、二维码、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使得藏品动起来,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展览,也大大提升了藏品档案的查询、检索速度,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办公效率,同时通过互联网、局域网进行异地传输,扩大利用空间,让更多的人了解藏品,利用藏品,促进了“资源共享”。同时藏品档案数字化大大解决了藏品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既可以代替原藏品使用,打破“孤本”限制,一份藏品可以同时提供给需要的人共享,又可以最大限度延长其保存时间。
4 藏品档案的数字化安全管理
加强藏品数字化过程中信息安全,在接收、存储、处理和提供利用过程中不被篡改,不被偷窃,不感染计算机病毒,能正确、有效地存取和访问。以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外包为例,单位通过政府购买与数字化加工企业签订藏品数字化加工合同,之后与委托外包单位签订保密协议,建立安全保护规章制度和管理人员的责任体系,利用监管日志、存储载体登记册等监管工具加强外包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做好藏品的出库、入库交接,外包人员等数字加工现场管理制度。为防止藏品数字化过程中信息丢失、外泄,落实专人校对馆藏数字档案,进行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著录不准确、不规范和数字化加工质量缺陷等问题。并在外包服务公司完成项目任务离场时,严格清点及移交所有存储载体。
数字化藏品档案的电子环境安全,主要从网络、计算机、存储器、应用系统和病毒等方面部署。
第一,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使用计算机要“专机专用”,对不同的人员设置不同的权限,管理系统可设置多个权限组,每个权限级别可添加多个管理员,设置不同的权限级别。
第二,使用先进的软硬件系统平台,安装网络防病毒和防火墙等防护软件,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防止在不经意间感染恶意病毒程序。从源头隔离外网混用,实施物理隔离措施。
第三,对电子藏品档案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异地异质备份,改善藏品档案保管保密条件。备份载体也应多样化,才能防止数据信息损失,为藏品档案数据异质备份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纪念馆藏品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全面提高藏品管理者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纪念馆藏品进行信息化管理,无疑是一个革命性的飞跃,也是推动数字纪念馆迭代升级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