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却纷扰,自由自在
——读林清玄《孤独是种大自在》有感
2018-01-24闵丽秋
闵丽秋
近期读林清玄的《孤独是种大自在》,一种心灵的共鸣油然而生,脑海中仿佛被激起千层浪,思绪万千。
做自己
保持一种空灵的思维模式,不受周遭信号的干扰,这是很困难的。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即使没有真人在身边进行语言、行为的干扰,也避不开网络上近乎洗脑般形成的强制性信念感染。
当代,太需要“多留一些自己给自己”,体现“自我的独特性”。四海之大,乌合之众太多,人们的从众心理最容易跃居上风。正义的人很多,但是佯装正义的人也不在少数,而且有的“佯装”已深入骨髓,固守一种思维模式去思索问题,不去追究事情的根源,习惯性的跟随别人的思路凛然正气,仿佛自己就代表了正义,殊不知照这样决断,结果往往失去了正义。“爱比恨强,善比恶更有力量”作者说,“在一个负向的时代与社会,正向的质量犹如沙中的黄金,数量虽少,必有耀眼的光芒。”我们不求“独乐”,但求“独醒”——不为众乐所迷惑,做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独立人。
阅读也是这样,每字每句都需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会,结合阅历去思考。他人阅读的感悟、观点看法、评价只能是他人的,不可一再逢迎。
学会“进行内在的整合”“把新的经验放在内在记忆的某个恰当位置”“向前走的时候每天反顾一下,看看自我意念的轨道”……作者在书中这样告诉我们。
大孤独
我认为小孤独是一种情绪,而大孤独是一种参悟。寻求大孤独,是一种内心必备的高尚而清宁的境界,它并不认可“众乐乐不如独乐乐”,与朋友的分享是必不可少的。
大孤独的境界是小孤独所存在的沉郁、自我封闭、晦涩、逃避等负面情绪所达不到的。
大孤独并不排外,一切鲜活的观点,都会放在心上,思考一回,再做取舍。
大孤独永远不会固步自封,不会受任何一种可能撼动主旋律的杂音摆布,让生命的主题曲唱响最纯正的自然之声。好比佛教里的参禅、悟道,在这纷扰的社会,有时候我们也需要“闭关”禅悟或者“面壁思过”、“闭门反省”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争荣辱,不计得失。朝着这条路行走的人还是很多的,那真正深谙其境的,不就是得大孤独大自在的人吗?
人内心的结太多了,要解开这许多的心结之后才能坦然去面对,那时候考虑的已不是如何去做到,而是当回忆曾经走过的每一步,只是微微咧起嘴角,报以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微笑。
人是照着年龄一天天一年年向前走的,任何年龄都不可替代。我们不可能从一个懵懂的年纪直接跨越到明事理识大体的年龄。面对每一个艰难而有意义的日子,我们也需要以一种大孤独的心境去面对、或者在前方指引。
所有年龄都不会白过,但所有年龄都不会不出错。
一切必经的懊悔,所有必须承受的后果,悄悄推着我们向前。
走过遗憾,走过茫然,走过困惑;走过眼泪,走过无助,走过黑暗。终于经过“风涛泪浪”然后“不畏人言人笑”。其实这每一步,不都是我们在一种孤独的心境中完成的吗?无人可帮。
心丝路
“一个人要自在无怨地活在这个世界,心里一定要有一条丝路。”作者的这句话让我想了很多。的确,有了“丝路”,仿佛心灵就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有时会得到升华或是超越,甚至会有脱胎换骨般的清灵。
在心灵无处安放的时候,无论是快乐或者悲伤,我都会到山间走一走,看看林间的松树,抖擞一番精神。
抬头,看着近乎接近白云的松尖轻轻摇曳,梳理着蓝天的心情,于是感觉它们好像也在梳理着自己的心情一样;看小松鼠在树木间穿梭自如,在我眼里是断层,是无路可走,而在松鼠脚下却有无数隐形的天梯,它在上面奔跑,自由而惬意,森林因它显得生动、活泼起来。它那样渺小,如不留心,都看不到,但是,这一切恰恰成全了它,它拥有了整座森林。
还有一个在半山腰拐角处默默静候的时光花园,也成为我心灵安放的地方。
推开时光花园的门,仿佛推开了记忆的闸门。进门便可闻到金银花的香,仿佛旧日老屋院墙瓦槽垂下的金银花瓣,还映照着儿时的身影:穿着花花衣,鼓着小手掌,在树下字音不全地唱着:“金银花十二朵,大姨妈来接我……”
一大片一大片的月见草将我的记忆撑满,那是父亲讲过的一个又一个从月见草中冒出的童话,都是父亲指着它们现编现造的故事,姐妹们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要想听下一个,只有等到第二天月亮出来,月见草再次舒醒的时候。于是等待月见草开花的过程便成为一个美丽的过程,一个知道努力求知不浪费光阴的过程,一个充满希冀而充实的过程。
然后便看到灯笼花了,像灯芯绒做成的花瓣将我带到了以灯芯绒为主打色的年代,想起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情节,想起了那些爱已成往事的梦。这本书中《往事只能回味》,产生共鸣的人数一定很多了。我想,大概都是“微笑着将你送走,只将泪留在心底”的吧。
终于看到满埂的百合花了,和那年一样的香水百合,我在纯净的百合香里爱着、等待着也憧憬着,他从来没有让我屋里的百合凋谢过,我竟不曾见过花谢的样子。现在想来,如此轻易得到的爱情,我并没有好好去珍惜,只看到满目的百合透着一抹羞愧的红晕。于是它们的脚下,开满了整院的黄花酢浆草——被我命名为家花的代表。它的叶片由3个完美的心形组成,代表了一家人心心相依,不离不弃。到了夜晚,叶片会收拢来,成一把雨伞状或是小灯笼样,夜里的它美得韵味十足,更增添了我们同甘共苦,风雨同行的信念。
一路以花为埂,轻轻踏实着心灵,“心的丝路”在拥有创造之前应该是先有一颗安定平和的心吧。能够让自己的心平静,“能维持一种高亮清爽的心情”,这其中绝对饱含着禅意。林清玄先生说:“不因现实的寒冷、人生的热恼、生活的波动,而忘失自我的温暖与清净。”还说:“不管用什么方法,把心开悟好是最重要的!”作者“心的蒙太奇”理论太令人震撼了,通过新颖的总结爱森斯坦和禅宗大师的共同点,让我们明白能“把生命中的行为、语言、意念,做一种革命性的创造”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炉微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孤苏城外寒山寺,月半钟声到客船。”园里停泊着一艘小木船,已在等待中老去。我们即使拿着那张“旧船票”也是登不了这艘船曾经的航向。它满怀沧桑的垫坐在下面,心甘情愿做着各种鲜花的衬盘,故事一个接一个,只是都已不再属于它。那些曾经一起渡船的人,为何渐行渐远,曾经的誓言为何再也听不见?时光深沉,考验着经过的每一个人。“人生的色彩是如此薄弱,到最后只留下黑白两色。”林清玄先生说得好:“有些东西是可拆的,有些东西是拆不掉的;有些东西会流失,有些东西会永存;有些人会变质,有些质会长青。”
看着一些原本非常美好的东西一点一点消散,是件很心疼却又无可奈何的事。这时我看了《鸳鸯香炉》,“怨也温柔,央也温柔”“夫妻就像这对香炉,表面各自独立,腹中却有一点心意相通,这种相通,在点了火的时候最容易看出来。”林清玄先生的描述,让我感觉那样温暖,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开启,仿佛心情之窗露出一缕阳光。
没有经过考验的感情,不算真感情。上天总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考验着我们。我们总说爱对方,爱对方。究竟有多爱?谁也说不出来。逼急了会冲出一句:“愿意为你去死!”
可是在生活之流中前行,似乎这反倒成了最简单易行的一种爱了。
能够为了一个人好好的、和颜悦色地活着;平静而安详地活着;无欲也无怨地活着……这方艰难的爱有多么可贵!
我们与上天隔得太远,太多的困惑找不到投递的方向。
于是将崇敬与仰望的目光投向雕塑着佛菩萨的地方,并好奇地打量背景墙内深藏的那一本书,多想能翻开去看看。
然而只能在千年的古寺与千年的古树之间连接起高高飘荡的经幡,在每一次轻风的吹拂中,请经幡向上天传递我们默诵的佛号或者愿望。
我们在时间的流逝中摩挲着一枚叫做爱的菩提子,它在我们的摩挲中变化着形状。
溯流行
离开大山去远方生活的人,对胞衣之地的思念是最为深挚的。想想也是,还有什么比起这雄浑的群山,柔情的溪流更值得我们信赖,更值得我们留恋?它是我们心底最深处潜意识中安全感的来源;为人处事最终选择果敢、担当,应对一切难题的答案。
人生如溪流。沿着命运这座大山的沟沟坎坎悠悠流淌,碰到同伴相拥前行,需要面对的地方不论是山箐还是石缝之间,都坚定地流去,即使是悬崖绝壁也不退让。流淌就流淌吧,生命有何惧怕?怀着这样的心思向前冲的,却已是将人生演绎得极为壮美与热烈,终而形成或大或小的瀑布伴着“仙雾”缠绕,人生升华到这个境界,已成生命之大美。大美无言,云白的衣裾褪去,继续幽幽绵绵向前。
人生的格调就在这,好似神灵在用所经之事来考验人性的本质,只有在经历的种种大小事件中,一切才会慢慢显现出来。
或许是我“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冥冥中注定我要与卫生部门有这样一次大规模的出行。走遍我们县每一个人群居住的地方,进行生活饮用水的监督测查。
我们走过坝子,攀越高山,横跨箐沟。经过的大部分山地人家饮用的水都是那样清凉甘甜,洁净透明。我忍不住都想掬一捧水饮下,却被一只大手拦住了。
“你们的山泉水可经过蓄水池?”
“是呀。”
“蓄水池多长时间清洗一次?”
“……”
“可有向池中投放过消毒剂?”
“啊?”
“我们的饮用水是从那高高的神山顶上引来的!”
“我们的饮用水是从几十米深的地底下用套井管道一节一节引上来的!”
突然降临的几个山外来客咄咄逼人地询问,弄得淳朴的山地居民一头雾水。再听到还要投放什么药物到圣水中,那种本能的自卫心态,让他们变得非常警惕起来。觉得投放药物进去,简直是对圣水的一种亵渎,气得胸口起伏,手指颤动。但他们极力平静了自己的心情,很礼貌地说道:“我们不曾投放。”
“那你们有做过水质检测吗?”
“做过,做过!有单位来戴着手套拿着酒精、棉签、消过毒的瓶子……带了我们的水去化验。”
“这就很好,一年至少要化验两次才行。”
“鸡蛋里挑骨头,如此洁净的水里,会有什么?”有的山民低声嘟哝着。
“如果水里细菌指数超标,长期饮用会拉肚子或有别的的疾病产生,会影响到大脑发育。要是水里含有重金属呢,会……”一旁的专业人士耐心地给村民做着讲解。
一头的浆糊,似乎终于清爽了些。
看上去纯洁无瑕的东西,还是会有可能被玷污,被亵渎,只是我们并未曾察觉。
有时候太过自信或引以为傲的东西,它还是会悄悄地变质。
我们已经自认为无可挑剔,如这清澈的水,如我们坦坦荡荡的为人和这颗还不曾被污染的心。
每天所做的,并不像企业一样以营利为目标,付出与报酬直接紧密相连。在面对眼前亟需解决的事情时,唯一想到的是如何面对内心深处的良知,如何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安定。然后以此为做事的初衷与主线,一步一步实施下去。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对许多事情都无能为力,只有朝着自己心的方向,选择我们的行为投向。
如果人们为人处事的心,也可以定期检测,如同水质送检一样。只是水样可以检测,人心如何检测?
从此以后,我总会做着这样的梦。梦中总有汩汩不停的溪流,奔涌着、澎湃着,于是我也成了一股山泉,我从高山顶上分流而下,似乎带着某种使命,一路奔流着、跳跃着,也呐喊着、歌唱着,有时也静默着。我经过的地方,融入了别人的生活,渗透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中有我的影子。我快乐地奔涌,小心地流淌,我执著地认为我的使命是为别人奉献我的爱。
敞开奉献的胸怀,做着一切对的事,只是在一个拐弯的路口,蓦然觉察冷漠的眼和不再微笑的脸刺激着我一度热情似火的神经。水积于拐角的水洼,那么澄澈,那么亲切可人,而我不知该流向何方?开始怀疑自己的步伐,难道错了吗?梦中,我在以孔子的《九思》反省自身,却不曾找到答案。如果去指责拐角处隐隐约约,或明或暗的眼睛是否充满了自私、无情、欺骗、虚伪……那都是无意义的。我听到我敬仰的老师们在唱《世界再大,我们好好爱》,我也听到她们在说:“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去爱别人,也去享受别人给予的爱。”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跌入到虚空之中,太执著追求着真实,流经的地方却成了梦境、幻境,爽朗的笑声流失了,柔善的面容凝固了,朴实的语言压扁了,随意间在网络上看到一篇叫《此间的少年》里说的话:“那一个接着一个走进我们生命的人,并肩而行,渐行渐远,再然后,便是决绝与遗忘,当我们懂得这些的时候,我们学会在啤酒和沉默之间藏起自己的心事,却在记忆中辗转反侧。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一切都是命运,无可更改。”
越追求什么,越得不到什么。
我知道我的使命是爱呢,一定要好好的爱,于是我继续流淌。只是总免不了有惆怅,有遗憾,有失落,有波光鳞鳞处深深的痛。
同行者提示学校要为教职工也单独建立一个健康档案盒。这让我感动,我们把太多的注意力盯向学生,替学生考虑到了每一方面的细节,却忽视了教师也是血肉之躯,他们所付出的劳动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是不匹配的,而他们仍然以高度的热情与责任来面对这份工作。同样是工作,却和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等价关系是不一样的,在他们的工作里更多包含着责任与爱。世间唯独这两样是无法用金钱或价值来衡量的。虽然现实让他们举步维艰,但他们却一直乐此不彼地教着。
人,生而孤单,却因为有着来自各个方向温暖的牵挂和注视,并且同时也对他人投以善意和关爱,人生才变得充实和完整。
只是心河常常在流淌中眩晕而困惑。
倪萍的《姥姥语录》在这个迷茫的时刻,轻轻悄悄地来了,很多话都足以唤醒一些沉睡了的思想,它像长蒿有力地在波心一点,帮我找到了快乐的流向;它也像让久离家乡的游子吃了一顿丰富的童年旧餐,留给人好一阵清爽与回味,成为心底的“姥姥味道”。
一行人到了几个示范性幼儿园,我们楼上楼下,室内室外每个地方都不放过地观看,“啧啧”感叹那些精巧的玩具制作、优美的环境设计、彩绘外墙的布置……
园中每一名师生对于这里所付出的一切,包括每一个细节都做得这么有趣、美丽而生动。我想,他们是最富有情趣的人。
当我在激动、讶异和痴狂用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下这些刺激我神经的创造之后,转瞬之间却变得极度落寞而万分惭愧起来。
对于我近乎昏睡的心灵来说,这算是经历了一次不小的震撼,我悄悄问自己曾经那么充满激情与灵动的灵魂哪里去了?
我不能让时光打磨成一块美玉,也不能如此辜负上天对我的塑造。园长们年龄和我相仿,在她们对待生活与工作的态度和激情上,我反思到了自身的很多问题。
她们无论相貌美丑,都相同的拥有一双爱笑的眼睛,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神态。
一双淡漠无神的双眼可以如电击般让人浑身不自在。而微笑却刚好相反,它具备这世上最神奇的魔力!
我从小被赞美的眼睛,已在时光长河中浸泡得无神,却没因流水过往洗涤清澈。生活的无奈与酸辛不能成为我的托词,也不能成为自我辩护的理由。抱怨与指责除了会产生更多负面的影响,成为自己前行的负累外,别无好处。
我从她们身上看到,爽朗是一种能力,和颜悦色是一种态度,澎湃的激情是一种动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来源于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不然只会让自己的生活被动地陷入僵硬的局面。
爬山虎在冬天会被打光所有的叶子,暴露成光秃秃裸露的可悲模样。而炮仗花,到了冬天却越加开放得热烈而朝气无限,令注视到的目光感染一份激情而热闹的美,笑容便那么自然随心地浮现在脸上,花开得更鲜艳了。
我问自己愿意做爬山虎还是炮仗花呢?
愿意如何去绽放自己的生命,是让它轻易的被打败,还是愿意越挫越勇?
是该听她们所说:放下99%与自己无关的事。去关注这1%与自己生生相息的美好生命。等我有一天用对了方法面对自己,其实那99%我所在乎而无能为力的事也会豁然有个该有的结果。
人生真的需要大用减法。一直以来我用加法强加给身上的任务,把自己搞得很累很疲惫,却并没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更可悲的是,结局还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只留下惊讶和恐慌。
回顾过去,我并不曾做过什么错的事,但太过死板的小心与愚笨的方法和一颗过分追求细小处的心将我推向了极端。细小的事情,有的无需去过分关注,需看淡、忽略;有的小需要动用起来,小中见大,让其产生灵动的美、奇迹或者震撼心灵的力量。这小与小的区别,只有依靠自己充满智慧的大脑去裁决。如此我才可以不被束缚,从容前行。
可以在一种状态下默默地老去,也可以在一种状态下悄悄地年轻;我可以用负能量侵蚀一些人,也可以用正能量带动一些人。如那位在微信中几乎被刷屏的复旦女神教师所说:
“将自己活成一束光源。”而我想,或许微笑就可以成为那束光源的一个重要按钮。
“境由心生”,我可以在此种氛围中沉沦,也可以在此种氛围中被唤醒。
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在哪里呢?我不过问,但欣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