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Emoji和表情包经久不衰
——表情符号在人际交流中的“使用与满足”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2018-01-24黄达安
申 颖 黄达安
2015年牛津词典选择了Emoji表情“笑哭”(face with tears of joy)为英国和美国的年度词汇,这个表情占英国人使用表情总量的20%,占美国人使用总量的17%。年度词汇是选用一个代表性的词语或者一种表情来表现该年度的特色(“a word or expression chosen to reflect the passing year in language”)。牛津词典的编纂委员会主席说: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字母书写已经很难适应21世纪传播中快速发展的,集中于视觉化的需求。[1]更有类似emojipedia.org这种专门介绍和解释emoji表情的网站,给各种表情分类,还给狂热爱好者们的争论提供了一个异议解决的途径。[2]
在国内的社交平台中,由于微信、微博、QQ除了系统自带的IOS系统类似的emoji表情之外,还开发了各自的表情包玩法,于是动不动就开一场“表情包大战”,成为了无数年轻人的乐趣。从较早流行的“兔斯基”表情包到逢年过节的节日祝福类表情包,再到近期的从“蓝瘦香菇”到“皮皮虾,我们走”,再到表情包制作APP的流行,从全民熟知的表情包,到“早上醒来感觉自己错过了半个世纪”,表情包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和演变。于是,有人开始担心emoji除了对语言的冲击之外,还可能消解实际生活。[3]
不论是emoji还是表情包,表情符号为什么这么流行,到底有多么地不可或缺,对于使用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又能实现怎样的效果和功能,就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一、理论依据
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用于理解人们为什么而且怎样主动地寻找和使用特定的媒介以满足特定的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方式理解大众传播的方式,媒介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在消费媒体提供的信息时会主动地选择、诠释和与实际生活相结合。[3]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人们如何巧妙地选择和使用某种媒介,以及想要达到什么目的?[4]
上世纪70年代,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书中对受众接触媒介的过程进行了概括,形成一个“因果连锁过程: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并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产生的基本模式。[5]Emoji的使用者在主动使用的过程中,有着哪些影响因素,又得到了怎样的满足与媒介印象,本研究将以使用与满足模式为框架,探索与思考其中的关联与结论。
常人方法论为社会行动和秩序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拒斥“自上而下”的用超然于日常生活之外的文化或社会结构来解释社会秩序的建构,而是重在发现社会成员认识、形成和再生产其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那些最普通的认识和思考方式,从普通人、平常人的日常行动及其运用常识性知识、程序和技巧组织其实践行动的思维模式来研究社会现象。简而言之,通过“破坏”正常的日常活动模式,反而揭示出日常互动中已经习以为常的常识性知识、背景模式及互动策略。[6]
如果只是简单的调查问卷,因为答案几乎是限定好的,所以很难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思维,去寻找真正的答案,而访谈法却又显得过于的突兀,被访谈者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回忆或者想起当时的感受与场景,而且记忆往往也没有特别的准确。所以本研究考虑到emoji的使用发生在日常的生活场景当中,那么就应该回到生活场景当中去记录,使用习惯中断产生强烈的心里不适,场景化表达:生动、具体。
二、实验设计
实验设置了“不服来战!!!48小时不用emoji和表情包,你能忍住么?”的挑战。实验采用社交平台征集和邀请制两种方式。选取的实验对象要求是社交媒体上的活跃者或者重度使用者:有表达欲和表达能力,比如爱用表情符号,爱群聊,爱发朋友圈等;样本容量为80-100人,主要是考虑到其可行度,信息密度,无效样本数。
实验要求参与者在48小时内停止使用社交软件中的任何表情符号,包括移动终端自带表情和自定义表情包。所有参与者均有两次误用的机会,不小心使用三次及以上者则视为挑战失败,挑战终止,但已填的体验表依旧是实验的有效资料;参与者需要单日尽可能记录四次及以上自己的真实体验和心理感受,如果有比较特别的时间点和特殊的经历,可以记下来。都需记录具体时间和表情包使用具体场景及心理体验,尽可能不少于50字。
三、实验分析结果
实验最终收回实验参与记录59份,其中有许多非常有趣的经历和感受,鲜活的情景再现部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表情符号使用的需求源自何处,心理感受部分则给我们了解需求的强烈程度和满足程度提供了一个依据。经过整理与汇总,表情符号使用与满足如下:
(一)多维度表达“文字+语音+表情符号”:言语没能将我的情意表达千万分之一
1、语言与表情的替代。对于性格内向,不太擅长文字表达的人来说,表情包提供了一个渠道,这个渠道给不善言辞或者不知如何回应的人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也有参与者表示,当听到非常好笑的事情的时,简单的“哈哈”是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实时的表情的,所以表情符号就显得必不可少。
2、减少信息传达误差。在聊天的过程中,总有时候会担心对方通过文字不能准确判断语气、情绪,文字和表情的组合,可以减少误读,可以准确无误地让对方get到点,避免产生语义上的误会。20号参与者说:哥们失恋了,我发个抱抱的表情没什么,我要是发两个字“抱抱”,会不会让对方觉得我有别的想法,居心不良?两个大老爷们聊天,有情绪时,用“呦~,啊~,呀~”会太娘炮。
3、情绪的抒发更便捷、到位。一个表情包图像可以表达无可奈何、搞笑、卖萌、自嘲等多种用语言不易表达的情绪,我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码字呢?
4、个人性格表达。有人爱用是因为喜欢卖萌、有人担心不用表情包会让对方觉得自己高冷或冷漠,还有人希望给对方幽默的印象,所以经常使用一些比较好笑、新潮、且恰如其分的表情符号。9号参与者说:“不想让朋友觉得我太高冷或者冷淡,这种时候就需要借助表情包了。但是不能用表情包,就只能用一些语气词来显得我很平易近人“捂脸”。
5、结束对话的一种方式。实在不想聊了,直接说不聊了有点尴尬,说晚安又有点暧昧,发个不咸不淡、不温不火的表情代替吧。
6、标点符号的替代品。自从用了表情,再也不用费事儿去找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了,而且感叹号和问号这种带有语气色彩的标点符号容易让人误解,曾经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就吐槽过:千万别用感叹号,容易出现误会。
总的来说,社交媒体上的文字聊天所传达的内容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靠声音,语气,环境音,表情,肢体语言等面对面交流会包含的信息来作出更精确的判断与解读。表情符号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并且通过一种幽默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二)营造好的谈话氛围:尬聊时代的调和剂
1、缓解尴尬的气氛。不知道如何接话或没有实质内容可说的时候用表情包代替,缓和气氛。“还有什么事情是一个表情包解决不了的呢?如果有,那么就两个。”
2、幽默式表达可以消解事件的严重性。4号参与者在记录中写道:“说有件事我挺不爽的,那我又不想让事情闹大,也不得不表达一下的时候,就需要把问题说出来,然后用抖机灵的方式表示一下,我的不爽,是不是一举两得呢?”
3、在对方打一长段话、或者讲一个长故事的过程中,发表情符号,向对方传达“我在听(你继续说)”的这种意思,表示在持续关注对方,弥补非面对面聊天时的空白感。29号参与者的切身体验是“各种表情的作用,在日常聊天里已然不可或缺,我们似乎可以用表情委婉的表达各种情绪,比如,我在听,比如我不想说,比如单纯的打个招呼,比如把氛围弄的轻松点去谈不轻松的事情,比如,和陌生人聊天的切入口……”
4、群聊中没事儿刷个存在感。虽然我没什么想法,但我在听你们说话,也可以用表情包表示好恶,赞同与否,顺便刷个存在感。32号参与者说:“有时候发个表情包只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不用表情包的话感觉自己心理有些想法无法很好地表达出来,用文字也不行。甚至都觉得自己不知道要说什么,怎么说比较好,只能默默潜水,存在感大大降低。”
5、节日祝福类表情包,比文字更容易烘托节日气氛,表达节日祝福。44号挑战者说:“节日祝福就应该是个有点乐趣加上自己的心意的表达。可现在只有文字,就显得很平平淡淡。就像一篇文章,只用文字没有图表的话,就显得很单调。同样语言表达也是一样,没有一丝生机。”
(三)娱乐游戏功能:是在下输了
1、发色子表情,可以用来做决定。发骰子的表情符号,既可以用来做决定,或者决定先后次序。23号参与者在48小时挑战期间,在记录表里面写道:“大家一起吃饭,丢色子决定谁买单。然后因为我不能参加丢色子,所以我就买单了。”
2、“与人斗图,其乐无穷。”在58位参与者中,共有13位提到了“斗图”二字。6号参与者说:“朋友得知我在参加停用表情包的挑战,故意发表情包刷屏,很想用表情怼回去。斗图斗表情包好像已经成为了日常聊天的一部分,感觉自己输了,看着满屏表情包无言以对。”34号参与者说“大学同学群聊斗图各种搞笑搞污,但我只能默默地看着,附和两句,苍白的文字,参与不到其中的乐趣,着急。斗图是一种心态,互相斗图互相伤害也是加深感情的一种方式,当别人斗图你只发文字显得很被动,没有激情。”
3、又潮又好玩儿的表情包要展示与炫耀,是一种语言资产。2号参与者说:“在家庭群里聊天,亲戚们让我给她们发点最新收的表情包,他们要在广场舞群里面发,但我没法发……”5号参与者说“老母亲把微信卸载了重装了,表情包一个都没有了,让我给她发点有趣的表情包。你看,这个年代,别说我这种小年轻,连我的老母亲都觉得没有表情包无法聊天。无法给我的老母亲提供表情包,我感到非常愧疚与自责。说到这里我就很想发一个摊手的表情了。”
(四)表情符号使用产生的负面作用
1、表情包被广泛收藏、分享、使用,带来的群体压力。目前表情符号被接纳度太高,没有表情包,会让聊天参与者感觉自己在交流中处于弱势。阿施的群里压力研究告诉我们,当群体的其他人有着一致的想法和行为的时候,持有不同想法和有着不同行为的成员便会感受到内心的压力与挣扎。[7]这也是表情符号或者表情包收到广泛接受和认可后,对个别成员造成的心理压力和社交压力。
2、表情符号的轻松愉悦,让严肃交流与讨论走了味,对话承载信息质量与深度打折扣,交流效率下降。群聊中真正沟通的内容可能会被表情包刷屏所淹没;在严肃地交流时,过多的表情包堆积会让人体会不到对方的真心。27号参与者说:“……聊有意义的话题本身也不怎么使用表情,表情和表情包反而会破坏讨论。”
3、使用过度,影响个人形象塑造。过多的表情包使用,在工作环境里是个大忌,过度依赖表情包交流,影响个人形象的树立。4号参与者说:“表情包一般是在和同学、朋友、家人闲聊的时候会用,比较正式的对话本来也不会用表情包,用的话会让对方感觉太随意太不正经。”
(五)表情符合的使用在与亲疏不同的人交流时的作用大小不同
1、亲密关系中(如情侣)并不常会因为不使用表情符号产生误解,有着双方都默认的特定表情包,成为二者特有的情感传输纽带。比如一些亲昵语言,用文字就很low,用表情包就好很多,情侣之间对某些表情符号有着共通的理解。 27号参与者说:“感觉和男朋友、好朋友聊天时虽然习惯了使用表情,但在有意识的情况下也可以很轻易的克服,因为彼此很了解,不会因为少发表情或者只用文字就造成误解。”
2、不同阶层和社会地位差距中,弱势对强势群体的的示好方式。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领导、学生对老师,聊天时使用笑脸或者花等表情符号,既不会显得刻意,巴结,又表达了自己的情感。31号参与者说:“和老师聊天总爱发些表情,直接把文字打过去总感觉不温和。”
3、对于经常跟别人打交道的职业(客服、销售),或者和新朋友交谈,表情包已经成为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表情包表达会更加亲切、有诚意,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
四、总结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们擅长于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适应观众。我们在不同程度上监控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表现加以注意,不断地调整它以创造一个我们所希望的形象。[8]表情符号满足新时代读图与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体现一种审美,表情配合文字使用,赋予了文字另一种生命力,让自我表达、沟通交流、形象塑造更便捷和充分。表情符号有很强的更新换代能力,加之人们的习惯的力量很强大,所以短期这一使用习惯不会改变。表情符号的使用也有其负面作用,而且它的流行并不会磨灭文字的作用。多些文字语言交流,更能表达尊重,真诚才是沟通的根本。用一句话总结表情符号在人际交流中的作用:不是没有不行,但是有它更好,有度使用,用心沟通。
(注:董宇璞、张诗悦、赖伊婷、公晓青对此文有贡献。)